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卷烟中的增香物质是卷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该物质既能减少焦油含量,同时也能影响卷烟口味。然而卷烟中的增香物质化学成分复杂,很多物质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毒性,因此对烟草中增香成分的测定具有显著意义。目前烟用增香物质的的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多种多样,本文对烟用增香物质的前处理和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对一些新的分析技术也作了简要介绍,拟为卷烟中增香物质的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热能分析仪(GC-TEA)对卷烟主流烟气中主要4种烟草特有N-亚硝胺(TSNAs)进行了分析;优化了前处理过程及仪器分析条件;建立了使用经抗坏血酸处理的玻璃纤维滤片收集卷烟主流烟气,用二氯甲烷萃取卷烟主流烟气中的TSNAs,萃取液经碱性氧化铝层析柱纯化,TSNAs通过GC-TEA定量检测的分析方法;并对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98种卷烟样品中的TSNAs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混合型卷烟主流烟气中TSNAs的含量显著高于烤烟型卷烟;国外混合型卷烟中NNK的含量高于国内混合型卷烟.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我国卷烟烟气中TSNAs含量限量标准、建立技术壁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建卷烟仓库的除湿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卷烟仓库的除湿处理,是确保卷烟贮藏安全的重要工作。近几年来,全国烟草系统建成了不少卷烟库并陆续投入了使用。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单位新建仓库既未有足够时间的通风散湿,也未进行强行的除湿处理,库内湿度大,导致库存卷烟含水率增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卷烟中的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试验描述了一种用于烟草中游离氨基酸测定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氯甲酸乙酯衍生化。1g烟样用75%乙醇经超声波振荡提取后,游离氨基酸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然后在水溶液中用氯甲酸乙酯(ECF)衍生化。该方法简单、衍生化可在水溶液中进行且速度快(常温下仅需5秒)、衍生物较稳定、重现性和回收率实验结果均令人满意。用该法对加料前后的烟草和卷烟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加料后游离氨基酸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呈减少趋势。23个品牌的国内外卷烟分析表明,云南产的卷烟中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最高,国外卷烟略低,安徽、上海等华东地区生产的卷烟含量最低。其中云南卷烟所含脯氨酸比其它卷烟要高得多,而国外卷烟的天冬氨酸、天冬酰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卷烟中多酚类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为考察卷烟中的多酚与其质量的关系,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7种烤烟型卷烟和6种混合型卷烟中6种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①在所分析的国产烤烟型卷烟中,无论是多酚物质的总量还是主要多酚物质的含量均有随着卷烟档次和其内在质量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②烤烟型卷烟样品中的多酚含量高于混合型卷烟样品;③4种国产混合型卷烟的多酚含量高于2种进口混合型卷烟;④在分析的所有卷烟样品中,都是新绿原酸、绿原酸和芸香苷为主要多酚,其中绿原酸含量约占总多酚量的60%左右。结论是,多酚含量与烤烟型卷烟的内在质量、卷烟类型和国产与进口混合型卷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仅新绿原酸、绿原酸和芸香苷甚至仅一种绿原酸含量的变化就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卷烟中多酚总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低温处理对卷烟烟气水分和C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低温处理对卷烟烟气水分和CO的影响,将生产线上刚加完香的成品烟丝分别在0,-5,-10,-15和-20℃下放置10,20和30min,测定了处理烟丝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水分和CO。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相比,处理后的卷烟烟气水分均有所提高、CO均有所降低;②相同的低温处理时间内,卷烟烟气水分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提高幅度为7.66%;CO则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大降幅为7.58%;③相同的处理低温下,卷烟烟气水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则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适当低温条件下处理烟丝,有助于提高卷烟烟气水分含量,降低CO含量。  相似文献   

7.
不同复合酶在改善梗丝品质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梗丝在卷烟中的适用性,改良梗丝品质,选择3种不同的复合酶制剂对梗丝进行处理。通过对酶解前后梗丝的理化成分和中性致香成分分析以及卷烟感官评吸,评价3种酶制剂的效用。结果表明,由复合植物水解酶、果胶酶、蛋白酶、淀粉酶组成复合酶A 效果最好,梗丝经酶解后,水溶性总糖含量提高了23.31%,果胶的含量降低了17.26%,且填充值提高可达10%。对其主要致香成分进行分析可知,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总量提高了196.3%,4种巨豆三烯酮和β-大马酮分别提高了37.01%、50.77%。采用酶解梗丝替代未处理的梗丝掺配到卷烟叶组中,卷烟的焦油量下降0.25 m g,木质气息和刺激性明显减轻,香气质量、协调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8.
阎瑾 《食品与机械》2017,33(11):47-51
以不同厂家、不同价位的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环境湿度下的烟丝含水率、烟气含水率、焦油、烟碱、一氧化碳及70种烟气成分的含量,并对卷烟风格及品质指标进行感官评吸。结果表明:测试烟支主流烟气成分含量均值总体随环境湿度增大呈递减趋势;测试烟支随环境湿度提高,在风格特征指标上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50%湿度上;在品质特征上,指标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0%湿度上,其中舒适感指标呈提高趋势,香气、细腻柔和、丰富性呈先增后减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0%,70%上,烟气浓度和劲头呈递减趋势。该研究表明环境湿度对品质特征影响大于风格特征,略干燥的环境,更适于卷烟风格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烟草中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采用甲酯化、萃取和GC法定量分析了卷烟烟丝中的多元酸如草酸、丙二酸、丁二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和高级脂肪酸如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和硬脂酸。分析步骤为 :将含有己二酸 (内标 )的烟末放入硫酸 -甲醇中 ,在室温下酯化 2 2h ,随后用二氯甲烷萃取 3次 ,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 ,在无水硫酸钠上干燥 ,最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 11种牌号卷烟的有机酸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①在所测定的卷烟中 ,所有牌号卷烟烟丝中的苹果酸、草酸、柠檬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均远远高于其它有机酸的含量 ;②混合型卷烟中柠檬酸和草酸的含量明显高于烤烟型卷烟 ;③混合型卷烟中的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低于烤烟型卷烟。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卷烟保润增香研究中已使用的多糖种类进行了归纳,从卷烟自身多糖以及外部添加多糖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其热裂解产物种类、热裂解机制以及对卷烟保润、增香、主流烟气的影响规律,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鲵汤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大鲵汤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测定5个不同熬煮时间(30、60、90、120、150 min)条件下大鲵汤的一系列营养指标,包括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肌苷酸含量、定性定量脂肪酸组成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大鲵汤中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30~60 min间显著增加,在60~120 min间趋于平衡,在120 min后显著增加;肌苷酸含量随熬煮时间延长而增加;测得以棕榈酸、十六烯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四碳烯酸为主的16种脂肪酸,且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saturated fatty acid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SFA/PUFA)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60 min时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适宜,且SFA/PUFA值最佳为1.37;大鲵汤中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ssential amino acid/non-essential amino acid,EAA/NEAA),随熬煮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在60 min时达到峰值,总氨基酸含量为239.529 mg/100 g,EAA/NEAA值为0.858。在传统的常压熬煮条件下,熬煮时间为60 min时大鲵汤营养品质好,此时汤中脂肪含量适宜且SFA/PUFA值最佳,氨基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发酵过程中鲊鱼的细菌群落动态和品质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传统固态发酵鲊鱼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结构演变规律及自然发酵本质,采用Ill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0~180 d共10个时间点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对其质构特征、氨基酸组分、脂肪酸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发酵阶段,包含10个门类群、30个纲类群、60个目类群、90个科类群、130个属类群。在发酵初期(0~10 d),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相对丰度大于0.1%的科水平达40多个,其优势菌为葡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48%)、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9.46%)、餐古菌科(Cenarchaeaceae)(5.57%)、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2.1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10~50 d),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相对丰度值由0.017%上升为1.35%,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由0.018%上升为0.88%,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由0.0%上升为0.61%,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由0.002%上升为0.32%,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由0.006%上升为0.31%;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海洋螺菌科(Oceanospir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等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快速下降,餐古菌科(Cenarchaeaceae)下降为零,其优势菌转变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和乳酸类细菌。另外,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在发酵50 d后有快速生长的趋势,对发酵有不利影响。同时发现质构指标、氨基酸组分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下降趋势,并与时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负相关。因此,发酵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发酵和后熟对牦牛奶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分析了牦牛奶、发酵后牦牛奶和后熟后牦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并进行了营养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显著降低了牦牛奶中的乳糖含量(P<0.05),降幅为39.43%;发酵还显著促进了牦牛奶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的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64.26%、57.52%、69.33%、56.67%;发酵对牦牛奶中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发酵使牦牛奶中的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大幅减少。后熟后的牦牛奶与发酵后的牦牛奶相比,乳糖、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发酵后的牦牛奶相比后熟使牦牛奶中的醇类、酚类、酯类、酮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综合来看,发酵促进了牦牛奶营养价值的提升,后熟促进了牦牛奶风味物质的积累,发酵和后熟对牦牛奶营养和品质提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R.Y. Khattab  S.D. Arntfield 《LWT》2009,42(6):1107-535
The effect of water soaking, boiling, roasting, microwave cooking, autoclaving, fermentation and micronization on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cowpea, pea and kidney bean was investigated. Pea seeds showed the highest crude fat, crude fiber and the lowest moisture contents while kidney bean had the lowest crude fat and the highest crude protein and ash contents. Glu and Asp were the main amino acids in all legumes while Cys and Met contents were the lowest. The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 protein chemical score (CS) and the 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 of raw seeds ranged from 2.15 to 2.95, 39.07 to 68.30, and 55.49 to 62.84, respectively. Soaking, boiling, microwave cooking and autoclaving increased the total essential amino acids in all samples. Furthermore, raw and treated samples showed higher Lys content than the reference protein. Autoclaving was the most effective in improving protein quality followed by micronization, microwave cooking and fermentation. In addition, in vitro protein digestibility was improved after soaking, boiling, microwave cooking, autoclaving and fermentation but was reduced after roasting and micronization.  相似文献   

15.
片烟成丝模式对烟丝结构与卷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片烟成丝工艺,提升卷烟产品物理质量稳定性,对比了传统切丝与定长切丝不同片烟成丝模式对烟丝结构、产品卷制质量及原料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切丝方式相比,采用40 mm定长切丝方式,烟丝结构中>3.35 mm长丝比例降低,3.35 mm以下各区间烟丝比例增加,长丝与中短丝比例均匀性得到改善;②定长切丝方式显著提升了卷烟物理质量稳定性,单支质量超标缺陷率由5.2%降低至2.2%,单支质量标准偏差降低12%以上,烟支吸阻、硬度标准偏差也有所降低;③与传统切丝方式相比,定长切丝方式下单箱耗丝量较低,而单箱耗叶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绵羊肉品质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绵羊品种的肉品质,以藏羊、乌珠穆沁羊、湖羊为研究对象,参考国标测定其基本物理指标、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藏羊肉熟肉率为64. 74%,极显著高于乌珠穆沁羊肉(P <0. 01),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9. 45%;乌珠穆沁羊肉剪切力为61. 03 N,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羊肉(P <0. 01),水分含量最高为76. 42%;湖羊肉中灰分含量、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藏羊肉和乌珠穆沁羊肉(P <0. 01)。藏羊肉、乌珠穆沁羊肉和湖羊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41. 41%、39. 90%和40. 59%,其中藏羊肉更接近标准蛋白氨基酸指数。藏羊肉、乌珠穆沁羊肉和湖羊肉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0. 85、1. 07、0. 88,均接近于营养协会推荐人体摄入脂肪酸的组成比例1∶1。结果显示,藏羊肉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构成比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烟支规格对卷烟质量的影响,在烟丝原料、填充密度、卷烟纸透气度、接装纸规格、丝束材料以及滤棒吸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卷制4种规格卷烟[烟支规格(烟支圆周×长度):常规(24.3 mm×84 mm)、22 mm卷烟(22 mm×84 mm)、中支(20 mm×89 mm)、细支(16.9 mm×97 mm)],检测其物理...  相似文献   

18.
为改进新兴的商品化低盐虾酱的发酵工艺,本研究系统地测定了商品化低盐虾酱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品质指标变化;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虾酱发酵期间,pH值、丙二醛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水分质量分数、含盐量和生物胺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19~6.90、3.09~5.56 mg/kg、44.81~175.05 mg/100 g、1.42~1.63 g/100 g、59.19%~62.40%、11.02%~12.04%和0~113.29 mg/kg;其中,丙二醛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生物胺总量均呈上升趋势。虾酱发酵中后期细菌的多样性指标明显降低,真菌多样性指标下降缓慢。在发酵前期(0~7 d),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是主要优势菌属,在发酵中后期(34~145 d),四联球菌属是主要优势菌属,且四联球菌属是发酵前期和发酵中后期的差异菌属。在真菌属水平上,发酵前期以丝孢酵母属为优势菌属,到发酵中期,假丝酵母菌属和链格孢菌成为优势菌属,发酵后期阶段,假丝酵母菌属成为优势菌属,且3 个发酵阶段并无显著差异菌属。Spearman相关性热图表明,与真菌属相比,细菌属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更高,表明细菌群落在虾酱发酵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中,四联球菌与挥发性盐基氮、氨基酸态氮、丙二醛均呈正相关,链球菌与生物胺呈显著负相关。发酵至64 d,虾酱品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基本保持稳定,提示发酵工艺改进可以考虑缩短发酵时间。本研究结果为改进低盐虾酱的发酵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内蒙古包头市草原戈壁短尾羊肉的营养品质,选取12 只6 月龄草原戈壁短尾羊,宰后分别取股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背最长肌,进行理化指标、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草原戈壁短尾羊肉pH24 h为5.66左右,水分含量达70.47%,粗脂肪含量为7.37%,粗蛋白含量达21.43%,矿物质含量为3.00%;骨骼肌脂肪酸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C6:0、C10:0、C16:1、C22:0;在测定的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中背最长肌苏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5),肱三头肌中的含量介于二者之间,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在3 个部位中差异不显著;共检测了钾、钙、钠、镁、铜、锌、铁、锰8 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除钾元素以外,其他元素在3 个部位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