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米糠油综合利用与制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米糠油综合利用及其制取工艺方法,即以米糠油皂脚酸化油制取蒸馏浓缩物,并进一步制取各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3.
米糠油是一种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天然植物油。生育三烯酚作为米糠油的重要功能因子在抗氧化、抑癌、降低胆固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结构、生理功能及提取纯化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米糠油来源生育三烯酚生理功能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是米糠油中存在的一种功能性成份,其化学结构与生育酚相似,近几年研究表明其具有比生育酚更优越的生理功能。本文主要介绍它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水酶法提取油脂工艺的技术关键是酶解及乳状液破乳。研究水酶法提取米糠油工艺,结果表明,膨化米糠粉碎过40目筛,按1∶7.5(w/v)料液比加入超纯水,pH值9.0、57 ℃添加2%的碱性蛋白酶(Alcalase 2.4 L)酶解150 min,离心后调节乳状液pH值至7.0,60 ℃下搅拌60 min破乳,此工艺可获得84.1%以上米糠提油率;水酶法提取米糠毛油的品质特别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明显优于传统溶剂法提取米糠毛油;糖酶无法提高挤压米糠的提油率,碱性条件更利于米糠油脂提取;碱性条件及CaCl2处理,无助于水酶法提取米糠油乳状液的破乳;20%~30%乙醇处理,可提高乳状液的破乳率。研究创制的水酶法提取米糠油工艺,可促进水酶法制油工艺在植物油脂行业的推广与应用,实现米糠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米糠油中生育三烯酚的生理功能及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糠油是一种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天然植物油。生育三烯酚作为米糠油的重要功能因子在抗氧化、抑癌、降低胆固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结构、生理功能及提取纯化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综合利用米糠油脱臭馏出物提取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同时得到可用于医药和食品工业的脂肪酸乙酯,本文研究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乙酯化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乙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脂肪酸:乙醇(mol/mol)1∶5;反应时间2.5h;温度75℃;浓硫酸:原料(wt%)3%。在该条件下,脂肪酸乙酯化率达到97.02%,VE保存率达98.48%。  相似文献   

8.
米糠油中谷维素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米糠油中谷维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谷维素的定义、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制备方法及国内外谷维素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梁少华  马传国 《中国油脂》2005,30(11):10-15
米糠油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植物油,但它含有较复杂的和数量较多的油溶性物质如游离脂肪酸、蜡质、色素等,大大增加了米糠油精炼难度,制约了米糠油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对几种典型米糠油精炼技术如化学精炼、物理精炼及混合油精炼、生物精炼、再酯化脱酸、膜技术脱酸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评述;同时对米糠油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如米糠油提取谷维素技术、植物甾醇的制取技术、天然维生素E的提取技术、糠蜡制取技术等作了较详细地论述和评价,以期为米糠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绿豆是我国特色杂粮杂豆作物和传统的药食同源食材,全球重要的干籽粒豆类作物。绿豆高蛋白、高淀粉以及富含多酚、黄酮、非淀粉多糖等营养特性使其成为粮食作物领域重要的健康食品和功能活性研究对象。对近年来国内外在绿豆的营养组成、功能因子(多酚、多糖、功能性蛋白或肽)以及抗氧化、降脂、降糖等健康功效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同时,对绿豆在新型植物基食品中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作一介绍,旨在为现代营养和食品科学理论框架下的绿豆研究及其在未来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我国米糠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和开发,介绍了米糠中的功能组分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米糠的功能组分主要有米糠油、米糠蛋白、植物甾醇、米糠多糖、维生素等.米糠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使用,二是提取的功效成分的应用.米糠中提取的功效成分如米糠油、谷维素、植物甾醇、二十八烷醇、维生素、植酸等,可赋与化妆品保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快速柱层析-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方法,分析市售9种稻米油中极性物主要组分构成比例,与5种植物油极性物构成进行对比,并深入探讨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在分析条件下的分布。结果表明:稻米油相比常见植物油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偏高,与棕榈油接近,达6.3%~16.4%,极多的甘油二酯类(DG)水解产物,是造成稻米油极性组分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条件下,谷维素归于极性组分中的DG类,植物甾醇在极性和非极性组分中皆有,甾醇存在形式的不同造成分布差异,游离甾醇归于极性组分中的游离脂肪酸类(FFA)。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 fractionation technique was evaluated as an alternative process for reducing the free‐fatty‐acid (FFA) content and minimizing the phytosterol loss of rice bran oil (RBO) during the process.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20.5 to 32.0 MPa) and temperature (45 to 80 °C) for isothermal operation of the column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esultant fractions were examined. Low‐pressure and high‐temperature conditions were found to be favorable for minimizing triglycerides (TG) and phytosterol losses during the FFA removal from crude RBO. Rice bran oil fractions with < 1% FFA, about 95% TG, and 0.35% free sterol with 1.8% oryzanol content could be obtained utilizing the described SC–CO2 fraction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脱酸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米糠油中的营养成分,采用乙醇萃取脱酸结合碱性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的低温物理脱酸技术对米糠油进行脱酸。以乙醇萃取脱酸米糠油为原料,以脱酸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米糠油的吸附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比了碱炼脱酸与乙醇萃取脱酸结合吸附脱酸对米糠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吸附脱酸工艺条件为碱性微晶纤维素添加量3.0%、吸附时间2.0 h、吸附温度40℃,在此条件下米糠原油经乙醇萃取脱酸结合吸附脱酸处理后,酸值(KOH)由35.04 mg/g降到0.92 mg/g,谷维素的保留率为73.0%,总甾醇保留率为74.3%,总生育酚保留率为56.5%;而米糠原油经碱炼脱酸处理后,酸值(KOH)由35.04 mg/g降到1.16 mg/g,谷维素的保留率为60.1%,总甾醇保留率为65.6%,总生育酚保留率为44.6%。可见,与传统碱炼脱酸相比,萃取脱酸结合吸附脱酸的方法对米糠油中谷维素、甾醇、生育酚的保留率更高,对游离脂肪酸的脱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谷维素是米糠和米糠油加工过程中极有价值副产品,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从谷维素组成、生理功能、米糠油皂脚组成及谷维素提取和纯化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谷维素提取和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米糠蜡制备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米糠蜡的理化特性,制取原料和制取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不同煎炸食材对米糠油煎炸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米糠油对不同煎炸食材进行间歇性煎炸,通过对煎炸油色泽、酸值、羰基值、脂肪酸组成、反式脂肪酸含量、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分析,对比研究植物淀粉基食材(薯条)、高含水量食材(豆腐)、肉类食材(鸡翅)、面粉基食材(油条)4种代表性煎炸食材对煎炸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煎炸食材因所含主要组分的不同,对煎炸油品质劣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煎炸油酸值增大程度依次为豆腐鸡翅油条薯条;羰基值增大程度依次为油条薯条豆腐鸡翅;总反式脂肪酸增大程度依次为油条鸡翅薯条=豆腐;维生素E含量降低程度依次为薯条油条鸡翅豆腐。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氮气蒸馏法进行米糠油的脱臭,研究了脱臭温度、脱臭时间以及氮气流速对脱臭米糠油中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得到高品质米糠油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脱臭油中植物甾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脱臭温度260℃,脱臭时间120 min,氮气流速0.12 m3/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植物甾醇保留率(相对于脱色油)为83.38%,米糠油酸值(KOH)为0.25 mg/g,精炼率为93.01%。同时发现,脱臭前后米糠油中植物甾醇的主要组成成分没有变化,均为豆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