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彭伟  钱志良  冯志华 《纺织学报》2009,30(7):116-120
 为织造纬纱按预期方式疏密分布的疏密纬织物,在分析四连杆打纬机构筘座前心位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某型喷气织机的四连杆打纬机构,建立了打纬机构的弹性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了打纬阻力和织机车速对前心位置的筘座弹性位移量的影响,获得了筘座弹性位移量随打纬阻力和织机车速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打纬阻力对筘座弹性位移量的影响较小,织机车速对筘座弹性位移量的影响稍大,但都不会明显改变打纬终了处的纬纱位置。  相似文献   

2.
从正规经纱与粗细变化的纱线作纬纱相交织的局部几何图形,推导出由此而织成织物的理论最大织造极限的关系式。从局部几何图形推导出几何关系,从而推导出织造极限。用假设的时间标尺的随机模型与不同部位几何参数关系计算出经纬纱平均间隔。织造极限最终表达式是把织物作为一整体来看,建立了经纬纱最大平均覆盖系数和平均的纬纱直径与经纱直径比值、粗节纬纱与经纱直径比值、粗节纬纱与波长比值、经纱与纬纱平均密度、粗细节纬纱密度及纬纱循环根数和织物设计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纬纱的打紧与回退问题,将经纱的力平衡条件与纬纱的临界打滑条件相结合,建立了纬纱相对于经纱向后梁一侧回退及向胸梁一侧前移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纬纱不发生回退及前移的机上纬密范围,给出回退纬纱根数及回退终了位置各回退纬纱前侧经纱角的计算方法。分析在被筘打入织口的过程中新织纬驱使回退纬纱重新打紧的机制。说明回退纬纱被重新打紧时其后侧经纱角的计算流程,进而给出了回退纬纱从回退终了位置运动到打紧位置的位移算式。绘制了回退纬纱前侧经纱角相对于经纬纱间摩擦因数的变化曲线,阐明了曲线图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毛巾织造过程中毛经纱张力波动,课题组以布动式毛巾织机为对象,运用几何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布动式毛巾织机布面移动、开口运动和打纬运动对毛经纱路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织造过程中毛巾纱张力恒定为目标,获取了毛经活动后梁的理想位置。结果表明:毛经活动后梁的位置变化可以弥补起毛运动、开口运动和打纬运动对毛经纱张力变化产生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种毛经活动后梁的位置控制方式,并分析了相应的优缺点,为工程上设计毛巾织机张力调节和控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陆宗源 《纺织器材》2015,42(1):64-66
为了说明织机在织造过程中五大运动之间的关系,根据织物的形成过程、三大主要运动的力学原理分析了经纱张力产生的原因以及织造不同织物时打纬刚度和织口位移的关系。指出:维持经纱必要的张力是辅助运动的结果,经纱张力是形成织物的基本要素,织造过程的顺利进行是主要运动和辅助运动密切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经纱起圈疵点是指经纱像"猫耳朵"一样弯曲在布面上,有的企业称为"经泡"或经起圈.这类织物疵点在喷气织机生产纵条纹织物、联合组织织物、双层织物和异经织物等产品时经常会出现.上述织物由于经纱与纬纱交织次数多,织缩率和屈曲波高大,织造时经纱伸长差异大,易造成经纱张力不匀,在机后可以看到部分停经片下沉,而机前布面上则表现为经纱起圈疵点. 在织造过程中,打纬时经纱与筘片及纬纱间存在摩擦力,如果经纱张力小于此摩擦力,经纱会随着筘片向织口移动,最终留在打纬点前,同时张力大的经纱会对张力小的经纱有挤压作用,将张力小的经纱向外挤.由于经纱移动和相互挤压,张力小的经纱就在打纬点弯曲成小圈.打纬结束后,当经纱张力小于经纬间交织形成的摩擦力时,就使经纱在布面上形成了经纱起圈疵点.如果所有经纱张力都一致,就不会产生经纱起圈疵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织造阻力、打纬时经纱张力和关于机上纱线间距的织物几何形状来论述不同送经机构对织物形成的动态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也包括装在 Hattersley 标准型织机上的 Hattesley 半积极式以及 WIRA/Poole 积极式罗拉送经机构织制的织物经、纬纱间距的分析。Hattersley 半积极式和 WIRA/Poole 积极式罗拉送经机构的差别是在这两种送经机构的机上经纱自由长度不同(图1、2),从而改变这两种机构的经纱系统的弹性常数  相似文献   

8.
针对碳纤维多层织造过程中各层纬纱受力一致性需求,提出基于无急回特性曲柄摇杆机构串联的转动-转动-移动副(简称RRP)型基本杆组的轴向六连杆打纬机构,并给出刚体导引与机构几何关系相结合的尺度综合方法。在考虑钢筘极限位置和力传递性能的情况下,优化设计打纬机构,确定合理的机构尺寸和传动角。运动学仿真结果表明:钢筘极限位置和打纬动程的误差率均为0.06%,且在前死心时钢筘打纬加速度大,在后死心附近加速度变化较小,利于厚重织物打紧和机器降噪。轴向六连杆打纬机构驱动钢筘垂直作用于碳纤维多层织物的各层纬纱,受力均匀,其尺度综合方法为考虑织造工艺、运动学性能和机构尺寸等特定要求的打纬机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织机经纱张力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来震 《丝绸》2004,(8):34-37
以双后梁系统的新型织机为基础,分析经纱回路各个部件的受力情况和经纱的形变情况,建立经纱张力模型。并分析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经纱张力系统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真实反映织物织造时经纱张力的波动情况,正确评价织机性能,为织机设计制造提供定量化数据,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研发了经纱张力动态测试系统;探讨了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波动曲线的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对通过该系统两种织机、两种织物的经纱动态张力曲线进行对比测试分析,指出:不同织物、不同织机,其经纱张力的波动规律并不一致,在建立电子送经等控制系统时,采样点的选取位置和系统参数设置等应区别对待,这样才能使织机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可溶性维纶伴织工艺开发单经单纬轻薄型纯毛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可溶性维纶伴纺工艺生产单经单纬毛织物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伴织工艺实验,即采用10tex可溶性维纶纯纺纱与纯毛纱并捻伴织.然后通过退维处理得到单经单纬纯毛织物。这种方法工艺简单,织造效率高,可生产单经为20tex的纯毛织物.  相似文献   

12.
涤纶长丝在棉织设备上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利用棉纺织短纤设备 ,织造经纱为涤纶长丝 ,纬纱为纯棉纱的交织物的生产实践 ,重点总结了准备及织造工序浆料选配及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确定思路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高弹力双层织物在ZAX-e型喷气织机上的织造效率,文章就造成织造效率低下的纬向停台、经向停台和操作工处理故障效率不高等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达到了提高织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实际生产的角度介绍了牛仔织物来样的经纬纱细度及原料的分析过程,并结合来样分析的其他必要因素,经过计算制定出织造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涤粘仿毛织物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原料的选用与配置、织物组织选用、织物经纬密度选用、后整理工艺条件的确定等方面论述了涤粘仿毛织物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选择最佳织造、印染工艺条件可使仿毛织物性能超过全毛织物。  相似文献   

16.
郭兴峰 《纺织学报》2008,29(1):62-65
 为了研究正交机织物的实际结构,采用玻璃纤维在剑杆织机上织制了纬纱接结的6层经纱5层纬纱的正交机织物,然后利用VARI工艺与聚酯树脂复合,制成了复合材料板材试样,并在显微镜下观测纱线的形状。研究发现:三维正交机织物的经、纬纱基本呈直线状态,接结纬纱是曲线与直线组合的形状,且形状与在织物中的位置有关,越靠近织物中央,接结纬纱的直线部分越短;接结纬纱使其限定的经纱产生聚集现象,在复合材料中产生贫富树脂区,接结纬纱形状的变化也使织物的结构不均匀。对织造过程的分析表明,造成接结纬纱形状变化的原因是织物形成过程中接结纬纱的滑动,从织物边部到中央,接结纬纱的滑动阻力逐渐增大,接结纬纱的张力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张梅 《上海纺织科技》2007,35(10):16-17
通过对双面小提花面料的织物组织设计,采用不同粗细的经、纬纱进行织造,并改变纬纱密度和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使织物呈现出立体方格和特殊的双面效应,对浆纱工艺和织造工艺进行优选,经纱采用双织轴喂入,克服了由于复杂的织物设计带来的织造难度,成功开发出了纯棉细特高密色织双面小提花面料。  相似文献   

18.
A geometrical modelling 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predicts all the necessary geometrical parameters for multilayer angle warp interlock weaves. The model requires tow and weaver data as input and gives fabric thickness, warp and weft crimp angle, areal weight and fibre volume fraction (FVF) as outputs.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model we have woven three angle warp interlock woven reinforcements, having same number of total layers, on a conventional loom, using carbon multifilament tows in warp and glass multifilament tows in weft. The depth of the binder (maximum number of layers traversed by the binding warp in vertical plane) was maximum for the first variant (5). The binder tow traversed all the five layers so that this variant is termed as through-the-thickness angle interlock. For the second variant it was reduced to an intermediate level (3), whereas for the third one it was minimum (2) so as to conceive a layer-to-layer interlock structure. The geometry of such woven reinforcements can be categorised in terms of crimp amplitude and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the warp and weft tows. These two vary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woven fabric and weaving parameters, ultimately influencing the areal weight, size of the unit cell and FVF of the fabric reinforcement.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modelling approach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calculate necessary fabric geometry parameters from minimum number of manufacturer and weaver data.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稀经密高纬密粗厚织物在剑杆织机上织造时断边严重、断纬开车横档多等问题,通过对其经纬纱号及组织结构特点分析,从减少地组织与边组织缩率差异出发,优化边组织结构,对破斜纹类织物采用特殊的开车方法,使该品种织机效率从56%上升到85%以上,下机一等品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片梭织机织造双纬织物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李彬 《棉纺织技术》2006,34(2):59-60
片梭织机经改造后用于织造单经双纬织物,针对织造中存在的断纬多、织造效率低、疵点多的问题.通过检修片梭、调节引纬张力、保持通道光洁、消除油经疵点等措施,提高了织造效率和入库一等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