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主要食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评估我国居民经膳食暴露于DBP的水平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1—2013年收集的24类食品中的DBP含量数据以及2002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我国居民DBP膳食摄入水平,以及不同食物对DBP摄入的贡献率,并与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0.01 mg/kg BW)比较,进行风险特征描述。结果各种食品中DBP的含量范围为0.00~46.50 mg/kg,平均含量为0.11 mg/kg,全人群的膳食DBP平均摄入量为1.21μg/kg BW,占TDI的12.08%。全人群高食物消费量人群(P97.5)的DBP摄入量为2.84μg/kg BW,占TDI的28.42%。大米、方便面对DBP膳食摄入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0.30%和15.34%。结论中国居民膳食DBP摄入的健康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云南省大米中重金属镉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方法 2014年在云南省全省区域采集了1950份大米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大米中的镉含量,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稻米镉超标评价,并用非参数概率法对稻米中镉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云南省大米中镉超标率为2.5%,大米样品检测镉含量均低于我国食品安全卫生标准(0.2 mg/kg);但是大米中镉的风险熵(HQ)在97.5%和99.5%高暴露位点均大于1。结论云南省部分地区居民可能存在通过食用大米途径发生镉超量积累的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并对云南大米中镉污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的水平,评估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量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0-2015年广西主要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含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的方法 ,计算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并利用暴露限值(MOE)法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结果 16 567份食品样品中,总砷检出率为42.71%(4 735/11 087),无机砷检出率为48.07%(2 634/5 480)。总砷平均含量以海洋甲壳类最高,其次是海水鱼类和软体动物;检测无机砷食品样品中,平均含量为0.018~0.072 mg/kg,其中以大米无机砷平均含量最高。除大米、新鲜水果、蛋及其制品、畜禽内脏直接采用其检测的无机砷结果外,其他食品均通过总砷转换到无机砷而进行暴露评估。一般人群和高消费量人群膳食中无机砷的平均每天暴露量MOE值均1,但18~34岁男性组高消费量人群每天无机砷暴露量的MOE值≤1。大米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食物,是居民膳食中无机砷的主要来源。结论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风险总体上是安全的,而对于18~34岁男性组高暴露量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大米是广西居民的主要食品,大米的安全问题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水平及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8—2021年重庆市9类共2 780份食品中铬含量监测数据,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重庆市膳食调查数据(3 d 24 h膳食回顾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估计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水平并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重庆市各类食物中铬平均含量范围为0.013 9~0.126 3 mg/kg,总体检出率为40.6%。铬平均含量以水产品及其制品最高,其次是特殊膳食用食品、叶菜类蔬菜和大米。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每日平均暴露量范围为0.683~2.117 μg/kg·BW,高食物量消费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P95)范围为1.165~3.597 μg/kg·BW。各年龄组人群的铬每日平均暴露量随年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1~6岁人群的铬每日平均暴露量最高,60岁以上人群最低;男性铬平均暴露量高于女性;城市地区人群的铬平均暴露量高于农村地区。谷物及其制品对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的贡献率最高,达39.31%~49.13%,其次为蔬菜、肉及肉制品。各年龄、性别、地区组人群膳食中铬每日平均暴露量和P95暴露量占每日耐受摄入量(TDI)的比例均低于1。结论 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谷物及其制品、蔬菜、肉及肉制品是膳食中铬摄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陕西省市售食品中铝污染状况,评估陕西省居民膳食中铝摄入水平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2013—2015年在陕西省10个地市随机采集8类食品共计666份,按照食品中铝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结合陕西省开展的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中各类食物的消费量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对陕西省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膳食中铝摄入水平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陕西省居民全人群膳食中铝平均每日摄入量为0.154 9 mg/kg BW,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以18~59岁女性摄入量最高,为0.178 5 mg/kg BW。当食物中铝含量取P97.5数值时,膳食中铝摄入量最高的人群是2~7岁儿童。各性别-年龄组人群膳食中铝平均暴露量(铝含量数据采用平均值)安全限值(MOS值)均1,偏高暴露量(铝含量数据采用P97.5数值)MOS值均1。2~7岁和8~12岁儿童膳食中铝摄入贡献率较高的食品是油炸食品和焙烤食品,其他组人群膳食中铝摄入贡献率前3位的食品均是油炸食品、凉皮和淀粉制品。结论陕西省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膳食中铝偏高暴露量已超过最新的健康指导值。女性和儿童是暴露量较高的人群,油炸食品是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膳食中铝摄入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居民膳食中铅镉暴露水平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市居民膳食中铅、镉暴露的基础数据,评估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铅、镉污染的危险性.方法 对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铅、镉含量进行监测,并结合上海市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调查,应用WHO推荐的食品中化学污染物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上海市居民膳食中铅、镉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上海市居民平均每周膳食中铅、镉暴露量分别为0.006...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铝的暴露水平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5—2021年杭州市食品中食品添加剂铝含量的数据和2015年杭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法计算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铝的暴露水平,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铝每周平均暴露量及每周高食物量消费人群暴露量(P95)分别为0.416、1.986 mg/kg·BW,均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2 mg/kg·BW)。包子、面条、中式糕点、油条、馒头是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铝暴露的主要来源,累计贡献率达到85.9%。如果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关于含铝食品添加剂的限量规定,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铝每周平均暴露量和P95暴露量将分别下降88.2%和84.0%。结论 目前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铝每周平均暴露量对人群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但高食物消费人群每周暴露量(P95暴露量)接近PTWI,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P95暴露量已超过PTWI,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以降低铝暴露过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7类食品中的镉污染状况,对居民膳食镉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2014~2015年,在辖区内农贸市场、超市和食品店随机抽取7类,共368份样品,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镉含量,按照GB 2762-2012进行评价;并结合密云区居民膳食消费量数据和FAO/WHO食物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2010年制定的镉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0.025 mg/kg·BW对密云区居民进行初步的膳食镉暴露评估。结果 7类食品样品中镉的总检出率为61.4%,其中动物内脏的镉检出率及含量最高,分别为100%和0.05152 mg/kg。密云区居民每月膳食镉总暴露量为0.002204 mg/kg·BW,未超过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0.025 mg/kg·BW,主要来源为蔬菜(55.3%)、大米(20.8%)、动物内脏(14.4%)和蛋及蛋制品(6.4%)。结论北京市密云区居民主要消费的7类食品受到的重金属镉污染在安全范围内,膳食中镉暴露水平低于暂定可耐受摄入量,通过膳食摄入的镉对人体不造成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
分析丰台区主要食品中镉含量水平,对该区居民通过膳食途径暴露镉的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2011—2012年在全区监测6类食品共215份样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镉的含量,结合居民膳食消费数据,比照镉的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及安全限值(MOS),初步评估丰台区居民主要食品的镉暴露风险。结果 6类食品中食用菌及其制品的镉含量最高,为2.2778mg/kg。按照食品消费量均值估算,丰台区居民每月6类主要食品的镉暴露量为0.00146mg/kg BW,未超过PTMI(0.025mg/kg BW),MOS值为17.2。镉贡献率最大的3类食品分别为蔬菜及其制品(52.4%)、谷物及其制品(25.8%)和食用菌及其制品(13.4%)。虽然食用菌和动物内脏的消费量很低,但因其镉污染严重,所以贡献率较高。因此,食用菌和动物内脏为镉暴露高风险食品。结论 丰台居民6类主要食品镉的暴露水平未超过PTMI值,MOS值>1,居民膳食镉暴露水平总体上安全,但有必要加强食用菌及动物内脏可能的污染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膳食摄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能够普遍存在并且通过食物链能够富集,已经影响到了食品的安全。由于人们通过膳食摄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所以人们在日常膳食的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潜在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们通过膳食摄入不同POPs的膳食暴露情况,包括持久性有机氯农药、二噁英及其类似物、多溴联苯醚、全氟有机化合物等,并且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这些化合物膳食摄入量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人们对不同POPs膳食摄入的健康风险,希望为进一步开展和健康风险评估相关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膳食铝暴露评估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的毒性不容忽视,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多次修改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2011年最新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为2.0 mg/kg bw.本文阐述普通人群铝的暴露来源,膳食铝的生物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膳食铝暴露评估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Perchlorate is frequently found as contaminant in a variety of food. Based on analytical data of perchlorate occurrence in food products from the Austrian market, this study calculated dietary perchlorate exposure of the Austrian population for the three age classes of adults, children and infants. Furthermore, a detailed risk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 of 0.3 µg/kg body weight/day, established by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in 2014. Calculations of a scenario of average food consumption did not indicate elevated health risks by dietary perchlorate uptake. Exposure estimates reached only 12%, 26% and 24% of the TDI for adults, children and infants, respectively. However, in a scenario of high consumption, the TDI was exceeded by all age classes with 132%, 161% and 156%. The major cause for this exceedance is the comparatively high perchlorate contamination of spinach, but also other leaf vegetables, legumes and pineapples, leading to elevated exposure of high consumers. Our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current provisional intra-Union trade reference level for perchlorate in spinach of 0.2 mg/kg, advocat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s not sufficient to protect high consumers against possible health risks. In order to reduce health risks to a tolerable level for all consumers, lowering of the regulatory maximum perchlorate concentrations is indicated. Moreover, a generally diversified diet can also counteract excessive exposure to perchlorate as well as to other harmful food contamina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济南市居民主要食品中总汞污染现状,评估汞暴露风险。方法对2010—2012年济南市谷类、蔬菜类、菌藻类、畜肉类、禽肉类(鸡肝)、乳类、蛋类和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的总汞含量进行监测;以2002年山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JECFA 2010年制定的汞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4μg/kg BW为参数,应用点评估法计算济南市居民膳食中汞暴露水平,并进行风险特征描述。结果共监测8类175份样品,总汞平均含量为19.01μg/kg,P50为9.00μg/kg,总检出率为97.14%(170/175),总超标率为8.57%(15/175)。8类食品均检出汞,水产品的检出率最低,为89.36%(42/47),鸡肝的总汞平均含量最高,达83.60μg/kg。济南市居民7类(除菌藻类)主要膳食中总汞每周平均暴露量为1.31μg/kg BW,占PTWI的32.75%。总汞贡献率较高的食品为谷类、蔬菜类及畜肉类,贡献率分别为28.24%、22.90%和22.14%,3类食品对居民膳食中汞的总贡献率为73.28%。结论济南市居民主要膳食中汞暴露水平在安全限值以内,通过膳食摄入汞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膳食镉暴露的主要食物、国内外不同地区人群膳食镉暴露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行人群膳食镉暴露危害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介绍总膳食研究实施的方法步骤,阐明其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尤其是在人群膳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闵行区部分食品镉污染暴露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市闵行区居民膳食消费量及食品中镉污染物含量,了解我区居民通过膳食的镉暴露量,评估膳食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食品类别选择性研究的方法,将2009年上海市居民食品消费量调查(闵行区)的数据和2007-2010年上海市闵行区8类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相结合,获得不同人群膳食镉暴露量,并对由膳食摄入的镉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1)8类130件食品样品中镉的检出率为91.54%,超标率5.62%,超标食品主要是食用菌、猪肾及海水贝类;(2)平均每月镉的暴露量为0.441 1 mg/人,占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TMI)的39.20%,每月暴露镉量的第90百分位值为1.096 4 mg/人,占PTMI的97.46%;(3)食用菌对镉暴露量的贡献率最高,为42.67%,其次是动物内脏,为20.39%,二类食品对镉暴露的贡献率占到63.06%;(4)各类人群所摄食品对镉暴露的贡献率有所不同,3岁以下儿童摄食的动物内脏对镉暴露的贡献率较高,而其他人群则为食用菌.结论 闵行区人群膳食总体处于安全状态;膳食中食用菌、猪肾、海水贝类对镉暴露的风险较大,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部分食品中铝的污染状况,评估居民膳食中铝暴露的风险。方法对2009—2013年广西检测的部分食品中铝含量进行分析,结合2002年广西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的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广西居民膳食中铝暴露量。结果 2009—2013年共检测食品样品10类5 679份,铝含量的平均值为132.17 mg/kg,检出率为73.01%(4 146/5 679),超标率为29.51%(1 676/5 679)。其中以海蜇、紫菜干(海带干)、油条3种食品的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且铝的平均含量也是极高。油条样品中铝含量的均数和中位数均最高,分别超过国家残留量标准的3.8倍和3倍。10类居民膳食中铝平均每周摄入量为0.426 mg/kg BW,低于JECFA制定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馒头、海蜇、油条和油饼高消费量人群的每周铝摄入量分别是PTWI的3.07、2.40、2.23和1.23倍。结论广西监测的油条、紫菜、海蜇等食品中铝含量超标较严重,居民平均膳食摄入铝的量虽然低于PTWI,但高消费量人群铝的暴露风险较大,仍需要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科学合理使用含铝添加剂的技术指导,以降低居民膳食中铝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excessive intake of aluminium (Al) from Al-containing food additives in the Chinese diet, this study conducted a dietary exposure assessment of Al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of Al content in foods and national food consumption d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dietary exposure of the whole Chinese population to Al from Al-containing food additives was 1.795 mg kg?1 bw week?1, not exceeding the PTWI, while high dietary exposures (e.g., 97.5th percentile) to Al were 7.660 and 2.103–2.903 mg kg?1 bw week?1 for children, respectively, both exceeding the PTWI.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etary exposure to Al for 32.5% of the total Chinese population and 42.6% of children aged 4–6 years exceeded the PTWI. Wheat flour and wheat-based product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dietary A l exposure (85% of the total intake); and puffed foods are the major source of Al intake for children.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consumption of Al-containing food additives could be a health concern for consumers with high food consumption (97.5th percentile) and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4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