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黄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类组分氧化聚合的产物,是红茶品质优劣的标志性成分之一。茶黄素具有独特的苯骈卓酚酮结构和更多的酚羟基团,具有多种功能活性,在抑菌性能方面有时优于儿茶素和其他多酚类成分。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茶黄素抑菌活性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抑菌谱系(细菌、真菌、病毒)、作用机制、应用范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和分析总结,发现茶黄素作为天然来源的广谱抑菌剂,在与人类相关的多种致病菌干预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天然抑菌剂终端价值开发角度对其可能应用途径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次生代谢产物应用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黄烷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天然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花色素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大部分存在于多种木本植物组织中,如山楂、葡萄、可可粉、苹果及草莓等,与日常的饮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近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黄烷醇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黄烷醇类化合物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及生物活性作用,如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真菌、降血脂、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等,也已被很多的药物科学研究所证实,并成为当今开发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天然黄烷醇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多种药理活性等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黄烷醇类化合物开发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对黄烷醇类化合物取代合成药物应用于保健食品等行业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GI)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食药用真菌,其子实体和发酵产物具有高效的抗菌、抗炎、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等作用。榆耳提取物含有多糖、倍半萜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类、黄酮类、氨基酸等多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其中多糖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最为显著,也是多种天然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活性成分。该文对榆耳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榆耳主要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酸浆根、茎、叶、宿萼和浆果醇提物的抑菌、抗氧化、抗肿瘤和抑炎活性。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检测酸浆五种部位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DPPH清除法检测其抗氧化活性;Alamar Blue法检测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和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抑制效果;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测定其抗炎活性。结果:浆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叶对枯草芽胞杆菌抑菌活性较明显,抑菌圈分别为(16.63±0.49)、(14.97±0.37)、(15.83±0.29)mm。宿萼的抗氧化活性最高,浓度为5 mg/m 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96.79%±2.09%,基本和同剂量的VC效果相当。酸浆各部位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其中根对MCF-7的抑制活性较强,宿萼对MDA-MB-231和Bel7402的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31.46±1.49)、(48.84±1.69)、(65.48±1.82)μg/m L。叶的抗炎效果最佳,茎抗炎效果较弱,10μg/m L时NO产生量分别为11.01、27.73μmol/L。结论:酸浆具有一定的抑菌、抗氧化、抗肿瘤和抗炎活性,为酸浆的功能开发及活性成分分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比较了茶黄素(TFs)与黑木耳多糖(AAP)和灵芝孢子多糖(GLP)单一、联合使用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的作用。采用Chou-Talaly联合指数(CI)方法分析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并对单一和联合使用的清除效果、联合指数(CI)、等效应图和剂量减少指数(DRI)进行分析评价。单独使用茶黄素、黑木耳多糖和灵芝孢子多糖的IC50值分别为20.60μg/mL、2.49 mg/mL和0.93 mg/mL,联合使用茶黄素和黑木耳多糖与茶黄素和灵芝孢子多糖(质量比为1:3)后,IC50值分别为74.04μg/mL和58.92μg/mL。联合指数(CI)分析表明,从清除率5%到97%,茶黄素和灵芝多糖的联合指数都小于1,且CI有降低趋势,二者间有协同作用;剂量减少指数(DRI)分析显示,从清除率5%到97%,茶黄素和灵芝多糖的剂量减少指数都大于1,以上结果茶黄素和黑木耳多糖联合使用均表现不一致。茶黄素和灵芝多糖之间存在协同清除ABTS自由基效应,但茶黄素和黑木耳多糖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茶黄素抗氧化化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Cu~(2+)还原能力评价法3种化学模型,测定茶黄素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Trolox作为阳性对照),并进一步探讨其化学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化学模型中,茶黄素(及Trolox)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剂量相关性;茶黄素的IC_(50)值均低于阳性对照Trolox。茶黄素在上述3种化学模型中,抗氧化活性分别相当于Trolox的2.57,3.13,3.74倍。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茶黄素抗氧化的化学机制涉及氢原子转移(HAT)和电子转移(ET)。通过HAT机制,茶黄素可能转化为稳定的邻苯醌式产物。 相似文献
8.
9.
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模型,对不同纯度的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均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对酵母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保护能力呈剂量依赖关系。98%茶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60%茶黄素和90%茶多酚对H2O2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相当;60%茶黄素对紫外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最强。茶多酚和茶黄素具有一定的体外和细胞抗氧化活性,且不同方法测得的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从野生蓝莓中提取总花青素,并采用XAD-7大孔树脂进行纯化,用超氧阴离子和双氧水自由基清除进行体外抗氧化、小白鼠耳肿足肿模型进行抗炎、Alamar Blue法进行体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野生蓝莓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显著,与浓度梯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浓度800μg/m L时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达到86.86%,浓度为100μg/m L时对双氧水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73.93%;并且具有良好的抗炎能力,在100μg/g剂量灌胃时,对耳廓肿胀抑制率为47.04%,足肿抑制在第4小时达到最大作用;体外抗肿瘤活性也十分显著,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抑制的IC50为79.01μg/m L,以上结果表明野生蓝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多糖纳米硒(Polysaccharide nano-selenium,Polysaccharide-SeNPs)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在医学、食品和制药等研究领域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多糖、纳米硒和多糖纳米硒的结构和性质出发,阐述多糖与纳米硒二者之间的互补组合关系,纳米硒借助多糖分支结构中的羟基在其表面形成氢键或Se-O键,以达到分散和稳定的作用。本文对多糖纳米硒制备条件、方法及优化方式进行总结。目前,常用化学合成法制备多糖纳米硒,利用超声波、真空、高压或酶等辅助技术提高其产率或生物学活性。其次,归纳了近5年在国际上已发表具有代表性生物学作用的多糖纳米硒。本文着重论述多糖纳米硒在医学、食品、药品及保健品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和进展。多糖纳米硒的研究为中药多糖及中医药学等领域拓宽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探索新兴且具备高效生物学作用“硒”形貌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木犀草素及其3 种黄酮苷(木犀草苷、荭草素、异荭草素)为研究对象,基于HTP-1细胞探究其抗炎与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分析4 种黄酮类化合物预处理后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调控蛋白κB抑制因子α亚基(α inhibitor of κB,IκBα)、IκB激酶β亚基(IκB kinase β,IKKβ)、P65的表达情况,以及抗氧化相关核因子E2相关性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及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HO-1)的表达情况。结果:4 种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均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荭草素可以进一步抑制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P<0.01);木犀草素及3 种黄酮苷均可以显著抑制炎性细胞中IKKβ、IκBα的磷酸化,3 种黄酮苷还可减少细胞核中P65的表达量,进而较好地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活性;荭草素可极显著促进炎性细胞中Nrf2的表达(P<0.01),促进Nrf2发生核移位(P<0.01),使HO-1的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P<0.01),保持较低的氧化应激水平。结论:木犀草素及3 种黄酮苷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中荭草素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蛋白IKKβ、IκBα、P65的表达发挥较强的抗炎活性,显著降低细胞中TNF-α、IL-6、IL-1β的表达,同时通过促进核转录因子Nrf2的表达与核移位,激活Nrf2发挥较好的抗氧化作用,使细胞中HO-1酶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蕴涵着极其多样化的活性物质如多糖、多肽、黄酮、多酚、氨基酸等,其储存的含碳物占生物体含碳物的80%,在化妆品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天然植物原材料中有效成分相对较低、传统提取不充分,甚至会有一些毒副作用成分,影响了其在化妆品原料中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发酵植物原料或提取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促进活性物释放、富集或转化生成新的活性物、增强并拓展功效、降低毒副作用。植物发酵活性物具有抗菌、美白、抗氧化、抗炎、促进胶原再生等多重功效,在美妆产品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扛板归粗多糖体内外抗氧化、抗炎、镇痛和抑菌活性。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扛板归粗多糖。以清除1,1 -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为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以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为体内抗氧化指标,综合考察粗多糖抗氧化活性;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法,评价粗多糖抗炎效果;测定小鼠热板痛阈值评价粗多糖镇痛作用;采用牛津杯法评价粗多糖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扛板归粗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呈剂量依懒性,半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 420.93、171.53和 575.40 μg/mL;与对照组相比,粗多糖在体内能提高组织T-SOD活力和CAT活力,降低MDA水平。粗多糖能抑制二甲苯诱导的肿胀作用,抑制率高达40.95%。但是,该粗多糖镇痛作用不明显,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扛板归粗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有望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