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提高不同薄荷品种的不同组织部位的高值化利用,以留兰香、椒样、香槟和葡萄柚为样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别对4种薄荷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从4种薄荷不同部位中共检测出433种挥发性物质,定性出34种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酮类、酯类、醛类、烯烃类和杂环类化合物为主。各个品种的薄荷均有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其中,留兰香薄荷中独有的挥发性成分是1-戊醇和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均在SPR(留兰香部位4)含量较高;椒样薄荷中独有的挥发性成分是乙酸异戊酯和正己醇,其都在PPLS-3(椒样部位3)含量较高;葡萄柚薄荷中独有的挥发性成分是2,3-丁二酮和己醛,在GPR(葡萄柚部位4)和GPLS-3(葡萄柚部位3)含量较高。部位PLS-1是薄荷挥发性成分的主要部位,醇类和酮类化合物是组成薄荷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化合物,决定了不同薄荷各自的风味。该研究为薄荷在医药、香精香料、染料、抗氧化剂、调味品、茶饮料等领域的开发利用以及药效各异性提供理论依据,为鉴定薄荷的品种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区分留兰香薄荷茎叶饲喂草鱼与对照草鱼肌肉挥发性组分的不同,作者以鱼-花(薄荷)共生闭环系统中的新鲜留兰香薄荷(Mentha spicata L.)茎叶按鱼体质量的10%配合常规饲料饲喂草鱼,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测定留兰香薄荷及薄荷饲喂草鱼、对照草鱼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指纹图谱,并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留兰香薄荷茎叶中可检测到VOCs 129种,可定性的以醇、酮和醛类为主的VOCs有30种,其中叶片中含量相对较多;在薄荷饲喂草鱼和对照草鱼中检测到VOCs 83种,能定性出45种;由指纹图谱结合定性分析发现,薄荷饲喂草鱼中双戊烯、苯乙醇、芳樟醇等含量比对照草鱼的高,而具有臭味的邻甲酚以及海水味、腥臭味的反式-2-戊烯醛含量大幅降低,且检测到留兰香薄荷VOCs中有6种芳樟醇、异戊醛向其饲喂草鱼中转移明显,使原有的2-甲基丁酸乙酯、2-乙基呋喃的含量大幅降低;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证实,薄荷饲喂草鱼与对照草鱼之间VOCs差异显著,可以各自聚为一类。结果表明,留兰香薄荷叶片中VOCs的含量远高于茎;薄荷饲喂草鱼VOCs的含...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不同品牌电饭煲对小米粥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分别对格力电饭煲、小米电饭煲、美的电饭煲、苏泊尔电饭煲和九阳电饭煲煮制小米粥中的小米汤、小米粒和小米粥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与分析,根据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样品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小米粥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物质,如醛、醇、酯、酮和杂环类化合物,以醛、醇和酯为主。同一品牌电饭煲煮制小米汤和小米粥的挥发性成分更加相似,且浓度较高,小米粒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较少,浓度较低。对于不同品牌电饭煲煮制样品中,小米电饭煲煮制小米粒中醛、酯、醇和酮类化合物浓度最高;格力电饭煲煮制小米汤中醛、酯和呋喃类化合物浓度最高;苏泊尔电饭煲煮制小米粥中醛和酯类物质浓度最高。GC-IMS联用技术可快速简便检测小米粥中挥发性成分,不同品牌电饭煲煮制小米粒、小米汤和小米粥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为研制新型电饭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GC-IMS对勐海县晒青毛茶的挥发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云南省勐海县主产茶区的晒青毛茶的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比较各乡镇茶叶之间的差异,本文运用GC-IMS技术对勐海县布朗山乡、勐宋乡、格朗和乡,每个乡镇4份样品,共计12份勐海大叶种晒青毛茶样品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和分析。PCA分析结果表明:12份样品可以分为两大组,布朗山乡的曼囡新寨茶(4号茶样)、勐宋乡的曼迈茶(8号茶样)、格朗和乡的南糯新路茶(10号茶样)为B组,剩余九份样品为A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B组的3份茶样的挥发性组分较相似,醛类、酯类含量均较高。A组样品中,布朗山乡的曼囡道坎茶(2号茶样)的醛类、酮类、酯类、醇类、烯类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种类和含量均较高,而格朗和乡的南糯石头一队茶(11号茶样)的酯类物质非常丰富。综上分析,勐海地区3个乡镇的晒青毛茶在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上没有明显的乡镇聚集性,每个产区的晒青毛茶样都有各自的特征性挥发组分,布朗山乡的道坎茶(2号茶样)丰富的挥发性物质为优质晒青毛茶原料的选取提供了新方向,同时勐宋乡的曼囡河边寨茶(5号茶样)、格朗和乡的南糯石头一队茶(11号茶样)特殊的挥发性组分为晒青毛茶的拼配提供了依据。此外,本实验也说明GC-IMS技术用于茶叶样品挥发性有机组分的快速定性分析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典型指标的变化规律,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为小麦粉储存期间品质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利用GC-IMS的分析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储藏期样品,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与水分、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变化可以用于储存时间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静宁烧鸡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 GC-IMS)技术分析静宁烧鸡肉样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并根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确定静宁烧鸡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 GC-IMS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 主要包括醛类22种、酮类12种、醇类8种、酯类3种、呋喃类1种、酸类1种、硫醚类1种。己醛(二聚体)、3-羟基-2-丁酮(二聚体)、1-辛烯-3-醇、甲硫醚是静宁烧鸡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结论 通过GC-IMS技术获得了静宁烧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可为工艺改进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客家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对客家黄酒发酵过程进行分段取样,采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不同发酵时期客家黄酒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探寻发酵初期(10 d)、中期(20 d)、后期(30 d)和炙酒后成品的风味物质差异。GC-IMS在4个不同时期客家黄酒中一共检测出107种挥发性物质,定性检出60种已知挥发性组分。发酵前期检出41种,中期检出47种,后期检出54种,炙酒后成品检出59种,其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多,酯类物质总含量随着发酵试验的延长不断减少,但是酯类物质种类却不断增加;醇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20 d后趋于稳定;醛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特别是炙酒后成品醛类和酮类物质显著提升。2-甲基丁酸乙酯在发酵后期消失,3-甲基戊酸乙酯、2-糠酸甲酯、丁醛、3-甲基丁醛、戊醛、糠醛和松油烯在发酵后期检出,2-甲基丁酸甲酯、3-甲基-1-丁醇乙酸酯、2-甲基丁酸丁酯、3-戊醇和2-丁酮等要到炙酒...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手筑茯砖茶"发花"(发酵)和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GC-IMS联用技术结果表明,样品发花和干燥阶段44种小分子(C3~C10)挥发性组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发花过程手筑茯砖茶中挥发性组分不断增多,与第0天作参比,发花前4 d差异不明显,到第8天差异明显,8 d后变化趋势趋于缓慢;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随干燥时间延长而增多。采用HS-SPME-GC-MS技术进一步对样品中挥发性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检测出7类共57种C8~C15有机化合物,主要为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及醚类。发花和干燥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含量和种类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以草木青辛气为特征气味的萜烯类含量和种类不断减少,以果香、药香、菌香为特征气味的醇类、酯类、酮...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化学计量法,研究了成熟椰子水在−18 ℃冷冻0、1、2和3个月(CW0、CW1、CW2和CW3)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GC-IMS能够从成熟椰子水中鉴定出2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13种醇类、6种酯类、6种醛类、2种酮类、2种酸类物质。经冷冻后,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峰值体积)发生了显著的降低和散失。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酸类化合物峰体积逐渐增强并在冷冻第2个月后达到最大值,而后降低。醇、酯、醛类物质峰体积逐渐上升并在冷冻第三个月后达到最大值,酮类物质峰体积逐渐降低,并在冷冻2个月之后达到最小值。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均能在不过拟合的情况下对4种椰子水进行判别;进一步从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中,根据可变重要性投影(VIP)值>1选取9个关键标志物,在聚类热图分析中分别实现对4种椰子水的聚类和有效区分,其中乙酸乙酯(D、M)、异丁醛、乙醛、己酸乙酯、2-丁酮、乙酸(M)可作为椰子水不同冷冻时长的阶段标志物。研究结果为不同冷冻时间下椰汁的GC-IMS快速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6种香型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对6种不同香型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确定其重要风味物质,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差异香气成分。结果 GC-MS和GC-IMS分别在6种香型白酒中检测到56和77种化合物, 其中1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为2种技术共同检出; 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酯类、醇类和醛类; 不同白酒香气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 如清香型白酒的乙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白酒, 而己酸乙酯在浓香型白酒中含量最高; 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异戊醇、乙酸乙酯等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为区分不同白酒香气的差异化合物。结论 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协同分析, 获得6种香型白酒更全面的挥发性风味信息, 明确了6种香型白酒香气成分组成与差异, 为不同香型白酒风味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桑叶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桑叶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和分类,并经过NIST05谱库检索对比。结果表明:在桑叶茶中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醛类10种、酮类9种、醇类4种、酯类3种、酸类2种、烃类10种、杂环类化合物4种,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醛类、酮类,分别占总化合物含量的24.67%、22.36%。  相似文献   

12.
基于烟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卷烟叶组配方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卷烟内在品质,采用GC/MS法分析了红河卷烟厂不同年份、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烟叶原料及"红河"卷烟A的3个模块烟丝中的挥发性成分,依据主要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结合产品风格定位及品质设计目标,对卷烟A的3个模块烟丝分别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叶组配方比例进行重新设计和感官评吸.结果表明:①"红河"卷烟A的原叶组与模块烟丝、原料烟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分布趋势较一致,酮、酸、醇、酯以及烯烃类成分为其主要挥发性成分;②不同年份、品种、部位、等级红河烟叶原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别较为明显;③配方调整后的叶组,其主要致香成分较原配方叶组均有一定提高,特别是酮类、醇类物质增幅达10%以上,而醛类含量有明显降低,降幅9.21%;其内在品质较原叶组有一定提升,风格特征与设计要求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3.
《肉类研究》2017,(8):28-3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新疆多浪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进行研究,共检测出78种化合物,其中以酸类、酯类和醛类为主。尾部脂肪组织中酸类化合物占37.50%,皮下脂肪组织中酸类化合物占41.38%,肠道脂肪组织中酯类化合物占43.48%,肾脏周围脂肪组织中酸类化合物占29.63%。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组成不同,酸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推测短链挥发性脂肪酸是多浪羊肉特征风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4.
霉苋菜梗同时蒸馏萃取液中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乙醚为溶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市售和自制霉苋菜梗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时间对精油中组分数的影响.提取6 h时,市售霉苋菜梗中挥发性成分最多达119种;提取9 h时,自制苋菜梗中挥发性成分最多达 187种.经GC-MS检测,从市售霉苋菜梗中鉴定出53种化合物,从自制霉苋菜梗中鉴定出98种化合物,其中两者共有的化合物49种.这些化合物中,苯及其同系物15种,酸类9种,酮类5种,酯类4种,醛类3种,酚类3种,硫醚类3种,烃类2种,醇类1种,含氮类化合物4种.其中特征性的香味成分是二甲基二硫、甲基乙基二硫、二乙基二硫、吲哚等.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和气相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香叶循环煮制过程(5次)对猪里脊肉汤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发现煮制1、2、3次的样品香气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煮制3、4、5次样品间香气无明显差异。电子鼻结果表明煮制2、3、4次的样品可能具有相似的气味轮廓。GC-MS测出香叶组肉汤中共有45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于空白组,主要增加的化合物有桉油醇、(-)-4-萜品醇、α-松油醇、桉油烯醇、雪松醇、丁香油酚、4,6-二叔丁基间甲酚、乙酸松油酯等。煮制1次时,香叶组肉汤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总含量最多,且均随煮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醇类、醚类、酚类、酯类四类化合物在煮制2次后含量骤减。综合分析,肉汤样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增加多源于香叶的直接引入,且在煮制2次后,肉汤整体气味轮廓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均变化较大,在第2次循环时香叶的补充量约为初始量的63%,第3次循环时补充量约为初始量的72%。  相似文献   

17.
香菜地上部分挥发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香菜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香菜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出79个组分,占峰面积的97.63%,并用峰面积归-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数。79种化合物中含有醇、酮、醛、酯、酸、烃类化合物及含N、S、Cl、I、Br、P等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主要是醇、醛、酮类化合物。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环己酮、2.十三烯醛、月桂醛、芜荽醇、薄荷呋、1,5-二苯基-3.(2-乙苯)-2.戊烯、肉豆蔻醛、肉珊瑚甙元酮、3-苯基-2-丁醇、2-十二烯醛醇、(z)乙酸叶醇酯、羊腊醛、2-十二烯醛醇、肉桂.6-苯丙酸甲酯、二环(2.2.1)庚-5.烯.2-基-1,1-二苯-2-戊炔-1,4-二醇、棕榈酸、(z)-甲酸叶醇酯、乙苯、乳酸顺.3-己烯酯、苯并扁桃腈、甲酸-3-己烯酯。  相似文献   

18.
19.
孙培培  黄明泉  孙宝国  刘丹 《食品科学》2011,32(20):200-20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茴香豆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与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萃取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使用75μm Carboxen/PDMS萃取头于55℃顶空吸附60min;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6.87%,其中烃类15种、醛酮类13种、醇酚类3种、醚类3种、其他类4种,峰面积相对值较高的有大茴香脑(40.75%)、壬醛(4.16%)、顺式茴香脑(3.77%)、柠檬烯(3.48%)、草蒿脑(2.9%)。  相似文献   

2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色拉米香肠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质联用技术,对雨润集团的纳波利色拉米、米兰色拉米、匈牙利色拉米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从纳波利色拉米、米兰色拉米、匈牙利色拉米中分别检测到的风味成分分别有69种、59种、63种。其中,脂肪烃类、醇类、醛类物质是三种色拉米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氧化降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生化反应及添加的香辛料和烟熏等特殊工艺,不同色拉米中各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及种类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