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五阶段发酵法制备黑大蒜,并研究了发酵各阶段黑大蒜的功能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第一阶段是还原糖含量、抗氧化物质和活性的增强阶段,还原糖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类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RAP铁还原抗氧化力相比新鲜大蒜分别增加了12、4、7、7、7倍;第二阶段是大蒜中的蒜氨酸转换为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过程,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含量比新鲜大蒜增加了12倍;第三阶段是促进大蒜转变为\  相似文献   

2.
传统发酵大豆制品因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膳食结构中占重要地位。豆酱、豆豉、腐乳和酱油作为四大传统发酵豆制品,其发酵过程正不断地被科研工作者剖析。该文对四大传统发酵豆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传统发酵大豆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猴头菌固态发酵对青稞基质中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测定不同发酵阶段青稞基质酚类、黄酮类物质、γ-氨基丁酸和β-葡聚糖含量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free radical, 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 free radical, ABTS+·]和超氧阴离子(·O2-)清除率, 并分析酚类、黄酮类物质与发酵青稞基质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发酵后青稞基质总酚类、总黄酮类物质、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比发酵前增加了7.99%、62.37%、105.51% (P<0.05), β-葡聚糖含量比发酵前降低58.74% (P<0.05); 发酵后结合态提取物DPPH·、ABTS+·、·O2-清除率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23.08%、20.35%、13.64% (P<0.05); 发酵后游离态提取物·O2-清除率比发酵前提高了34.32% (P<0.05); 游离态多酚与·O2-清除能力呈正相关(P<0.01), 结合态黄酮与DPPH·、ABTS+·、·O2-清除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猴头菌固态发酵可以提高青稞基质中总酚类、总黄酮类物质、γ-氨基丁酸含量, 提高发酵物的抗氧化能力,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青稞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围绕大果山楂酒的开发,通过分析不同发酵时段样品的总酚含量、自由基清除能力,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发酵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蒜为研究对象,添加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三种乳酸菌发酵大蒜,分析乳酸菌复合发酵大蒜在风味、活性成分和微生物种群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为大规模的大蒜发酵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发酵30 d后蒜味逐渐消失,并产生香味,口感显著改善;开始发酵后,发酵液p H下降明显,10 d以后发酵液的p H基本保持在4左右;发酵开始后,SOD酶活性有所增加,并保持在250 U的较高水平;细菌群落以添加的三种乳酸菌为主,发酵开始时还伴有肠杆菌、不动杆菌、寡养单胞菌、芽孢杆菌,但发酵后期没检测到肠杆菌、不动杆菌、寡养单胞菌,只检测到三种乳酸菌和芽孢杆菌,而且乳酸菌除了刚发酵时有所降低,其他时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本文为乳酸复合发酵大蒜的产品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秀珍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对秀珍菇进行了7L气升式发酵罐培养,并对其发酵液和菌丝体浸提液中的功能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秀珍菇发酵至第6天时菌体干重达到16.53 g/L,发酵液和菌丝体浸提物中含有多糖、蛋白质、黄酮和多酚等功能成分。经检测,在发酵液中,多糖、蛋白质、黄酮和多酚的含量分别为0.672、0.052、0.126、0.122 mg/m L;而菌丝体浸提液中,多糖、蛋白质、黄酮和多酚的含量分别为0.312、0.031、0.116、0.109 mg/m L。本研究表明,秀珍菇的液态发酵可获得较高含量的活性成分,为秀珍菇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传统发酵乳制品中核心菌群,本研究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传统发酵酸牛奶、酸马奶和酸驼奶样品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丰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三份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存在一定共有微生物群。这部分共有微生物的OTU(可分类操作单元)数目较少,但拥有较大比例的序列数。在门水平上,三份样品细菌和真菌菌门分别以Firmicutes(硬壁菌门)和Ascomycota(子囊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酸牛奶样品中的细菌属以Lactococcus(乳球菌属)为主,真菌菌属以Galactomyces(耐碱酵母属)为主;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属以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为主,真菌属以Vanderwaltozyma(范氏酵母属)为主;酸驼奶样品的优势细菌属以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为主,优势真菌属以Galactomyces(耐碱酵母属)为主。在三份样品共有菌群中LactococcusGalactomyces、Lactococcus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LeuconostocGalactomyces、Gibberella(赤霉菌属)与Prevotella(普氏菌属)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示,在三份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存在共有微生物群落,且该微生物群群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传统自然发酵豆瓣不同时期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差异对豆瓣风味品质的影响,采用纯培养的分离方法,对发酵中期(5个月)时期和成熟期(10个月)豆瓣进行了细菌16SrRNA和真菌18SrRNA的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豆瓣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且差异很大。从发酵五个月的豆瓣中分离得到7个属(Bacillus、Oceanobacillus、Virgibacillus、Lactobacillus、Pichia、Candida、Wickerhamomyces),优势菌为Bacillus、Candida、Wickerhamomyces属,分别占54%、11%、14%。成熟期中分离得到8个属(Bacillus、Halomonas、Oceanobacillus、Virgibacillus、Lactobacillus、Gracilibacillus、Pichia、Aspergillus属),优势菌为Bacillus、Oceanobacillus、Halo-mona属,分别占55%、16%、10%。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品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进一步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并与10 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曲霉属(Aspergillus)为加工过程中的优势真菌,在原料至气蒸与成型阶段,其相对丰度逐步下降,进入发花阶段后丰度迅速上升,发花4 d相对丰度达95.58%,发花8 d及之后所有阶段相对丰度均在99.99%以上,为绝对优势菌群。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种类丰富,分为7 个门、47 个属,其中的优势细菌属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雷尔氏菌属(Ralstonia)和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原料至发花8 d阶段,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雷尔氏菌属为此过程中的优势细菌属,从发花12 d起,细菌群落多样性下降,结构趋于稳定,红球菌属相对丰度大幅上升,为发花后期及陈化阶段的优势细菌属。属水平上主要菌群丰度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糖、游离氨基酸、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桃叶珊瑚苷质量分数均与曲霉属菌群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Apiotrichum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黄酮质量分数与曲霉属、Apiotrichum丰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红球菌属丰度与水浸出物、多糖、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质量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加深了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和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为杜仲叶茯砖茶品质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海南发酵蔬菜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以采自海南白沙、昌江、临高、琼中、文昌、万宁和五指山7个地区的30份不同种类的发酵竹笋、小西瓜、白菜和豆角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方法、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共获得了172株乳酸菌,分属于3个属,16个种,其中乳杆菌属数量最多,占菌株总数的84.30%,肠球菌属和片球菌属分别占15.12%和0.58%,测得每份样品中乳杆菌的平均含量为5.22×10^7 CFU/g,片球菌的平均含量为9.42×10^5 CFU/g,肠球菌的平均含量为1.07×10^4 CFU/g。乳杆菌属是海南发酵蔬菜中的优势菌属,植物乳杆菌是海南发酵蔬菜中的优势菌种。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发酵蔬菜中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海南发酵蔬菜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为海南微生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药食两用山茱萸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山茱萸乙醇提取物为原料,对乙醇提取物大孔吸附树脂20%乙醇洗脱部位中抗氧化活性组分进行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常压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Flash闪式正反相硅胶柱层析、高压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山茱萸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质谱数据与文献对比,从山茱萸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7-β-O-乙基莫诺苷(1)、7-α-O-乙基莫诺苷(2)、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7R, 9R, 10R)-3, 9-di-hidroxicalameneno(4)和吐叶醇(5);其中化合物3、4和5为首次从山茱萸中分离得到。同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和铁离子还原法(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和FRAP试验中,化合物1、2和3均显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化合物3抗氧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及料液比对麦麸水溶性多酚含量的影响,并比较了麦麸水溶性多酚的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混合发酵可以提高水溶性麸皮多酚含量,在液料比为1:1、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84 h条件下,水溶性麸皮多酚含量达(13.41±0.10)mg/g,较发酵前提高了294.41%。发酵可提高游离型和结合型阿魏酸含量,分别达20.22、1160.6 mg/kg,且水溶性麸皮多酚主要以结合型阿魏酸形式存在。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微生物发酵处理后,麸皮多酚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但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却出现下降。因此,微生物发酵可以提高水溶性麸皮多酚含量,改变其组成,增强抗氧化活性,为麦麸中多酚类物质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苹果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3种苹果的L-抗坏血酸、可溶性糖、滴定酸和总酚含量及pH值,比较13种苹果的抗氧化活性,包括还原力、脂质过氧化抑制率、 ·OH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并依据化学成分对13种苹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种苹果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有差异,其中以新红星、藤牧1号和延光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而秦冠、粉红女士和红富士的抗氧化活性最小。苹果中的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显著正相关,两者均受基因型影响。聚类结果显示,美国八号、太平洋红玫瑰为抗坏血酸含量最高的一类,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乔纳金、太平洋红玫瑰、粉红女士、秦冠和红富士聚为一类,粉红女士为滴定酸含量最高的一类,糖酸比最高的一类是秦冠和红富士,藤牧1号、延光、新红星和乔纳金的总酚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枸杞蜂花粉为原料,对其可溶性总糖、游离单糖与双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总多酚、总黄酮、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率、金属离子螯合率为指标对枸杞蜂花粉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枸杞蜂花粉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为44.8%,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8.4%、15.2%和3.7%,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5.0%,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2.95mg/g(以没食子酸当量计)和21.17mg/g(以芦丁当量计);枸杞蜂花粉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效果顺序为水提醇沉上清物>水提物>粗多糖。  相似文献   

15.
新疆疆岳驴乳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0头新疆疆岳驴乳的化学成分以及微生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驴乳各项理化指标分别为:总干物质9.50%、蛋白质1.52%、脂肪1.18%、乳糖6.39%、灰分0.38%.与牛乳相比较,驴乳各项指标更接近母乳.微生物检测结果为(lg CFU/ml):细菌总数4.17、芽孢菌2.40、乳酸菌3.30、金黄色葡萄球菌2.83、肠科菌1.18.  相似文献   

16.
研究徽州传统发酵臭鳜鱼的品质特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前后鳜鱼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理化性质、质构特性等角度分析发酵品质,并探讨发酵后臭鳜鱼不同酶解产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发酵前后鳜鱼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菌群中优势细菌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发酵前鳜鱼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肉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去壁灵芝孢子粉与破壁灵芝孢子粉为原料,探究不同孢子壁加工工艺对灵芝孢子粉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对比了两种灵芝孢子粉的水分、灰分、膳食纤维、蛋白质、总三萜、总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主要指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去壁灵芝孢子粉在灰分、水溶性膳食纤维、蛋白质、总多糖、总三萜和水解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是2.227%、8.810%、15.922%、12.129%、2.556%、6.744%,均高于破壁灵芝孢子粉,其中总多糖含量较破壁提高了近12倍。三萜的色谱图显示,去壁孢子粉中含有更丰富的萜类物质。对比两种孢子粉醇提相与水提相的抗氧化活性,去壁灵芝孢子粉醇提相显示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在2 mg/mL的浓度下,总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114和89.860%;在0.5 mg/mL的浓度下,其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99.714%,与同浓度下VC阳性对照组结果相当;在10 mg/mL浓度时,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4.301%。因此,去壁技术提高了灵芝孢子粉中关键物质含量,增强了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4 个葡萄主产区的无核白鸡心葡萄果皮为材料,对其成分及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因其生产环境不同,基本成分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元谋地区的葡萄皮干物质和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能与其高日照有关。葡萄皮中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葡萄皮中的单糖含量排列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皮中的原花青素、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弥勒地区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能与其低海拔有一定的相关性;酚酸组成中芦丁和儿茶素含量较高,且在所有葡萄果皮中均有检出。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氧化能力为指标,对4 个地区果皮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果皮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3 种能力的IC50分别为12.95~14.68、8.63~11.11 μg/mL和29.35~34.60 μg/mL。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5个不同产地红枣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以及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稷山板枣总黄酮含量最高(3.08mg GAE/gDW)且DPPH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4.88mg Trolox/gDW,8.16mg Trolox/gDW);河北沧州红枣的OH清除能力最高(19.41mg Trolox/gDW);新疆若羌灰枣的蛋白质(6.27%)、总酚(16.34mgrutin/gDW)与铁离子还原能力(3.62mgrutin/100gDW)等多种指标均为最高。河南新郑大枣、山东金丝小枣各项指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镇巴腊肉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同时对细菌表型及相关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镇巴腊肉生产加工过程中,真菌丰度大于细菌丰度,并随着发酵时间及加工工艺变化,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镇巴腊肉中丰度最高的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细菌属随着加工步骤推进由原料肉样品中的大肠-志贺氏菌属演替为腌制时期和熏制时期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乳杆菌属(Latilactobacillus);丰度最高的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属由镰刀菌属(Fusarium)和被孢霉属演替为镰刀菌属(Mortierella)和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基于菌落演替变化及细菌表型和功能预测,发现镇巴腊肉在加工过程中有害微生物不断减少,利于发酵的微生物逐渐增加,促进镇巴腊肉风味物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