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SD)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温培养驯化获得高温耐受性SD,研究其在环境胁迫条件下的耐受性。经高温驯化后,55℃处理20min,高温耐受菌株的存活率是对照菌株存活率的1.5倍。在pH 3.0,2.4环境下,高温耐受菌株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处于碱胁迫过程中,高温耐受菌株变得更加敏感,pH 12处理30min,对照组存活率为33.83%,高温耐受菌株完全被杀灭。在乙醇、NaClO环境下,高温耐受菌株相较于对照组更加敏感;但在125mmol/L H_O_2条件下,高温耐受菌株存活率高于对照组(30.05%)存活率;对-20℃冷冻处理前期,其耐受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D经高温胁迫后提高对酸、H_2O_2、低温的交叉抗性,同时也增加对碱、乙醇、NaClO等胁迫的敏感性,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灭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渗适应性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Derby)在高浓度NaCl交叉及其他胁迫环境耐受性的影响,将德尔卑沙门氏菌在含有质量分数4%NaCl的培养基中进行驯化,诱导高渗适应性。以具有高渗适应的德尔卑沙门氏菌为耐渗菌株,未适应的德尔卑沙门氏菌为对照菌株,经饱和NaCl处理4 h后,交叉不同温度、pH、胆盐、紫外线照射、消毒剂等胁迫环境的存活率来评价其耐受性。高渗适应德尔卑沙门氏菌在饱和NaCl胁迫环境的存活率提升1.46倍;在低温、NaOH、乙醇、双氧水、NaClO、紫外线照射胁迫时存活率高于对照菌株1~3倍;在65℃高温、胆盐和极酸环境条件下的存活率低于20%,生存受到抑制。德尔卑沙门氏菌经过质量分数4%NaCl驯化会诱导产生高渗适应性,还会协同提高对4℃低温、H2O2等胁迫环境的交叉抗性,但对高温、H2O2等杀菌措施敏感性提高。研究结果为腌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比较基因组技术筛选到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 SD)的血清型特异性基因,以此为靶点设计引物与139-141引物共同构建多重PCR检测体系,对其特异性、菌落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及人工污染等方面进行评价。当扩增出171、284和512 bp电泳条带时,检测结果为阳性。通过该方法检测39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表现出100%特异性,该检测体系的DNA灵敏度为383.2 pg/μL,菌落灵敏度为52 CFU/mL。当SD与自然(猪肉、鸡肉和牛肉)的背景菌群浓度比为1∶10~4时,该检测体系能获得清晰、准确的3条扩增条带。在人工污染的猪肉、鸡肉和牛肉样品的检测中,增菌10 h,检测灵敏度为3.8 CFU/25g。该检测方法准确灵敏的检测SD,可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特别是防止其形成生物被膜交叉污染食品,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传统的物理性、化学性控制措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有效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完全去除,因此,亟待开发针对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新型控制和清除策略。近年来噬菌体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残留的天然抑菌剂受到了普遍关注,与化学消毒剂相比,其具有特异性强、自我增殖快、安全性高、研发时间短等突出优势,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控制和清除领域已表现出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结构成分与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用噬菌体破解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现状。针对噬菌体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探究了405-nm LED(light-emitting diode)对不锈钢片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首先测定了405-nm LED对不锈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中活菌的灭活效果,随后通过分析405-nm LED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对消毒剂的耐受性、生物被膜化学成分以及生物被膜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猪肉来源大肠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首先从生猪屠宰线、猪胴体表面及生鲜猪肉中采用选择平板和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采用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法评价分离菌株15 ℃培养72 h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而选取代表菌株研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被膜量、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组成,以及基于反转录荧光定量PCR的成膜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分离到猪肉源大肠杆菌31 株,包括生猪屠宰线11 株、猪胴体表面4 株、生鲜猪肉16 株;微孔板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被膜形成能力存在明显菌株差异,64.52%菌株成膜能力较弱,选取其中1 株(D4-18)进行成膜过程研究;微孔板中菌株D4-18 15 ℃培养168 h过程中被膜量持续增加,培养72 h和168 h时,菌株D4-18分泌EPS,培养72 h时,papC、fimH、csgA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95、0.933、0.435 copies/cm2,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松散型EPS中蛋白质及多糖含量、紧密型EPS中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培养168 h时,papC和fimH基因表达量增加,csgA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表明上述基因在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被膜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检测Lm生物被膜生物量、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m生物被膜结构;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和二苯胺法测定生物被膜中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胞外DNA的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A对Lm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PLA对8株Lm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均为6 mg/mL。PLA通过抑制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合成抑制Lm生物被膜的形成。对于Lm成熟生物被膜,PLA通过减少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量破坏生物被膜结构、降低生物被膜生物量。PLA还能抑制Lm的运动性。在PLA作用下Lm群体感应系统agr的转录水平显著(P<0.05)降低。作为一种天然抗菌物质,PLA在控制Lm及其生物被膜对食品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氯化钙(CaCl2)对食品腐败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生物被膜形成特征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菌体计数、苯酚-硫酸法、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Ca2+对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多糖分泌、被膜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Ca2+刺激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随着浓度增加被膜形成增强,其中1 mmol/L促进最明显,而高于10 mmol/L作用减弱,并且Ca2+不影响浮游细菌生长;同时,0.1 mmol/L和1 mmol/L Ca2+对胞外多糖、薄膜和泳动性均呈现促进效果,而高浓度下呈现抑制;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对照组、1 mmol/L和20 mmol/L Ca2+处理组的成熟生物被膜厚度分别为20.0、40.0 μm和25.0 μm,其中添加1 mmol/L Ca2+显著增加PF07被膜厚度、菌体和胞外聚合物分泌量,使被膜结构更致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1 mmol/L Ca2+刺激菌体黏附素lapA、藻多糖alg、鞭毛flgA基因表达量增加3~4 倍,并且Ca2+均显著刺激AHLs合成酶luxI基因的表达,提示Ca2+影响生物被膜与群体感应密切相关。可见,食品介质中CaCl2通过影响菌体黏附行为、胞外分泌物、基因表达导致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特征和结构的改变,该研究为复杂的食品介质中腐败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黏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消毒剂、常用的防腐剂及几种天然成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清除剂,测定所选清除剂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影响;用所选的清除剂对成熟生物被膜进行浸泡处理,评估每种清除剂不同含量下的清除效果;利用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测定经不同清除剂处理后生物被膜菌内细胞的代谢活性;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计算不同物质处理后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存活数。结果:消毒剂乙醇(50%)、过氧化氢(1%)、苯扎氯铵(0.6%)、苯扎溴铵(0.6%),天然成分香芹酚、肉桂醛和百里香精油(1.0 μL/mL)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有效抑制S. typhimurium CDC3和S. typhimurium ST34生物被膜的产生;消毒剂洗洁精、过氧化氢和天然成分香芹酚、肉桂醛和百里香精油在清除成熟生物被膜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其中清除效率最理想的是过氧化氢,最大可达90%左右,洗洁精最大清除率可至80%,香芹酚、肉桂醛和百里香精油可达70%左右;消毒剂乙醇、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以及天然成分香芹酚、肉桂醛和百里香精油可以明显降低生物被膜菌的细胞代谢活性及活菌存活数,可将生物被膜内活菌数降低2~3个lg值。结论:对于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在初始的培养中添加清除剂或是天然成分可以更加完全有效地控制生物被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为初步研究乳酸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作者首先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乳酸钠(0、2.5、5、10、20 g/dL)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其次探究乳酸钠对其生物被膜结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膜内细菌细胞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其生物被膜相关基因motB、mogR、degU、flgE、dnaK、prfA及sig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乳酸钠浓度的增高(2.5%~20%),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显著增强(p0.05),抑制率分别为8.34%、32.2%、46.6%、55.2%。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经5 g/dL乳酸钠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结构明显变稀疏,厚度减少;同时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该质量浓度下的乳酸钠可抑制膜内细菌细胞活性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抑制新生物被膜的形成;实时定量PCR结果进一步显示,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为乳酸钠可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Recent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volving minimally processed tree nuts have generated a need for improved sanitation procedures. Chemical sprays and dips have shown promise for reducing pathogens on fresh produce, but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for in‐shell hazelnut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of 3 chemical sanitizers for reducing Salmonella on in‐shell hazelnuts. Treatments of water, sodium hypochlorite (NaOCl; 25 and 50 ppm), peroxyacetic acid (PAA; 80 and 120 ppm), and acidified sodium chlorite (ASC; 450, 830, and 1013 ppm) were sprayed onto hazelnut samples inoculated with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Panama. Hazelnut samples were immersed in liquid cultures of S. Panama for 24 h, air‐dried, and then sprayed with water and chemical treatments. Inoculation achieved S. Panama populations of approximately 8.04 log CFU/hazelnut. Surviving S. panama populat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nonselective medium (tryptic soy agar), incubated 3 h, and then overlaid with selective media (xylose lysine deoxycholate agar). All of the chemical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S. Panama populations (P ≤ 0.0001). The most effective concentrations of ASC, PAA, and NaOCl treatments reduced populations by 2.65, 1.46, and 0.66 log units, respectively. ASC showe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use as a postharvest sanitatio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蔗糖癸酸酯对沙门氏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其机理。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不同p H值下蔗糖癸酸酯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体渗漏物、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扫描电镜观察、DNA结合试验等,初步研究了蔗糖癸酸酯对沙门氏菌的抗菌机理。结果表明:蔗糖癸酸酯在p H 7.0时对沙门氏菌的MIC为20 m M,在酸性条件下抗菌效果更为显著。蔗糖癸酸酯能够使菌体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还原糖等外泄,影响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和菌体正常形态;对菌体细胞蛋白(尤其是大分子量蛋白)的合成与积累有干扰作用;同时糖酯的亲水性头基可与DNA磷酸基团以氢键的方式结合,使DNA骨架收缩。因此,可将蔗糖癸酸酯作为兼具乳化和防腐作用的多功能食品添加剂,应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加工和储藏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次氯酸钠对制革污泥进行处理,研究了次氯酸钠去除制革污泥中铬的最佳条件。实验发现当次氯酸钠浓度为6%、液固比为22g溶液/g泥、温度60℃、反应时间为80min时,铬浸出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007—2016年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趋势,掌握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污染状况,为暴发预警、溯源调查及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07—2016年四川省自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食物中毒样品、养殖动物及零售食品中分离的106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106株德尔卑沙门菌对8类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人源性和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复方磺胺的耐药率均大于20%。其中人源性菌株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动物源性菌株;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耐药率均明显高于人源性菌株。经Xba I酶切后106株菌共分为67个PFGE带型,不同年份的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及零售食品生猪肉分离株具有相同PFGE带型。结论 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离株耐药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PFGE型别呈多样性,部分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分离株与生猪肉分离株PFGE具有相同带型。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商品纤维素酶、淀粉酶以及尿素、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助剂对脱墨废纸浆(DIP)次氯酸钠漂白的助漂效果,筛选出具有显著助漂作用的复合酶助剂。在对绝干浆伽(纤维素酶)=0.05%、钳(淀粉酶):0.1%和w(复合表面活性剂)=0.025%的条件下用w(有效氯)=4%的次氯酸钠漂白的DIP白度与未添加助剂、用w(有效氯)=8%漂白的DIP白度相同(75.6%IS0)。  相似文献   

16.
17.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每年造成千万人食物中毒。黏附于食品加工接触面的生物菌膜是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源头,其对消毒剂具有极强的耐受抵抗作用,可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并导致食品召回。本文在论述细菌黏附辅助体(菌毛和鞭毛)和胞外多聚物对生物菌膜的具体作用及其在mRNA转录层面调控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转录后层面上的非编码小RNA(non-coding small RNA,sRNA)及其对移动性、胞外多聚物等核心mRNA通路的调控机制,并归纳出sRNA调控生物菌膜的4 种作用模式,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以期为拓展研究思路、完善生物菌膜的科学理论和研发针对性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桑宏庆  钟涌海  刘效记 《食品科学》2003,24(11):108-110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肉中粗氨的新方法,可用于肉品新鲜度的检验。在常温下,NH3在亚硝基铁氰化钠的催化下于碱性介质中与次氯酸钠和水杨酸作用,生成稳定的蓝色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6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60为1.84×104L/mol·cm,Sandell灵敏度为0.001μg/cm2,回归方程为:y=0.108x+0.0022线性范围为:0~0.5μg/ml,相关系数为0.9999,回收率在96%~103.3%之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有效氯浓度次氯酸钠溶液诱导肠炎沙门氏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VBNC)及复苏条件研究。方法 以不同有效氯浓度次氯酸钠处理肠炎沙门氏菌,分析肠炎沙门氏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菌数及VBNC发生率的变化,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肠炎沙门氏菌VBNC态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形态差异,而后比较不同复苏条件的复苏效果,同时对复苏后的细胞生理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40 mg/L有效氯浓度处理20 min可使活菌全部进入VBNC状态,细胞表面出现褶皱塌陷;高于60 mg/L有效氯浓度可全部杀灭,细胞出现断裂、破损;进入VBNC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在5种复苏处理下,均可恢复可培养性;在20 mmol/L丙酮酸钠×热激条件下恢复效果较好。pHi和胞内ATP显示复苏后细胞活性较正常细胞有所降低。结论 在食品生产、环境清洁中应注意次氯酸钠使用浓度,否则极易造成肠炎沙门氏菌VBNC态的形成和复苏,导致食品污染,从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