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玮琳  魏富强  韩剑众 《食品科学》2015,36(23):295-300
脂质体是由双亲性物质如磷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具有类细胞膜结构的双分子层闭合囊泡,因其具有保护、运载、靶向和缓释等特点,目前已在食品营养、医药、化妆品、农业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能。本文简要介绍了脂质体的性质及特点,重点综述了脂质体在脂类、抗氧化剂、酶与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食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最后概述了脂质体作为食品营养因子运载体系在模拟体外胃和肠道消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体外消化模型是代替体内研究食物蛋白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简单易行、可复制等优点。然而体外消化效率受样本类型及消化条件的影响显著,如何更准确的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和消化过程,是建立体外消化模型的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已建立的不同类型的食物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单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单酶体系及多酶体系消化模型,并分析比较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消化模型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标准化体外消化模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体外对淀粉的消化条件进行仿生模拟,对淀粉的消化产物检测条件进行优化,构建了淀粉体外消化模型。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土豆交联淀粉,以构建的体外消化模型,对不同交联度淀粉的消化速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以恒温振荡培养箱保持37℃恒温,以pH6.9缓冲液维持恒定的pH,以20 r/min的转速振荡模拟肠的蠕动,以透析袋模拟肠,对淀粉的消化可很好的仿生模拟。采用硫酸-苯酚法,消化产物检测的最佳条件为∶波长485 nm,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30 min,糖浓度在(0~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0.004 4x-0.005,R2=0.998 8,且样品溶液在2 h内显色稳定。土豆交联淀粉和交联前相比,消化性降低了13.7%~34.5%,且与交联度呈负相关,即交联度越高(沉降积越小),消化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4.
依据体外消化状态和消化部位的不同对体外模拟消化进行了分类、简述,对不同种类的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列举了体外模拟消化在不同营养成分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肥大细胞组胺体外释放模型在食品过敏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本室的肥大细胞组胺体外释放模型,分析食品过敏原中不同致敏组分的致敏差异性,验证建立的过敏原体外评价新方法。方法:牛奶、虾粗提物分别免疫C57/BL6小鼠,收集小鼠腹腔致敏肥大细胞(PMC),分别用牛奶、虾不同过敏组分诱导PMC释放组胺,荧光法检测其释放水平。结果:牛奶中酪蛋白诱导牛奶致敏PMC释放组胺最多,脱脂乳和乳清次之,α-La则最少。酪蛋白是牛奶致敏蛋白中主要组分。虾致敏蛋白中,以80kD蛋白诱导组胺最多,36kD蛋白次之,21kD蛋白最弱,虾致敏蛋白混合诱导明显比单独诱导释放组胺多,说明80kD蛋白在虾致敏蛋白中起主要作用,并且各致敏蛋白间存在协同效应。结论:肥大细胞体外组胺释放量与过敏原种类及量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研究食品过敏和食品过敏原的新模型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食物过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检测和评价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日益受到重视。体外胃肠道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该文系统介绍体外胃肠道消化模型的种类及其应用,并综述体外消化模型与体内消化模型相比的优缺点,最后对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潜在致敏性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研究中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及消化结果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微生态学,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场所,其微生物菌群现更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特异化的\  相似文献   

8.
一种淀粉类食品消化速度体外测定法的探讨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鉴于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反应对于控制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外方法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文中确定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淀粉类食物体外模拟消化程序,其所得结果与人体血糖指数以及常规体外测定结果均具较高相关性,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样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并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血糖指数。同时提出了还原糖释放指数这一在现实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淀粉类食品水解速度新指标。应用该法测定了部分谷豆类食品的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证明原料品种和加工方法对于主食品的消化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评估大豆球蛋白抗原性变化,对热处理后的大豆球蛋白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考察其体外消化稳定性。首先采用碱溶酸沉法从脱脂大豆粉中提取大豆球蛋白,然后将其经400 MPa超高静压处理15 min后进行加热(70、90、110、130℃)处理20 min,然后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采用SDS-PAGE、邻苯二甲醛(OPA)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ELISA)法研究消化过程中大豆球蛋白的蛋白质分子质量、水解度和抗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后,与未处理样品相比,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大豆球蛋白的蛋白质条带逐渐变浅,生成更多的小分子蛋白;在胃消化过程中,未处理和热处理大豆球蛋白的水解度逐渐增强,在肠消化过程中,经过90、110、130℃热处理的大豆球蛋白水解度总体先增加后降低;与未处理的大豆球蛋白相比,热处理大豆球蛋白经过胃肠消化后抗原抑制率显著下降,最低可从87%降至4%。大豆球蛋白经过热处理,通过胃肠消化后可显著降低其抗原性。  相似文献   

10.
食品原料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伯棣  张旭  宫平 《食品科学》2016,37(17):296
功能性食品(又称保健食品)在法规上被认为是一种食品。因此,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中应当被广泛应用。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包括普通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新食品原料。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网站为数据源,对2005-2013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原辅料进行了统计,对普通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频率进行了计算。统计结果表明:在2005-2013年期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中,只有数量有限的普通食品原料被使用,食品添加剂多是在辅料中被使用,新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原料中的应用比例较高。对此现象,本文参照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食品原料的应用前景作了适当预测。  相似文献   

11.
休闲鱼肉粒的体外消化模拟及其产物抗氧化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休闲白鲢鱼肉粒为研究对象,采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酶解法研究其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并对其消化产物的抗氧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鲢鱼鱼肉粒的蛋白消化率可达78.2%。消化产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性,对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除率、过氧化氢清除率、亚铁离子还原力等各抗氧化指标的半数效应浓度IC50分别为1.66,2.14,3.88,3.33 mg/m L;且在37℃保温1 h,各抗氧化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体外消化模型即在生物体外以合适的条件模拟人体胃肠道的消化环境,可以用来预测食物的可消化性、食物成分的释放、结构的变化等。体外消化模型是基于体内消化情况而建立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摄入物质的消化利用情况,又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因而在食品营养吸收、药物代谢、有效成分生物利用、食品摄入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近十年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以及维生素等食物成分的体外消化模型及其建立的关键因素,如酶浓度、pH、消化时间、颗粒大小等,对已报道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了总结,以期对食物成分体外消化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小球藻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食品工业正朝着绿色健康、便利的方向发展,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产物将是今后新型食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小球藻因高蛋白、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等特点,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应用于食品行业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球藻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着重介绍了小球藻在保健食品及主食、副食、饮料等功能性食品中的具体应用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小球藻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过敏原自身特性及其对过敏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模拟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的有力手段。食物过敏原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为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所有食物过敏原均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蛋白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消化产物中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过敏原表位的丰度。不同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对食物过敏原的消化结果及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体内及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期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以黑果枸杞为原料,研究了化学提取法和体外消化法两种不同提取方式对多酚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DPPH、FRAP、ABTS和ORAC四种不同方法测定了枸杞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体外消化处理后的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低于化学提取法,而酚酸含量则高于后者;总体上,化学提取法的抗氧化性高于体外消化法;两种提取方法处理后的总酚和总花色苷与各化学抗氧化值均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R2>0.83)。而体外消化法中,酚酸与各化学抗氧化值的相关性(R2>0.68)明显高于化学提取法(R2>0.03)。   相似文献   

16.
脂质是人体所需三大营养素之一,其全摄入链的安全和健康特性备受重视。胃肠道内含有羟基、活性氮族等多种促氧化因子,使脂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易产生氧化反应。体外模拟消化相比体内消化评价具有耗时短、无伦理问题等优点,是研究脂质胃肠道消化的优选方法。同时,考虑到人体消化道环境的复杂性和脂质的多样性,消化后脂质氧化状态的真实评价也尤为关键。在研究脂质消化过程以及脂质在消化道中的氧化状态时,需要将这些方法整合利用以求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性的探索。作者介绍了脂质在体内的消化过程和目前研究脂质常用的体外消化模型,阐述了脂质消化过程中氧化产物的检测方法,对于系统研究特定脂质消化过程中的氧化机理、氧化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体外对淀粉的消化条件进行模拟,对淀粉的消化产物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淀粉体外仿生消化法。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土豆交联淀粉,以构建的体外消化模型,对不同交联度淀粉的消化速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以恒温振荡培养箱保持37℃恒温,以pH6.9缓冲液维持恒定的pH,以20 r/min的转速振荡模拟肠的蠕动,以透析袋模拟肠,对淀粉的消化可很好的仿生模拟。采用硫酸-苯酚法,消化产物检测的最佳条件为:波长485 nm,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30 min,糖浓度在0~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0.004 4x-0.005,R2=0.998 8,且样品溶液在2 h内显色稳定。土豆交联淀粉和交联前相比,消化性降低了13.7%~34.5%,且与交联度呈负相关,即交联度越高(沉降积越小),消化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18.
以青稞、藜麦、燕麦、薏苡、小米、绿豆和豌豆为材料,测定了杂粮中的基本组分、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通过口腔-胃-小肠三段式体外模拟消化方法评价了7种杂粮经挤压处理后淀粉的体外消化速率和估计血糖生成指数(expected Glycemic Index,eGI),最后分析了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以及eGI值与基本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种杂粮总酚含量为19.09~128.85 mg/100 g,由高到低为绿豆、藜麦、青稞、薏苡、燕麦、小米、豌豆。藜麦中的总酚主要以游离态存在,绿豆中主要以结合态存在,其他杂粮中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相当。黄酮含量为169.58~390.11 mg/100 g,青稞、藜麦、燕麦、绿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杂粮。青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以结合态存在,且含量占总黄酮的47.39%~88.09%,其他杂粮中则主要以游离态存在。7种杂粮的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青稞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燕麦、绿豆次之。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明显(r=0.343),与黄酮含量有良好相关性(r=0.736)。挤压处理后,7种杂粮的eGI值由高到低为:小米豌豆藜麦燕麦绿豆青稞薏苡;其中,小米为高GI食品(82.49),其他杂粮为中GI食品(61.96~73.24)。eGI值与蛋白质(r=-0.901)和膳食纤维含量(r=-0.833)呈显著负相关,与总黄酮、直链淀粉、总酚含量和直/支比间存在一定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物质之一。由于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把他应用到功能性食品中已经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为利用鳜鱼加工副产物,本研究以碱性蛋白酶为优选酶,选取水解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副产物的最佳酶解工艺,并分析了水解物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其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液比1:4 g/mL、pH9.1、温度57.0 ℃、加酶量2.02%和酶解时间4 h,得到蛋白水解物的水解度为18.38%。进一步,在模拟胃消化和肠消化阶段,其可溶性肽含量分别减少17.76%和50.97%;模拟胃肠消化后,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仍有51.36%和48.67%,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将为鳜鱼加工副产物开发成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