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粳米为原料制作发酵米粉糕.研究了不同谷朊粉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等加工工艺对发酵米粉糕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制备发酵米粉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谷朊粉添加量为18%,发酵时间为80min,发酵温度为39℃.得到的发酵米粉糕表皮光滑、气孔均匀、颜色较白、有米香气味,硬度和弹性较好,分别达到3812.2g和0.916.  相似文献   

2.
稻谷湿热处理对稻米和米粉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稻谷进行湿热处理,测定处理前后稻米膨胀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并对处理前后的米粉进行品质特性测定.研究发现:湿热处理前后,稻米蒸煮膨胀率由20.00%上升至34.00%;直链淀粉和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变化显著,直链淀粉含量由21.26%上升到25.3%,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由9.96%上升到13.09%;RVA测定米粉糊化峰值黏度由299RVU降为97RVU,物性分析仪测量黏度由70.62下降到35.74,凝胶的弹性、硬度都有显著变化,硬度由60.414 g上升到117.783 g,弹性由0.88上升到0.91.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淀粉质构性和黏滞性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同时不溶性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加也影响稻米的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复合发酵米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菌种发酵米粉工艺,探讨菌种比例、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发酵米粉弹性值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复合菌种发酵,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活菌数比为1∶1时对米粉发酵效果最好;响应面优化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8 h、接种量0.14%(以米粉质量计),在此条件下得到发酵米粉的弹性值和感官评分均达最高值,分别为(0.95±0.13)和(86.1±0.48),得到品质较好的发酵米粉。  相似文献   

4.
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和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超微粉碎牦牛骨泥,测定骨泥巾的游离钙(Ca^2+)、氨基酸态氮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36h后,骨泥中游离钙的含量从12.3mg/100g增加到2145.3mg/100g,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从117.7mg/100g增加到233.4mg/100g;经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别酶解4h后,游离钙的含量从233mg/100g分别增加到893mg/100g,623mg/100g和523mg/100g,氨基酸态氮则从1065mg/100g分别增加到134.5mg/100g、149.4mg/100g和154.1mg/100g。通过比较显示,利用乳酸菌发酵处理骨泥后,游离钙含量是酶解处理骨泥的24倍,氨基酸态氮含量则为酶解处理的1.5倍。因此发酵比酶解处理能得到更多的游离钙和氨基酸态氮。  相似文献   

5.
以米粉样品的化学成分组成、蒸煮吸水率、蒸煮损失率、拉伸性、压缩性以及感官评价等为检测指标,考察酶解马铃薯全粉对发酵型湿米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变化对米粉的品质有明显影响;在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不同的5组米粉样品中,添加量为10%的样品的拉伸力(23.84 g)、硬度(505.81 g)、弹性(0.948)、蒸煮吸水率(147.32%)以及感官评价得分数值最高(90.63分),而蒸煮损失率最低(2.13%);此外,马铃薯米粉样品质构指标拉伸力和弹性分别与感官指标状态和口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所制备的马铃薯米粉色泽均匀,口感爽滑,弹性、韧性适口,具有马铃薯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在玉米原料酒精发酵醪中添加植酸酶对酒精发酵的影响。在玉米原料酒精发酵醪中添加15u/g原料的微生物植酸酶,发酵成熟醪中酒精分和磷含量可达10.10%(v/v)和518.84μM,分别比对照提高5.54%和8.31%;原料出酒率可达39.81%,比对照提高6.96%。  相似文献   

7.
浸泡发酵对米粉体系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动态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手段探讨了浸泡发酵对米粉体系理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泡发酵后的米粉体系凝胶强度和弹性组分增加。由于浸泡发酵使米粉体系可溶性物质减少,浸泡发酵后的米粉凝胶体系回生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常德鲜湿米粉发酵过程中的菌群变化,本文对常德鲜湿米粉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致病菌的安全威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为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液的pH值随着发酵的进行从最初的6.21不断降低,在发酵到8~12 h时达3.69后稍有回升,发酵结束后回升到4.20。大米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发酵后分别降低了24.92%、31.01%、81.37%,而总淀粉含量在发酵前后无显著性变化。蜡样芽孢杆菌的注入对于发酵液的pH值变化无显著影响。发酵液中蜡样芽孢杆菌在103 cfu/g水平时,随着发酵的进行其数量会逐步减少,带来的安全风险可控。但是当达到104 cfu/g水平时,尽管发酵后蜡样芽孢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浓度仍在较高水平,对米粉制品安全性存在威胁。  相似文献   

9.
双菌种固态发酵酱渣生产蛋白质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以酱渣为主要原料微生物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黑曲霉、假丝酵母组合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酱渣90g、麸皮10g、尿素0.8g、KH2PO4 0.6g,培养基厚度约为2cm,接种量为10%,自然pH值,含水量65%-70%,发酵温度为28℃。酱渣经黑曲霉和假丝酵母组合菌种发酵2d后,粗蛋白质含量从17.28%提高到25.79%,粗纤维从16.45%下降到13.68%。同时产品的氨基酸总量比原物料提高了44.66%。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麦角碱高产菌株,提高雀稗麦角菌(Claviceps paspali strain 3103)发酵的产碱率,用溶壁酶水解处理菌丝体、不同浓度的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制备的原生质体,经再生培养获得诱变菌株,再经紫外初筛后进行发酵复筛,采用Van—Urk方法测定产碱量。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进行二级发酵并优化其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经亚硝基胍诱变处理,麦角总碱的产率由90mg/L提高到了1600mg/L,增加了约16倍;单位产碱率由22.5mg/L/g提高到了400mg/L/g,增加了约17倍;连续传代培养可以得到稳定的高产菌株,接种量为20%时可有效缩短发酵周期。结果表明,用亚硝基胍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可有效提高C.papspali的产碱率。  相似文献   

11.
广西生榨米粉中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酶试验、溶血性试验、耐酸、耐胆盐试验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从广西本地传统发酵食品生榨米粉中筛选优良益生乳酸菌,对其生长情况及产酸性能进行测定,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46株γ-溶血乳酸菌,其中22株乳酸菌对pH 2.0和0.3%胆盐均具有良好耐受性,且乳酸菌PM20、PM22、FD13及PM44的综合体外抗氧化能力较好。4株菌株的生长及产酸趋势一致,其中菌株PM44的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最强。经鉴定菌株PM20、PM22、FD13均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菌株PM44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相似文献   

12.
米粉生产过程中大米发酵液的菌相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米粉生产过程中大米发酵液的菌相变化规律,以不同发酵时间的大米发酵液为研究材料,测定pH值的变化;采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细菌、乳酸菌、霉菌酵母、球菌及肠杆菌的菌落计数和形态观察,并运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对菌落总数和乳酸菌进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大米发酵液主要含有乳酸菌、霉菌酵母、球菌,其中乳酸菌数量最高,达2.56×108 CFU/mL,采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大米发酵液中菌落总数及乳酸菌的生长情况,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657 d-1、1.418 d-1,延滞期(LPD)分别为0.023 d、0.224 d,稳定期最大菌落数对数值分别为8.40、8.41,且模型的判定系数R2均>0.95。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米粉发酵剂、保证米粉发酵质量、维护食品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植物基质发酵的优良乳酸菌。本文以米曲为目标乳酸菌的供体,筛选高产酸、耐胃肠环境能力良好的乳酸菌,并评估了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在板栗糯米饮料中的发酵能力。从酒曲中共分离出84株乳酸菌,其中有38株的产酸量≥10 g/L;在进一步的耐酸耐胆盐、模拟胃肠实验中,共筛出3株乳酸菌株;经16S rDNA鉴定这3株乳酸菌均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菌株DH16发酵上清液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率和SOD酶活力最高,分别为98.56%、42.27%和20.3 U/mL;完整细胞悬液中,菌株DH20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22.49%),菌株DH16的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22.77%)。利用3株乳酸菌作为发酵剂所得的板栗糯米饮料口感均衡、抗氧化能力较强,因此本文筛出的3株乳酸菌在植物基饮料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采用纯培养技术对广西省南宁地区米酒曲中乳酸菌多样性进行了解析,旨在揭示其分离株在糯米汁中产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特征。结果表明,11个样品共分离出20株乳酸菌,分别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台湾乳球菌(Lactococcus taiwanens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其中戊糖片球菌(P. pentosaceus)占分离株的35%,为南宁地区米酒曲中的优势乳酸菌。选取除屎肠球菌(E. faecium)外的16株乳酸菌分离株进行糯米汁纯种发酵,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均不产氨基酸,乳酸为糯米汁中主要有机酸。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融合魏斯氏菌(W. confuse)HBUAS53367产有机酸的能力较强,可用于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清酒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为发酵菌种,研究三株不同乳酸菌发酵大米对米发糕的影响。方法 米发糕由发酵的大米磨成米浆,再经酵母发酵,加热汽蒸而成。以米浆的密度、粘度、持水率、流变特性为测定指标,测定乳酸菌发酵对米浆性质的影响;以米发糕的质构、感官、比容为测定指标,测定乳酸菌发酵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结果 乳酸菌发酵大米相比自然发酵大米和未发酵大米对米浆及米发糕品质的影响较大,不同乳酸菌菌种对米浆及米发糕品质的影响也不同,结果如下:乳酸菌发酵原料大米相比其自然发酵和未发酵大米米浆,降低了米浆的密度与酸度、提高米浆的持水性与黏度,具有良好的流变学特性;不同乳酸菌菌种由于产酸与酶量不同对米浆性质影响也不同,三株乳酸菌中发酵乳杆菌制作的米浆密度小、黏度大、pH低、发酵能力强、流变特性中稠度系数大;米浆性质对米发糕的品质有直接影响,乳酸菌发酵相比于其他方法对米浆性质影响大,制得的米发糕品质最好,如比容较大、弹性较大、内部气孔均匀致密;不同乳酸菌发酵米浆性质不同导致米发糕品质也不同,三株乳酸菌中发酵乳杆菌制作的米发糕的比容最大(2.27 mL/g)、硬度最大(1409.43 gf)、咀嚼性最大(718.81 gf)、粘聚性与回复性最优。结论 发酵乳杆菌发酵米发糕感官评分最高,副干酪乳杆菌与清酒乳杆菌发酵米糕的性质次之。发酵乳杆菌发酵米制作米浆与米发糕品质较好,为米发糕的制作提供新的菌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脱脂米糠复合乳酸菌半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明确脱脂米糠在发酵前、后营养特性的变化,以乳酸菌降糖和释放酚能力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优复合菌种,结果以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复合菌种的降糖和释放酚能力最高。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复合乳酸菌发酵脱脂米糠的工艺条件:复合菌株添加量5.0%,菌种配比1∶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与未发酵米糠相比,发酵米糠中可溶性固形物、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膳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31.42%,21.82%,112.21%,65.54%和37.14%(P<0.05)。此外,乳酸菌发酵使米糠提取物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1.23%,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47.18%,49.78%,13.73%,9.0%,75.26%,24.06%(P<0.05)。同时,发酵米糠提取物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AA/NEAA)为0.48,其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系数分数(SRC)值更接近100。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脱脂米糠的营养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脱脂米糠高值生物转化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发芽糙米和奶粉为主要原料,发芽糙米经液化、糖化、乳酸发酵等工艺,研究添加了发芽糙米对酸奶的发酵特性以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配方为发芽糙米用量10%,脱脂酸奶的用量15%,食用蔗糖3%,酸奶接种量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为11h时,含菌量是对照的5倍,达到4.1×108cfu/mL,乳酸菌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倍之多且风味良好,说明发芽糙米具有一定的益菌作用,发芽糙米酸奶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快速测定发酵食品中苯乳酸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45种乳酸菌发酵食品中苯乳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样品经甲醇提取,采用UPLC-MS/MS法,色谱柱为Shim-pack XR-ODS C18(3.0 mm×75.0 mm,2.2μm),流动相为0.3%甲酸-水和0.3%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苯乳酸在1~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和1 ng/mL,回收率为90.5%~105.0%,相对标准偏差为1.2%~4.4%。采用此方法对16种市售乳酸菌饮料、8种发酵乳、11种黄酒样品、发酵豆制品、米酒、奶酪、发酵香肠、馒头、面包等食品中苯乳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苯乳酸。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发酵食品中苯乳酸的测定。可以为高产苯乳酸菌株资源的挖掘以及发酵食品品质与营养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瑞君 《食品科技》2012,(9):108-110,114
在酶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木瓜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酶解石蛙肉及利用乳酸菌、黄酒酵母对酶解液进行风味改良。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对石蛙的水解效果较好,乳酸菌发酵液中氨态氮含量较高,乳酸菌发酵液风味改良效果优于黄酒酵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糯米酸中细菌多样性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细菌表型和基因功能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糯米酸的细菌类群主要为隶属于Firmicutes(硬壁菌门,97.45%)的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89.36%)和Pediococcus(片球菌属,6.37%)。有5 个分类操作单元存在于所有样品中,均被鉴定为Lactobacillus,累计平均相对含量为10.27%。表型预测表明,糯米酸中细菌类群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的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具有移动原件、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致病潜力的菌群相对含量均较低。基因功能预测表明,细菌类群在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等功能上具有较高的表达。由此可见,糯米酸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乳酸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