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大规模风电并网引起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稳定问题及其相关技术解决措施,主要包括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压的影响及风电场的电压控制问题;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稳定性的影响及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问题;大规模风电并网对调度运行的影响和风电功率预测的必要性方面的内容,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风力发电是一种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在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需求下,风力发电发展迅速。而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风速都是不同的,这使得风力发电间歇性明显。所以,当风电接入电网时,要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评估,针对风电场并网所带来的响,采取优化的运行措施、策略,以确保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风电容量。文章阐述了风电并网对稳态电压稳定性以及暂态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其不利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介绍了风电并网逆变系统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电力电子技术在风电并网逆变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性。其次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情况、电力电子技术在风电并网逆变系统具体环节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总结出电力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环境和能源问题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新的电力能源,是一种可再生性能源,国家能源局目前正在大力开展其风能的技术应用,进一步促进装机容量逐渐增大,从低电压等级也缓慢发展到高电压等级,风力发电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风力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难于控制的特点,大规模的风电并网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概率潮流方法能充分考虑风电场出力的随机性,能为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人员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将风电机组并入电网以后,实现了能源的稳定供给,这项工作对于促进能源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的发电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出现风电机组脱网现象,技术人员应该针对可能产生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保证供电的稳定性。文章就风电机组脱网原因与处理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蓄电池逆变并网技术的发展蒸蒸日上,但其并网接入与放电输出对原站用变电能质量的影响有待考究。文章对蓄电池逆变并网的安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单相蓄电池逆变并网系统并采用PSIM(Power Simulation)软件仿真分析确定蓄电池逆变并网输出电压及电流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搭建平台测试蓄电池逆变并网放电时站用变电能的各项技术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各项电能指标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蓄电池逆变并网放电的接入不会对原站用变交流电能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风电并网容量与消纳模式对互联电网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基于完整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模型,采用特征根分析和时域仿真分析方法,以两区域4机系统为例,分析了不同风机出力、不同消纳模式下系统振荡模式和动态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风电机组并网能够增强互联电力系统的阻尼比,风电机组处于本地消纳模式时有利于减小区域间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以风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当今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风能等新能源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对系统将产生较大的危害,储能技术的应用能使功率实现快速平衡,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储能技术不仅具有削峰(Peak Shaving)和平衡负荷(Load Leveling)的作用,而且还使使风力发电具有可调度性,大力促进了我国风电并网和分布发电的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风电行业的兴起是全球能源与资源紧张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球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风电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发展。文章从四个方面讲述了风电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叶片技术、齿轮技术、轴承技术与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我国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影响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提供大规模的发电量时,这将会使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现阶段我国发挥光伏发电系统最大效益的最有效途径是以微电网的形式接入大电网实现并网运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要求从电网区域互联角度分析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风力发电为典型代表,整个系统有大规模接风电场接入后将存在许多影响因素,难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而且现行关于阻尼特性、小干扰稳定等方面研究仍表现出缺失的现状,使风电机组投入使用后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对此,文章主要对小干扰稳定性的相关概述、风电机组相关模型的构建、小干扰稳定性在简单发电系统中的体现、阻尼特性与小干扰稳定受风电场的影响以及改善并网风电场的具体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国家新能源政策以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研究了直驱型风电机组全功率并网变流技术的现状,比较现有的常规直驱型风电变流器的拓扑结构的优劣,并比较大功率高电压风力发电变流器拓扑结构的优劣,提出了两种新型高压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的变流器拓扑。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新增工业大负荷、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对电压稳定有造成很不利的影响。随着电压稳定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压稳定问题已经是现代电力系统研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单机单负荷系统,人为改变系统各种参数,如发电机参数、变压器参数等,使系统处于PV曲线的下半部分,分别观察恒阻抗负荷和恒功率负荷模型的运行状态,从而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的,从国际能源部门的预测得知,我国在2035年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费的国家,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大力的振兴新能源,其中利用风力发电的能源技术在2020年左右就将成为我国主导的发电技术,而在风力发电技术中引入储能技术就是当前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引入储能技术后不仅能够有效抑制风电的功率波动,使电压平稳的输出,还能够提高电能的质量和保证风力发电并网的正常运行。本文便对储能技术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各种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变速恒频电机、双馈电机等新型发电机组的应用推广,风电并网给配电网带来谐波污染、电压波动以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主要研究了大型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后可能引起的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以及谐波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一方面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人类的正常生存离不开稳定的生态环境。在现今能源的急剧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的发展背景下,风电装机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装机技术。然而,大规模风电接入尚存在多方面问题,对电路继电保护产生着众多影响,需要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除影响,风电装机技术才能真正缓解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石油、煤矿、天然气等有很好的替代作用,因此发展光伏发电技术有利于解决能源问题。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对光伏发电的研究有重要的经济现实意义。文章先对并网光伏发电的系统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并网光伏发电的特性,最后针对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对电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风能是清洁能源中可再生且无污染的重要资源,风力发电也已得到高速发展,但是风电发电机组的工作效率及发电成本仍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清洁能源及电力行业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风电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风电发电机组控制中的电气设计,以达到提高风电发电机组工作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风力发电会受风速随机波动性与间歇性的影响,而电力系统在任一时刻都必须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否则系统将难以保持稳定运行。为了确保风电并网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需要解决多种不同类型的输电系统固定成本的分摊问题。文章在有保证区域(AR)约束和无保证区域(AR)约束下采用基于Shapley值的方法计算风电并网环境下输电系统固定成本的分摊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风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因此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运维船作为海上风电机组正常运行的保障,其发展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海上风电运维船的发展,首先对海上风电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海上风电运维船运行现状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目前海上风电运维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希望文章的研究能促进海上风电运维船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