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生产JC 5.8 tex×2系列强捻股线的工艺配置与关键技术措施。配用新疆长绒棉;对清梳工艺进行了优化工艺配置;使用加密型精梳锡林;粗纱采用较大捻系数,细纱罗拉隔距偏大掌握,采用压力棒隔距块,并试验4种捻度的强捻纱,以确定单纱捻度和定量;并纱速度350 m/min,倍捻卷绕速度18.2 m/min,蒸纱热定形温度100℃,蒸纱时间120 min。通过采取以上技术措施,解决了JC 5.8 tex×2系列强捻股线捻缩大而产生扭结疵点的问题,使该强捻股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并捻张力、并捻捻度对Coolmax/棉并捻复合纱强伸性能、毛细芯吸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oolmax长丝与棉纱不同并捻张力搭配对复合纱强伸性能有显著影响,复合纱断裂强度、毛细管芯吸高度都有临界捻度。优选出DTY8.33tex/34f Coolmax长丝与JC9.7tex棉纱并捻复合纱线的并捻工艺为:Coolmax长丝并捻张力10eN,棉纱并捻张力20eN,S向并捻,复合纱线捻度为60捻/10cm。  相似文献   

3.
S向强捻纱的生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S向强捻纱的生产工艺。通过在不同细纱机型实施捻向改动的技术措施,正确设定细纱速度、捻度等工艺参数,合理选配钢领、钢丝圈及使用周期,自动络筒机更换S捻捻接器专用件,正确设定捻接气压、接头长度,采用二次蒸纱工艺,加强锭子清洁及S捻操作,成功生产出T/R 80/20 19.7 tex、CJ 7.29 tex S向强捻纱,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产传统纺纱设备生产JC7.3tex特细强捻纱,通过原棉选配、各工序工艺技术措施改进、纺纱专用器材选用、关键工序生产管理的落实,使JC7.3tex特细强捻纱成纱质量达到乌斯特2001公报5%-15%的水平,满足了生产高档优质巴里纱面料用纱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载体纺同向加捻三股线加捻工艺与产品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股同向加捻股线捻幅分布的分析,提出了同向加捻三股线捻比值的选择要求,并对1.94 tex×3纯棉超细紧密纱线进行了加捻工艺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捻单纱同向加捻三股线捻比值为0.5~0.8时,股线强力较高;当股线捻度大于临界捻度约20%时,退维后的纯棉股线可获得较大的强力.优选出的载体纺1.94 tex×3纯棉股线的加捻工艺为:单纱捻度223捻/10cm,股线捻度89.4捻/10cm.  相似文献   

6.
纱线捻度对针织物性能有较大影响,针织生产中所用棉纱一般捻度较低,织物手感柔软。而细支强捻棉纱针织品,不仅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还具有麻纤维产品的纹路和凉爽、挺括的手感。文中介绍了采用13tex强捻棉纱生产罗纹布和双罗纹织物的编织工艺及染整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R14.8tex强捻纱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纱线强力和捻度的关系及控制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指出如何强调工艺参数适应品种纺制,指出实施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强捻特细棉针织产品开发的意义和前景,着重阐述了该产品生产工艺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并分析了捻度对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强捻纱捻接工艺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公司生产的CJ 1 1 .7tex强捻纱捻度为1 80捻 /1 0cm ,在村田自动络筒机上生产时 ,捻接质量达不到工艺要求 ,结头易脱开 ,大部分纱头根本捻接不上 ,络筒机无法正常生产。分析原因 ,主要是由于CJ 1 1 .7tex强捻纱捻度太大 ,络筒机捻接动作不到位 ,退捻气压调整又受条件限制 ,造成纱头退捻不充分 ,捻接成功率极低。为此 ,我们对设备运转状况进行了检查 ,对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 1 )设备运转状况要求①气压 :在车后调整气阀 ,使退捻气压P1 达到 0 .65MPa以上 ,加捻气压P2 达到 0 .6MPa。②上下退捻瓷管完好无损 ,内壁光洁 ,无松动、位移…  相似文献   

10.
木棉与棉混纺转杯纱捻度及强伸性能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了解木棉与棉混纺转杯纱的捻度变化情况及强伸性能与捻度的关系,对木棉/棉50/50 36.5tex混纺转杯纱捻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强力、断裂伸长率随捻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木棉棉混纺转杯纱具有退捻现象,捻度随放置时间增长而变小;强力随捻系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降低,捻系数为480时强力达到最大;断裂伸长率随捻度增大而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