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常为醇类)、油(通常为碳氢化合物)和水(或电解质水溶液)组成的透明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O/W及W/O两种类型的微乳液,但是应用纳米材料制备的主要是W/O型反相微乳液,平时常不加区分地统称为微乳液。微乳液用于纳米材料制备研究较早,是研究最多的表面活性剂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微乳体系,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拓展微乳液及姜黄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制备具有较高姜黄素溶解度、可无限稀释的食品级微乳液。以油酸和不同聚合度的聚甘油单月桂酸酯、不同碳链长的醇为原料,通过对拟三元相图的分析,筛选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水相pH值和NaCl浓度对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用电导率法分析微乳液的结构,用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测定观察微乳液滴的粒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以质量比为2∶1的六聚和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复配为表面活性剂,以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1/2,制备的微乳液效果最好,微乳区域面积占比最大,微乳液滴呈均一球形,粒径在10~100?nm之间。非中性的水相、NaCl的加入均会导致微乳区域面积占比的减小和最小可稀释比的增大。当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为9∶1时,能够形成可无限稀释微乳体系,该体系结构在含水量小于45%时为W/O型,继续增加含水量,体系结构逐渐转变为双连续型,含水量超过60%时为O/W型。姜黄素微乳化不影响姜黄素生物活性,且姜黄素的溶解度可达4.87?mg/mL,可有效地解决姜黄素溶解性差、稀释性差的问题,说明微乳液是姜黄素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自制W/O型和w/w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膨润土体系对高得率浆滤水和留着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高阳电荷密度聚合物改性聚乙烯亚胺(PEI)作为阴离子垃圾捕捉剂,对高得率浆CPAM/膨润土体系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电荷密度的W/O型CPAM单元体系对高得率浆的助留助滤效果较好;但其与膨润土组成的微粒体系与单元体系相比,进一步提高纸料滤水和留着效果不明显。PEI可以显著改善CPAM或CPAM/膨润土体系对高得率浆的助留助滤性能。PEI与W/O型CPAM(/膨润土)组成的体系对纸料的助留助滤效果较好。当PEI用量为0.02%和CPAM用量为0.03%时,PEI/W/O型CPAM使纸料的滤水速度和总留着率比PEI/W/W型CPAM分别提高了9.5%和1.9%。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镁铝微粒对液体石蜡/水体系的乳化与稳定作用。结果发现,氢氧化镁铝胶体可将液体石蜡/水体系乳化成O/W型石蜡乳状液。随液体石蜡体积分数和氢氧化镁铝加入量的增加,乳状液稳定性提高,黏度也随之增加,但乳状液液滴分别表现为增大和减小趋势。初始油水体积比例为3:1时,加入w(氢氧化镁铝)=0.25%,便可得到稳定性良好的石蜡乳液。  相似文献   

5.
杨晨 《中国油脂》2021,46(6):59-64
采取相转变法和拟三元相图法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从不同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助表面活性剂中筛选最佳组分以确定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同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为牡丹籽油/Tween 80/Span 80/无水乙醇/水;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制备温度25 ℃,以Tween 80与Span 80(质量比为6∶ 4)为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为1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比例(Km)为1∶ 1,先将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与牡丹籽油混合均匀,再逐滴加水。在最优条件下,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结构以W/O型向双连续相再到O/W型转变,最终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为微黄澄清透明状液体,粒径为(40.63±1.77)nm,多分散系数稳定在0.218±0003,电导率为(681.75±19.15)mS/cm。同时发现,低浓度盐离子(≤1.0 mol/L)的存在可以促进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形成,但盐离子浓度过高(≥1.5 mol/L)时会抑制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乳液溶剂热法,在CTAB/正辛烷/正丁醇/硝酸钐水溶液(草酸钾水溶液)所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不同尺寸的棒状微/纳米Sm2(C2O4)3.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Sm2(C2O4)3的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纳米Sm2(C2O4)3的尺寸随着水与CTAB的摩尔比(ω)、反应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共轭亚油酸的微乳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共轭亚油酸/EL-35和EL-10/乙醇/水体系的O/W型微乳液.考察了温度、防腐剂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微乳液的粒径;利用粘度计测定不同水含量的微乳液的粘度变化来观察微乳液流变性:对O/W、W/O、B.C.中的共轭亚油酸的微乳液和共轭亚油酸乙醇溶液进行了光稳定性研究,还分析了温度和pH对微乳液和乙醇溶液中共轭亚油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防腐剂苯甲酸钠浓度变大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微乳液粒径在制备三个月后仍保持在80~90nm之间;共轭亚油酸对光热和酸都比较敏感,但同环境条件下,O/W型微乳液中的共轭亚油酸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8.
将大豆皂苷添加至内水相(W1),大豆蛋白添加至外水相(W2),以玉米油为油相(O),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多重乳液。探究乳液的整体稳定性、粒径特性、电位特性、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界面张力以及长期稳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乳液的稳定性动力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粒径集中在6 μm附近,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电位绝对值最大(-30.2 mV),该体系表现出假塑性的剪切稀化行为,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黏度值最大(0.029 Pa?s);15 d后,所有蛋白乳液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层现象,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稳定性动力指数最小(21.51)。在1%蛋白质量分数下,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的W/O/W型乳液稳定性优于大豆11S和7S蛋白。  相似文献   

9.
以结冷胶和无水氯化钙为内水相凝固剂,酪蛋白酸钠为外水相乳化剂,制备一种水包油包胶(S/O/W)型 乳液。以多重乳液粒径和分布为指标,研究酪蛋白酸钠添加量对S/O/W型多重乳液加工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交试验得到S/O型单重乳液最佳制备条件为:内水相中结冷胶添加量0.2%、无水氯化钙添加量0.5%;内水相乳化 剂聚甘油蓖麻醇酯添加量2.5%;油相为精炼猪油,油水体积比3∶2;剪切速率17 500 r/min,剪切时间1.5 min。将制 得的S/O型单重乳液与不同添加量酪蛋白酸钠混合制得S/O/W型多重乳液。当酪蛋白酸钠添加量0.1%时,S/O/W型 多重乳液粒径符合加工要求,且贮藏、热处理、剪切稳定性较好。以多重乳液替代猪脂肪制备的低脂乳化肠与高脂 (精炼猪油含量20%)乳化肠外观不存在明显差异;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多重乳液在乳化肠中包裹良好、分布 均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为主要的共聚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反应型含双键的聚醚硫酸盐(NTS-10)为复合阴离子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水性透明的丙烯酸酯微乳液。通过分析丙烯酸酯微乳液反应体系中各因素对乳液透明性、稳定性、黏度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聚合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2h,m(BA):m(MMA)=4:3,W(AAC)=3%,复合乳化剂中m(K-12):m(NTS-10)=4:1,训(复合乳化剂)=10%时,该微乳液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和稳定性,作为涂饰剂喷涂在皮革上,具有涂膜平整光亮,粘合牢固,渗透性强,能保持天然皮革透气透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