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翟丽娜  李俊  杨允出 《纺织学报》2020,41(10):188-196
为揭示热传感器的测评规律和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通过对热传感器相关研究及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归纳了热传感器的类别,各类热传感器的结构特征、信息采集方法、传热模拟模型、应用场景及测评特点。研究表明:铜片式传感器测试稳定性好,但其热学性能与人体皮肤有一定差异,存在低估烧伤发生的风险;皮肤模拟传感器可更为真实地模拟人体皮肤受热的热响应状态,但其应用范围受限。根据研究的发展现状可以预测,铜片式传感器的功能应用将集中在标准化测试中,皮肤模拟传感器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完善,新型传感器可考虑将模拟范围扩大到皮肤内部的热性能模拟上。  相似文献   

2.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涛  杨元 《产业用纺织品》2003,21(10):34-37
本文对国内外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介绍了一些国际常用的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防护材料耐接触热试验仪研制的要点及使用效果.阐述了防护材料耐接触热试验仪的测试原理,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技术对加热单元进行精确控温;采用高精度测温传感器对样品的升温速率进行实时监测,使得研制出的防护材料耐接触热试验仪的测试结果准确,稳定性好,能够正确评价织物的耐接触热性能.认为:该仪器可用于防护材料耐接触热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准确地评估湿态下消防服用多层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通过改进现有的热防护性能测试仪器,采用传统热防护性能实验与蓄积热实验2种方法,利用模拟人体皮肤传感器取代标准测试中的铜片热流传感器,基于Pennes热量传递方程,根据Henriques人体皮肤烧伤模型做出烧伤预测,并利用迭代法获得二度烧伤最少热暴露时间。分析了织物系统含水率对二度烧伤最少热暴露时间及热蓄积指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种实验方法测得的二度烧伤最少热暴露时间随含水率的增大明显降低,热蓄积指数也呈降低趋势;二度烧伤最少热暴露时间与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热防护服研究的基础上 ,对热防护服的热防护原理和必须具备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热沉和热电制冷器应用于LED热管理及其材料和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提出热沉的组合使用可有效降低热电制冷器热端的温度,提高其制冷性能,而热电制冷器和热沉组合散热的性能评价与优化将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纺织柔性热防护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定义、研究状况、设计、性能影响因素和提高热防护性能的途径等方面对纺织柔性热防护材料给予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定义,研究状况,设计,性能影响因素和提高热防护性能的途径等方面对纺织柔性热防护材料给予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从热湿传递性能的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面料构成对服装热湿性能的影响。目前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有面料热湿传递性能测试、服装热湿性能测试、服装热湿生理测试和主观评价。面料的纤维成分、纱线组织结构、后整理各个层面的构成都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有复杂的影响,但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卢业虎  李俊  王云仪 《纺织学报》2012,33(1):151-156
 合理地评价热防护服装的热防护性能对减少消防员的皮肤烧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回顾并评价了热防护服装的热湿传递模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皮肤传热模型及其烧伤评价模型、单层或多层面料的一维和二维热湿传递以及整体服装的三维热湿传递模型等,并比较分析了这些模型的应用缺陷,预测了热防护服装热湿传递模型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热湿传递模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热防护服装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减少皮肤烧伤或蒸汽烧伤,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服装热防护性能测试技术的发展,满足我国“安全发展”和“公共安全防治”的技术需要。  相似文献   

11.
热防护系数是评价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试验研究洗涤前后芳纶1313针刺毡、芳纶1414针刺毡、芳纶1414缝编复合毡及相关组合织物的热防护性能,结果表明:在面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芳纶1414针刺毡的热防护性能优于芳纶1313针刺毡;同一样品洗涤后试样的热防护系数均大于洗涤前;芳纶1414缝编复合毡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热防护性能优良,是理想的消防服隔热层面料。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评价热防护服在热暴露阶段的蓄热防护作用以及在冷却阶段因蓄热释放对人体造成的热危害效应,介绍了防护服热蓄积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现阶段防护服热蓄积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从服装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体因素3个方面归纳了防护服在热暴露阶段蓄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织物基本物理性能、空气层配置、织物水分、织物受压等因素对冷却阶段防护织物放热危害特性的影响。最后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针对多元化的热灾害环境以及冷却环境开展热防护服蓄放热双重特性的基础研究,并基于热防护服蓄放热双重效应探究其最优的配伍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朱晓荣  何佳臻  王敏 《纺织学报》2022,43(4):194-202
为深入了解和提高附加相变材料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对现阶段相变材料在热防护服中的应用、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相变材料的类型和特点,阐述了相变材料基于密封袋法、纺丝法和微胶囊技术的织物后整理法在热防护服中的应用;其次回顾了附加相变材料热防护服传热模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相变材料的类型、相变温度、添加量以及相变材料在多层防护服装中的配置等角度归纳了影响热防护性能的因素;最后从新型服用相变材料的研发、降低相变材料储存热释放等角度预测了相变材料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琦  田苗  苏云  李俊  余梦凡  许霄 《纺织学报》2020,41(12):54-58
为探究衣下空气层间的传热方式对阻燃织物外观性能和阻燃织物系统传热机制的影响,基于热防护性能(TPP) 实验装置,构建开放式和封闭式空气层以模拟实际着装时“服装-人体皮肤”的空间关系。利用彩色图像处理方法对比热暴露前后的织物外观和热收缩情况,从能量传递、TPP值和二级烧伤时间角度评估“织物-空气层”系统的传热特性和热防护性能。结果表明:空气层的介入会降低热传递效率,进而提升阻燃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但会加速织物老化,加剧织物热收缩;当打开空气层与周围环境热量交换的通路时,空气层间热量的流动路径变复杂,且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何佳臻  薛萧昱  王敏  李俊 《纺织学报》2020,41(6):112-117
为解决全尺度燃烧假人实验测试成本高、实验效率低,以及尚未与织物小样测试统一联合表征等难题,利用新型的热防护性能评估模型:二级烧伤最大衰减因子模型,对热防护服装的织物试样测试与燃烧假人实验进行同步研究,并建立基于织物试样测试的服装整体热防护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防护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与其服装整体的热防护性能具有显著相关性;将织物热防护性能值、服装平均衣下空气层厚度以及服装热暴露时间作为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可以实现服装热防护性能值以及人体皮肤烧伤百分比的预测;经模型验证发现,服装实测热防护性能值与其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仅为5.1%。  相似文献   

16.
邱浩  苏云  王云仪 《纺织学报》2020,41(1):118-123
为评价蒸汽压力、蒸汽与人体相对距离等条件对织物中热湿传递的作用规律,在蒸汽暴露条件下,测量不同蒸汽压力与喷射距离时织物的热防护性能,分析织物内储水量、蒸汽渗透量与热防护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蒸汽压力对储水量、渗透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蒸汽暴露条件下,增大蒸汽压力与减少喷射距离能够降低织物的隔热性能,明显影响织物蒸汽热防护性能;织物透气性与皮肤二级烧伤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储水量、渗透量与蒸汽压力呈现正相关,且分别与织物的回潮率和透气性呈现正相关;降低水分吸收和减少蒸汽渗透是提高织物热防护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强化气凝胶材料热防护性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且确定未来热防护用气凝胶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气凝胶的定义、结构特点、性能以及隔热机制。其次对气凝胶材料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然后将用于热防护的气凝胶根据原材料进行分类,并分别对各类气凝胶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二氧化硅气凝胶研究时间最长且成果已经较为成熟,其他各类气凝胶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针对各类气凝胶材料所具备的独特的优缺点展开研究,以满足各方面的特种需求。最后提出了气凝胶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集中在提高耐温上限,消除高温后材料的粉尘问题,改善其力学性能,满足隔热承重一体化防护的需求,提高作为防护服隔热材料时的防水透湿性,创新制作工艺降低成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Protective clothing protects the body from external influence like heat, chemicals, mechanical hazards, bad weather, etc. by shielding the human body from harsh environmental effects. The maintenance of thermal bala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protective clothing.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comfort properties of woven hybrid fabrics produc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core spun yarns. For this purpose, meta-aramid, e-glass, Technora® and Dyneema® fibres were combined using core yarn spinning metho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s of the core/sheath ratio and type of core materials on the thermal comfort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statisticall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re/sheath ratio, types of core material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rmal comf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brics. As the core ratio increases from 19 to 56%, the air permeability of the fabrics increases whereas their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absorptivity properties decrease. Meta-aramid/E-glass core fabrics can be preferable for protective clothing due to high air permeabil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