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手动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对过氧化值的检测结果, 提高过氧化值测定的准确性, 探索测定深色油脂中过氧化值的适宜方法。方法 用手动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分别测定深色油脂和浅色油脂的过氧化值, 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选择最优的检测方法, 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 当样品为浅色样品时, 2种方法测定过氧化值的差异小, 但当样品为深色样品时, 只能用电位滴定的方法来测定, 手动滴定无法判断终点。电位滴定法加标回收实验的回收率为97.55%~104.84%, 相对标准偏差为0.9%~2.2%, 满足实验要求。结论 相比手动滴定法, 电位滴定方法更适用于食用油脂中过氧化值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脂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给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食用油脂在加工过程中会因高温自动氧化酸败反应加快,酸败产物以氢过氧化物为主。因此研究了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在烹饪过程中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5种蔬菜中苦菜、竹笋、海带等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作用很小,胡萝卜、藕等对油脂过氧化值有控制的作用,大蒜、豆芽、番茄能有效地降低油脂在烹饪过程中的过氧化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国标法和企业标准法测定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通过精密度试验结果比较得出:企业标准法比国标法更适用于企业生产中食用油脂过氧化值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通过测定食用植物油的水相电导率,可以对其品质进行检测。但前人对此方法的准确性存在争议,认为电导率与油脂品质指标(如极性物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为了探讨食用植物油水相电导率与其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本论文考察了七种家庭常用的食用植物油在60℃储藏时,过氧化值、酸价与水相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水相电导率与酸价的线性相关性差,与过氧化值的相关性较高,而与双变量(过氧化值和酸价)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最高,其中玉米胚芽油和花生油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8。由此根据国家标准对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和酸价的界定,以及水相电导率与过氧化值-酸价的双变量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用水相电导率法快速便捷的检测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值是食用油脂品质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实现快速准确测量油脂的过氧化值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综述了国内外应用现代分析仪器测定过氧化值的方法,如光谱法、色谱法和电化学等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研究现状及优势与不足进行阐述,最后展望了现代油脂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影响油脂中过氧化值测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B/T 5009.37-2003<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方法测定,对油脂存放条件、检测时油样称量时间和加三氯甲烷一冰醋酸后放置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对油脂的过氧化值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便面中过氧化值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方便食品的不断增多,方便 面就是其中的一种,过氧化值是评判方便面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是指方便面中脂肪的过氧化值,如过氧化值增,人食用品质发生劣变,会影响人体健康,其测定原理是:油脂氧化后产生过氧化物,与KI作用生成游离磺,以硫代硫酸纳滴定,根据消耗硫酸钠的用量,算出油脂过氧化值  相似文献   

8.
粉末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一种简单、重复性好的超声波破壁提油测定粉末油脂中油脂过氧化值的新方法。超声波破壁法提油其提油率可达65%左右,可满足测定要求。同时超声波破壁操作对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没有影响。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生产企业和用户对微胶囊粉末油脂的过氧化值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氧化油脂的品质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艳兰  马传国  李果 《中国油脂》2000,25(6):129-131
油脂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氧化后油脂其过氧化值升高,食用价值降低。为了降低过氧化值,我们采取了物理吸附法(包括白土和硅胶吸附)、溶剂萃取法(用甲醇溶液萃取)以及化学还原法(包括硫化钠、亚硫酸氢钠还原)对油脂进行处理。实验证明:三种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氧化油脂的过氧化值。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高效、可以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的新型无损分析技术,在食用油脂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类型,在食用油脂和食用油脂原料分析方面的应用。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种类食用油脂的快速鉴别分析,食用油脂的各项理化指标(如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等)的快速检测,食用油脂无损掺假检测,食用油脂原料(如玉米、棉籽、油菜籽等)含油量的无损分析。此外,针对当前食用成品油快速无损分析过程中的难题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分析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为家庭健康烹调提供理论依据。用家用微波炉的不同加热档位,对菜籽油、大豆油等8种常用食用油加热不同时间,用滴定法测定加热后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GC-MS测定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并以这些指标评价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的影响。在实验所用加热条件下,8种食用油的酸价和脂肪酸成分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变化曲线有所不同,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调和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而上升,玉米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微波加热虽然改变了食用油的过氧化值,但酸价尚未发生改变,认为油脂尚未发生酸败,微波加热也没有破坏食用油原有的脂肪酸组成。从微波加热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结果看,可以认为微波加热是日常生活中安全和健康的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构建食用油过氧化值快速检测分析方法,以食用油为试验材料,利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碘与淀粉的显色变化,建立食用油过氧化值的检测模型,探讨测定波长、饱和碘化钾添加量、反应时间、淀粉指示剂添加量、溶剂混合比例和油脂种类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模型建立和验证、盲样验证及精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均不显著;当取样质量为(0.100±0.010)g,入射光波长为535nm时,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为:y=28.856x+0.1331(y为过氧化值,mmol/kg,x为溶液吸光度),R2=0.9985。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值高度线性相关,盲样验证相对误差均10%,检出限为0.79mmol/kg,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基于可见分光光度法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等几种食用油在使用过程中不同存贮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将食用油启封,放置在不同的环境里,检测其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避光存贮31 d,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8 mmol/kg,酸值(KOH)达到0.26~0.35 mg/g;而在室内日光直接照射的条件下存贮31 d,各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均高于10 mmol/kg,酸值(KOH)达到0.35~0.45 mg/g。实验表明,启封后的食用油,存贮于避光处可以连续使用30 d以上,而置于室内日光直接照射条件下,其连续使用期只有3周。对比实验中,棕榈油氧化稳定性优于其他油脂。  相似文献   

15.
滴定法测定食用油中过氧化值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滴定法测定食用油中过氧化值含量的整个操作过程及实际操作中的几点说明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从辅酶Q10(CoQ10)食用油的稳定性,人体吸收利用效果,食用安全性及其推荐量,CoQ10与食用油的协作关系,以及与油中伴随物维生素E产生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论述了开发CoQ10食用油的重要意义,介绍了CoQ10食用油的制作工艺,并就CoQ10添加前后对食用油色泽、酸值和过氧化值影响以及传统的煎炸、清炒方式对CoQ10食用油质量指标影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分析展望了辅酶Q10食用油的适宜人群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基于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定量分析模型, 实现快速测定食用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含量, 保证食用油的品质安全以及跟踪食用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方法 首先采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食用油样品漫反射光谱, 接着采用归一化(Normalize)和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降低原始光谱中噪声的影响; 其次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和引导软收缩(bootstrapping soft shrinkage, BOSS)算法提取特征波长; 最后结合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建立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预测模型, 并与全波段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BOSS算法所提取的特征波段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RF算法以及全波段模型, 酸值模型的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R2)达到0.98,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达到0.08; 过氧化值模型的R2达到0.96, RMSE达到0.63。结论 BOSS算法有效的提取了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特征波段, BOSS-RBF模型能够适用于食用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食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可通过该方法实现对食用油品质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Food chemistry》2002,77(4):503-510
Different edible oils, including safflower, sunflower, rapeseed and olive oils, were submitted to oxidation in a convection oven with air circulating at 70 °C. Their oxidation process was monitor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by periodically collecting duplicate spectra from films of pure oil between two KBr disks. The frequency and absorbance of each infrared band were automatically registered by a macro program. Classic chemical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oxidation products, such as peroxide value and anisidine value respectively, were determined periodically. Changes observed in infrared data are useful indicators of edible oils oxidative stability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observed in peroxide and anisidine values in the course of the oxidation of the sample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may be able to substitute classic oxidation indice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oxidative stability or antioxidant activity due to its simplicity, low cost and time saving.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不同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选取紫苏油、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和芝麻油5种食用油为原料,以烘箱法为对照,分别采用涂膜法和模拟法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考察指标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氧化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种食用油氧化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菜籽油核桃油亚麻籽油紫苏油;在氧化初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亚麻酸含量;在评价氧化稳定性的方法中,烘箱法操作简便但无法反映氧化实际情况,涂膜法检测过程高效且实时,模拟法可反映食用油在使用中的实际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食用油在中式传统煎炒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亚麻籽油4种常见食用油为原料,通过煎豆腐、炒土豆丝两种菜品烹饪过程,分析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ITR)光谱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油在煎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大;大豆油在炒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小;花生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变化最大,在煎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小;亚麻籽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变化最小,在炒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大; 4种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各脂肪酸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FTIR光谱显示有少量反式脂肪酸产生。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各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均符合食用油国家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