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透明质酸(HA)作为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天然物质,具备多种生理调节作用,常以结构更稳定的钠盐形式存在,即透明质酸钠(SH)。目前HA在国外食品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日本、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地区允许在普通食品中添加HA;韩国批准HA添加至健康食品和饮料中。中国于2008年批准HA(SH形式)作为保健食品原料,2020年12月将其使用范围扩大至普通食品。本文对作为食品原料的HA的产品特点、口服功效及其在国内外的管理批准情况、适用范围、功能声称、安全限量及生产工艺进行概述,了解其适用性和潜在市场需求。同时对相关法规管理及批准使用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HA相关食品的研发、监管、消费等提供系统参考,促进食品行业对HA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1新食品原料许可相关规定1.1新食品原料许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2013年10月1日发布实施《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规程》《食品评审专家管理办法》1.2新食品原料许可范围1.2.1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如芦荟、玛珈、人参等列入药典,属于中药材;白子菜、诺丽果等属于国外引进新品种,国内无使用历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构建我国植物新食品原料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研究2008—2017年以来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新食品原料(原新资源食品)公告中的植物新食品原料的各项要求,具体分析公告中规定的中文名称、拉丁名称、来源、食用部位、种植方式、使用范围、推荐食用量、不适宜人群、产品质量规格要求等内容,总结现行公告执行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现行植物新食品原料公告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公告格式和语言描述不统一、卫生安全指标定位不清、其他企业在使用公告时的适用性不强等问题。结论建议在技术审查环节不断完善我国植物新食品原料的公告内容,并构建植物新食品原料标准制定程序、方法和技术内容的框架,完善针对新食品原料的标准各项技术指标、标准审查制度等,建立我国植物新食品原料标准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于生存在物质比较充裕的现代社会,对食品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如何理解食品原料就至关重要.“食”解读为“人”之“良”心方为食,“品”则是一口一口再一口地吃,也就是用良心制造的满足一个又一个老百姓吃的食物就是食品.  相似文献   

5.
《四川食品与发酵》2006,42(6):49-49
最近,加拿大帕海姆食品公司开发生产和在市场推出了三种食品加工用植物纤维新产品“centamⅢ”、“centamⅣ”和“Centara Ⅴ”。它是利用原产加拿大的黄色豌豆的豆荚做原料加工制成的系列产品,具有低血糖食品用的健康功能的天然植物源特征,在食品中可以起到强化膳食纤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进步,食用油脂及其制品产品的分类越来越细化。市场上的食品都是先归入某一食品类别,然后才能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为了适应分类变化,食品添加剂在各类别中使用规定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将针对国际及国内食品添加剂在食品油脂及其制品中的使用规定进行梳理调查,并对我国食用油脂及其制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提出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6):221-228
国卫食品发〔2013〕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委直属有关单位:为规范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和许可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委组织制定了《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和《新食品原料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4):249-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号《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2月5日经原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9.
金子 《中国食品》2012,(21):46-47
如果问消费者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有什么不同,大多数人会说保健食品就是有疗效的食品,在药店里常常能看到,卖价比较高,有的人平时也会吃一些。而新资源食品是什么基本就回答不上来了,感到比较陌生。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资源食品早已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辅助食品是婴幼儿重要的营养素来源之一,各国均制定相应标准、法规对其进行管理。概述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婴幼儿辅助食品法规标准,比较了它们与中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的异同点,包括标准立法机构、适用范围、法规效力、产品类别、原料要求、营养成分、污染物限量等内容,并对这些异同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食品接触用纸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基本搭建了涵盖原材料控制、生产过程监管和产品检测的全程管理模式。本文通过介绍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食品接触用纸生产用物质和食品接触用纸安全卫生要求,对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食品接触用纸相关法规及标准,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管理模式,针对各管理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综合比较,旨在深入、全面了解各国关于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中可被我国在完善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模式中所用的先进内容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PE)以其优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为食品接触材料。随着贸易的发展,国内外相关法规的差异给我国进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本文在对发达国家有关法规进行说明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了国内外PE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标准的主要差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我国PE类塑料成型品的卫生标准提出了修订建议,以帮助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减少因国内外标准的不同而导致产品出口受阻。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法规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了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残留相关规定并进行分析。企业或监管部门应根据产品的情况,结合输出或输入国家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比对分析,对于我国限量标准比国外宽松的兽药应加强控制,确保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对于我国限量要求比国外严格的兽药,可以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实施重点监控。  相似文献   

14.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中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清  关嘉义 《食品与机械》2018,34(10):63-66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总结中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美国、加拿大、日本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有益经验,为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完善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欧盟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法规和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与我国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同时就如何借鉴欧盟法规和管理体系上的优点进一步加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我国与主要国家/地区的食品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差异性展开研究,同时调查消费者的食物过敏情况以及对于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认知度,为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标签标示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对比各国/地区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同时对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对5 975份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较为宽松,消费者对于相关标示内容有所需求。结论 应推行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强制化标示,完善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旅游食品产业链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旅游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分别从旅游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源头、HACCP控制体系的应用、旅游食品信息对称体系、食品安全法、高效率应急处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立中国旅游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议,展望了中国旅游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是世界范围内都极为重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对于政府掌握食品安全情况和解决食品安全隐患意义重大。我国现已初步建成能够覆盖全国、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但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制度建设、计划实施、技术支撑和数据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该文对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先进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现状。通过比较研究,对我国在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保证监测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于2016年5月出台了《保护食品防止被故意污染的缓解策略》(121法规),基本建立法案-规定-指南的法规体系。近年来,我国在食品防护的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制定了推荐性国家标准、出台食品防护工作指南,初步建立食品防护法规体系,但与美国食品防护法规相比,在法律约束力、完整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尚有差距。本文从中美主要食品法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中美食品防护法规的研究现状、差别及各自特点,对我国目前食品防护法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防护法规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