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锡盟某旗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从锡盟某旗牧民家庭中采集到31个乳及乳制品样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乳样中分离到8株同型发酵的乳杆菌属的细胞,这些细菌均能发酵核糖、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蔗糖、麦牙糖纤维素糖乳糖、海藻糖、甘露糖醇、山梨醇、水杨苷、苦杏仁苷等多种糖类。  相似文献   

2.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对从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分离到的16株对pH3及0.3%牛胆酸钠有一定耐受性的植物乳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所测试的16株植物乳杆菌均对青霉素G、万古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不敏感;对头孢哌酮、乙酰螺旋霉素中度敏感;对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克林霉素、磺胺甲恶唑、利福平、呋喃妥因敏感;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性因菌株不同而有差异。所有菌株对阿奇霉素、新霉素表现为敏感或中度敏感;多数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敏感(11/16),对头孢噻肟敏感(8/16)或中度敏感(6/16),对多黏菌素B不敏感(10/16)。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从采集到的18个样品中分离到7株乳酸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此7株乳酸菌均具有耐热性,且均能发酵麦芽糖,半乳糖,乳糖,蕈糖等多种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从中国传统乳制品中分离出的9株乳杆菌的功能及其益生菌潜力。 方法:从中国传统乳制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乳杆菌菌株,测试了它们的益生菌潜力,如溶血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等。 结果:所有分离的乳杆菌均可耐受低pH值(pH 2.0、2.5和3.0)和高胆盐条件(0.3%,0.5%和1%)。 测试了分离的乳杆菌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对万古霉素均没有抗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分离株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具有抗性。 所有乳杆菌对HT-29细胞具有优异的粘附能力,其值介于10.4%-39.0%之间,并且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50.4%-80.4%)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出色的抗氧化活性(清除率17.5%-44.4%)。 另外,所有分离的乳杆菌均可以极大降低胆固醇含量(19.1-65.8 μg / mL),且没有任何溶血性。结论:从中国乳制品中分离出的乳杆菌具有作为各种产品中益生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乳与乳制品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各种常用检测乳与乳制品中细菌总数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缺点及应用作了一个较详细的介绍,并对快速检测技术的要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西藏乳及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当地牦牛乳及发酵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分布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而且重点多集中在其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本文对西藏当地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分布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原料乳、曲拉和藏灵菇乳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8.
生乳中芽孢杆菌属芽孢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乳中芽孢杆菌属芽孢的分布龟井俊郎[日]等设定牛乳等低酸性食品的加热杀菌条件.必须把污染原料的微生物,尤其是把耐热强的细菌芽孢列为指标,并将其杀死为目的。形成细菌芽孢的有芽孢杆菌(Bacillus);棱状芽孢杆菌(Closlridum);芽孢乳杆菌(...  相似文献   

9.
对乳及乳制品中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利用标准曲线的制备,控制终点显色的方法,检测出反应物中其内毒素浓度,其在37℃±1℃孵育一定时间终止反应,利用释放出的有色基团量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量化关系[1],通过绘制标准浓度曲线,计算乳及乳制品中内毒素含量的方法,从而保证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铅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一旦进入人体很难排除.当铅长期蓄积于人体时,会严重危害神经、造血系统及消化系统,对婴儿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影响尤其严重.已被列为食品卫生监督的重要元素.测定铅常见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其中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不够,若用火焰原子吸收,含量低时不能准确进行测定,为此,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的铅,通过一系列实验选出了测定的最佳实验条件,并将检测方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区酸马奶中乳杆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16份样品)和蒙古国(5份样品)以传统方法制作酸马奶的牧民家庭中共采集到21份酸马奶样品;从蒙古国样品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到30株乳杆菌、分别鉴定为Lb.casei(1株)、Lb.plantarum(9株)和Lb.acidophilus Group(20株)的菌株;从内蒙古采集的样品中的共分离到50株乳杆菌,分别为Lb.casei(16株)、Lb.plantarum(6株)和Lb.acidophilus Group(10株)、Lb.paracasei subsp.paracase(3株)、Lb.coryniformis subsp.coryniformis(5株)、Lb.curvatus(1株)、Lb.kefiranofaciens(2株)和异型乳酸发酵的Lb.fermentum(1株)、Weissella kandleri(1株)、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1株)以及未明确的Lactobacillus sp.(2株)等。结果表明,蒙古国酸马奶样品中以高温性Lb.ncidophilus Group的菌株分离率较高,而内蒙古酸马奶样品中以中温性Lb.casei菌株最多,其次为Lb.acidophilus Group的菌株。  相似文献   

12.
牛奶在人类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对环境雌激素研究的深入,牛奶中的雌激素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表明,现代商业牛奶中雌激素含量显著上升。本文阐述了雌激素的分类及应用,并对牛奶和奶制品中雌激素残留状况,可能危害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检测乳制品中铅的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原子荧光法中用的载流剂为质量分数2%的盐酸,还原剂为KBH4+K3Fe3(CN)6+NaOH。该方法检出限为0.021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2.15%,回收率在93%~98%之间。与GB5009.12-2010[1]第二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相比,处理时间缩短了约12 h。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乳与乳制品中双氰胺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水-乙腈提取样品、氨基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测定双氰胺残留.该方法的检出限为牛奶0.01mg/kg,乳粉为0.05 mg/kg(均为质量分数),线性范围为0.25.0 mg/L,并确定了回归方程,相关系-R2=0.9998,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8%,相对标准偏差为1.2%~2.3%.该法具有样品处理简单方便,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可以满足乳与乳制品中双氰胺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乳及乳制品中青霉素钾的主要酶解产物青霉噻唑酸钾,间接检测了乳及乳制品中是否添加过β-内酰胺酶。通过实验该方法的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7,检测限为2.5 mg/L,回收率在93.2%~106.3%之间,RSD为2.9%~4.5%。在30组样品中应用效果良好,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乳及乳制品中青霉噻唑酸钾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及乳制品中1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样品通过乙腈重复提取,饱和正己烷脱脂后浓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净化,采用ACQUITY UPLCTM BEH C18柱,以甲醇和质量分数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紫外检测器于270 nm波长处检测.回收率在90.4%~104.3%,精密度(RSD)为1.09%~5.73%,检出限分别为0.04~0.09 μg/g.该方法可用于乳及乳制品中1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7.
伏安法快速检测牛乳及乳制品中细菌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光美  王振川 《食品科技》2006,31(11):219-221
研究了一种利用伏安法检测牛乳及乳制品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的方法。以抽滤的方式将待测样品富集在细菌滤膜上,把细菌滤膜固定在玻碳电极上,在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伏安测定,来判断牛乳及乳制品中的细菌污染程度,其结果与常规平板计数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检测乳及乳制品中L-羟脯氨酸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法,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和分光光度法,并对今后乳及乳制品中动物水解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乳和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现状和危害,比较了抗生素检测Delvotest法与其他几种方法。认为Delvotest法优于其他几种方法,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引进该技术,以加强我国乳和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目前乳业中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