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荔枝汁结冰-解冻浓缩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灭菌后的荔枝汁为原料,采用结冰-解冻浓缩工艺将其浓缩,研究了浓缩过程对荔枝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褐变度和可滴定酸度的影响,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浓缩过程中的荔枝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探讨其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荔枝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和褐变度随解冻所得的荔枝汁总体积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浓缩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因物质类型不同而不尽相同。综合考虑理化指标与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可将解冻过程中荔枝汁总体积的40%(v/v)处选定为浓缩汁与剩余液的分界点,得到的浓缩汁中风味较高。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泥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妍  马晓军  王黎瑾 《食品科技》2007,32(2):100-10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制备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离并鉴定新鲜的及在4℃下冷藏1d的马铃薯泥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由检测结果可知,新鲜样主要风味组分有47种,而冷藏样主要风味组分有37种。新鲜样中最丰富的是醛类化合物,出峰面积相对比例76.94%,其次是呋喃类8.08%,醇类6.85%。冷藏样中出峰面积相对比例较高的是醛、酯、醇类化合物,分别为93.27%、3.45%和1.03%。新鲜样和冷藏样中醛类含量均最高,是由蒸煮阶段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合酶催化下生成的。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糟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结合电子鼻技术,分别对原料期、炖煮期、腌制期、蒸煮期4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法确定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兰州糟肉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8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4个阶段兰州糟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37,23,23,40种,总相对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腌制期达到最大。4个阶段共有的风味化合物为5种,分别为四氯乙烯、甲苯、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和乙腈。相对气味活度值显示兰州糟肉加工过程中醛类、醇类物质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占主导地位,对兰州糟肉的风味贡献较大。电子鼻测定结果显示烷烃类、硫化合物风味活性较强。腌制期对兰州糟肉风味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加工工艺对即食豆干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即食豆干各工艺阶段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料、卤制、油炸和杀菌的样品中分别检测出44种、62种、56种、53种物质,含量分别是2560.84μg/kg、3168.53μg/kg、2277.82μg/kg、937.64μg/kg,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以及其它类构成即食豆干的风味成分;卤制能降低腥味醇类物质含量,增加香气醛类、酮类和其它类物质的含量,使豆干具有焦糖香气,甜香及香辛料香;油炸后具有特征香气的醛类、酮类和醇类等物质含量均有所下降,特征香气成分损失严重;特征风味物质在杀菌后进一步损失,且最终产品中重要豆腥味物质正己醛、1-辛烯-3醇的相对含量(32.63%)较高。因此,即食豆干的加工工艺可进行适当改良,以期获得更高品质的即食豆干产品。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两种方法提取4种不同品牌腊八豆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挥发性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12种,醛类15种,酮类6种,醚类7种,酚类5种,酸类4种,酯类17种,烷烃类40种,含硫类4种和杂环类5种,其中SDE法和HS-SPME法分别鉴定出98种和73种。4种腊八豆样品中,JC样品、LMZ样品、TYGS样品、TDJ样品分别鉴定出73种、66种、77种和7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辛烯-3-醇、芳樟醇、2-茨醇、α-松油醇、苯乙醛、(E,E)-2,4-庚二烯醛、橙花醛、甲基庚烯酮、烯丙基甲基二硫醚、乙基麦芽酚、丁香酚、棕榈酸乙酯、蒎烯、莰烯、桧烯和α-姜黄烯等。同时发现两种提取方法检测出的结果差异很大,4种腊八豆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杏仁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超临界萃取的杏仁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优化了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CAR/DVB/PDMS萃取头,吸附温度70℃,吸附时间40min,经质谱数据库检索,共检索出34种成分,其中,苯类物质的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8.28%。  相似文献   

7.
黔北麻羊不同部位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4 月龄黔北麻羊不同部位的肌肉组织为材料,分别取腹肉、外脊、羊腩、里脊、颈肉、前腿、后腿7 个部位肌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黔北麻羊肌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7 个部位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52 种,包括醇类17 种、酮类7 种、酸类14 种、醛类5 种、其他类(酯类、烷烃类、酚类等)9 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热图分析及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比较7 个不同部位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影响黔北麻羊肉风味的主要物质为醇类和醛类,主要为辛醛、壬醛、1-辛烯-3-醇、庚醇、正辛醇等。  相似文献   

8.
不同解冻方式对伊拉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伊拉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低温解冻、自然空气解冻、流水解冻、微波解冻和超声波解冻5 种方式处理的伊拉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共检测到解冻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71 种,其中醛类26 种、酮类6 种、烃类14 种、醇类12 种、酯类8 种、酸类4 种、呋喃类1 种,且醛类所占的比例最高(>70%),其次是酮类、烃类及醇类化合物(>5%),酯类及呋喃类化合物所占的种类少且相对含量低(<3%)。与鲜肉相比,流水解冻、微波解冻及超声波解冻处理兔肉醛类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19.385%、4.694%和18.285%,而低温解冻则下降了6.930%;低温解冻和微波解冻处理兔肉酮类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72.843%和14.554%,而超声波解冻则下降了72.932%;微波解冻后兔肉挥发性烃类变化与低温解冻相似;仅超声波解冻检出兔肉的特征风味物质2-戊基呋喃;自然解冻处理兔肉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鲜肉最为接近,对其风味的保持最好。解冻处理与伊拉兔肉挥发性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4,而与醇类物质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35。  相似文献   

9.
重庆白市驿板鸭挥发性物质及其风味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海军  谢娜娜  余艳 《食品科学》2016,37(8):136-141
以秋季和冬季生产的重庆白市驿板鸭腿肉和胸肉为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鉴定了重庆白市驿板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重庆白市驿板鸭中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共103 种,风味化合物主要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酯类和醛类为主。在相同的生产季节下,不同肉品部位的板鸭样品中醇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明显,而醛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对于相同的肉品部位,不同季节生产的板鸭样品中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变化明显,而酯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板鸭的特征性挥发风味主要来自于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和酯类等物质,如柠檬烯、月桂烯、萜品烯、萜品油烯、3-蒈烯、2-蒎烯,乙醇和芳樟醇,异戊醛、异丁醛和正己醛,乙酸芳樟酯和茴香脑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研究花椒芽炒鸡蛋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花椒芽对炒鸡蛋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芽能赋予炒鸡蛋特殊风味,当花椒芽与鸡蛋质量比为1∶2时,花椒芽炒鸡蛋的感官评分最高,与传统香椿芽炒鸡蛋相比,可接受度并无显著差异。SPME-GC/MS分析表明,花椒芽对花椒芽炒鸡蛋风味贡献较大,对其风味物质的组成及比例均有影响,两者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都是乙酸芳樟酯、d-柠檬烯、芳樟醇和月桂烯,而炒鸡蛋的主要风味物质是2-甲基丁醛、正己醛和1-戊烯-3-醇。该研究为花椒芽的食用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冷冻浓缩处理对荔枝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杨  曾新安 《食品科学》2010,31(3):91-93
为了研究冷冻浓缩处理对荔枝果汁品质的影响,采用华南理工大学自主研制的冷冻浓缩处理装置,将荔枝原汁经过多级浓缩得到不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浓缩汁,复原后测定其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包括pH 值、总酸、还原糖、蛋白质、VC 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浓缩级数的增加荔枝汁浓度不断提高,3 级浓缩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45.3°Brix;复原后pH 值、总酸、还原糖和蛋白质没有显著的变化,VC 含量略有下降,保留率为85%,远远小于热处理损失。冷冻浓缩处理对荔枝汁有很好的浓缩效果,并且能很好地保存荔枝汁原有的营养物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冷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常培培  张静  杨建华  李翠  李云洲  梁燕 《食品科学》2014,35(14):165-169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4 个紫色番茄品种新鲜果实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和含量,并对主要香气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4 个供试品种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到65 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酮类、醛类、酯类和醇类。共有的成分有21 种,构成紫色番茄的特有风味,但其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此外,每种紫色番茄还含有一些独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3.
蒸煮方法对米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大米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常压蒸煮、高压蒸煮和压力无沸腾蒸煮的米饭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蒸煮方法制作的米饭香气的差异。结果显示,米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醛、酮、醇、酸、酯等,常压蒸煮的米饭中含有较多中长链和长链的挥发性成分,以醛、醇、酮、酯为主;高压蒸煮的米饭中含有较多中长链、长链以及少量短链的挥发性成分,以醛、醇、酯为主;压力无沸腾蒸煮的米饭中含有大量中长链及少量短链和长链的挥发性成分,以醛、醇为主。压力无沸腾蒸煮的米饭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高于常压蒸煮和高压蒸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最大化获取陈皮挥发性成分,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年份陈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皮取样量为2 g,在90 ℃中萃取30 min所得挥发性成分最多,方法学考察中陈皮在6次平行试验中共有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0.05%。三个不同年份陈皮中共检出44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组分有β-月桂烯、邻异丙基甲苯、D-柠檬烯、萜品烯、α-法尼烯、右旋香芹酮、香芹酚和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陈皮的特征香气代表D-柠檬烯。随着陈皮贮藏年限延长,挥发性物质种类明显增多,烃类、醛酮类和酚类等物质相对总量变化程度较大,说明物质之间发生了相互转化,SPME的优化方法适用于陈皮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分析方法对清炖牛肉风味化合物成分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肖  赵谋明  吴进卫  崔春 《食品科学》2007,28(3):311-314
样品的制备及检测方法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实验采用传统清炖牛肉烹饪工艺制备清炖牛肉,通过溶剂提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两种不同的香气化合物提取方法制备样品,然后通过GC-MS检测香气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TIC谱图差异明显,所能检测到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从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种类和数量角度分析,清炖牛肉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分析适合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总结以上两种不同分析方法,总共检测到清炖牛肉挥发性香气化合物74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卤制方法对鸡腿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羽肉鸡鸡腿为原料,研究白煮、定量卤制及传统老汤卤制3 种卤制方法对鸡腿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
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及电子鼻分析技术对不同卤制方法制作的鸡腿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成分进
行测定及分析,结合价值工程中功能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各风味化合物的呈味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白煮鸡腿
肉中含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31 种,传统汤卤鸡腿肉47 种,定量卤制鸡腿肉44 种;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各鸡腿肉
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差别较大。同时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各鸡腿肉感官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量
卤制法制作的鸡腿肉具有较明显的感官特性优势。  相似文献   

17.
18.
不同品种荔枝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五个荔枝品种为试材,采用SPME/GC-MS方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妃子笑、黑叶、白蜡、荔枝王、玉荷包中分别含有58、57、47、28、39种香气成分;五种荔枝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甲氧基-2-丙醇、乙偶姻、3-甲基-2-庚醇、1-庚烯-3-醇、芳樟醇、2-乙基-2-丁烯醛、β-蒎烯、柠檬烯、巴伦西亚桔烯等,但其相对含量差异很大;此外,各品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9.
金门高粱酒是台湾省金门县生产的一种清香型白酒,金门岛的独特海岛气候可能对酒的香气质量产生影响,但目前尚未开展深入研究。为了分析金门高粱酒的香味特征,运用感官检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金门高粱酒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分析出该酒的主要风味轮廓为醇香和果香。GC-MS分析金门高粱酒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21种,醇类6种,醛酮类6种,烷烃类5种和其他类化合物4种,其中酯类物质主要是乙酸乙酯(2769.00μg/m L)、己酸乙酯(1674.90μg/m L)、辛酸乙酯(1353.30μg/m L)、癸酸乙酯(621.00μg/m L);醇类物质主要是3-甲基丁醇(301.80μg/m L)和2-甲基丁醇(82.80μg/m L);醛酮类物质主要是糠醛(114.00μg/m L)、壬醛(34.50μg/m L)和2-壬酮(17.70μg/m L),该实验为深入研究金门高粱酒及其他清香型白酒的风味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兔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兔背最长肌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检测到兔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物质共79 种,其中醛类19 种、酮类4 种、醇类17 种、酯类6 种、烃类31 种、呋喃类2 种,且醛类化合物所占的比重最高,其次是醇类及烃类化合物,酮类、酯类及呋喃类化合物在挥发性物质中所占的种类少含量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兔背肉中各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也不断变化,其中醛类、醇类及烃类物质的变化差异大,酯类、酮类和呋喃类随时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