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食品中的风险物质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有来自原料、有食品加工过程产生、有在物流及储藏过程中而产生微生物污染,也有受到环境污染而致食品被污染等。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检测技术水平已经跑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检测市场需求,仍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问题。食品中未知的有害风险物质还时时的困扰着食品消费者和政府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2.
<正>食品中的风险物质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有来自原料、有食品加工过程产生、有在物流及储藏过程中而产生微生物污染,也有受到环境污染而致食品被污染等。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检测技术水平已经跑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检测市场需求,仍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问题。食品中未知的有害风险物质还时时的困扰着食品消费者和政府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3.
<正>食品中的风险物质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有来自原料、有食品加工过程产生、有在物流及储藏过程中而产生微生物污染,也有受到环境污染而致食品被污染等。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检测技术水平已经跑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检测市场需求,仍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问题。食品中未知的有害风险物质还时时的困扰着食品消费者和政府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4.
正食品中的风险物质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有来自原料、有食品加工过程产生、有在物流及储藏过程中而产生微生物污染,也有受到环境污染而致食品被污染等。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检测技术水平已经跑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检测市场需求,仍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问题。食品中未知的有害风险物质还时时的困扰着食品消费者和政府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5.
正食品中的风险物质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有来自原料、有食品加工过程产生、有在物流及储藏过程中而产生微生物污染,也有受到环境污染而致食品被污染等。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检测技术水平已经跑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检测市场需求,仍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问题。食品中未知的有害风险物质还时时的困扰着食品消费者和政府监管部门。鉴于此,本刊特别策划了"食品中风险物质筛查检测与系统样品处理技术"系列专题,由中国检验检疫科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的微生物有许多种类,有的可导致人类产生疾病,有的对人类无害,也有的可产生一些不能令人忽视的代谢产物,因此食品中的微生物,尤其是一些致病微生物常常是作为人类是否能够食用该食品的重要指标。在食品品质的检测过程中微生物检测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其检测方法有许多,现就一些常见微生物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食品检测是保障人们日常饮食安全和营养协调健康的重要途径。如果在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中存在较高量农药的残料、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对于食品质量会有较大影响,并且会对人们的日常饮食安全产生影响。而制定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检测的技术标准,并且进行实际检测,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加强对于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检验、重金属含量检验方法的探究,对食品安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食品理化检测的影响因素在食品理化检测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误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技术人员在选择测量仪器或测量试剂时造成的检测误差;二是技术人员在提取样品或制备样品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三是检测环境或由于检测人员的操作和判断失误,产生了一系列误差。除此之外,系统产生的随机误差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二、食品理化检测中存在的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很多检测机构一味地在仪器选  相似文献   

9.
食品微生物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等因素产生变化,幵且检测周期长,导致关系食品质量安全的微生物检测数据不能相对真实地反映食品微生物情况。近些年,近红外检测技术因其高效、无损、快捷特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近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过程,以及食品中产毒真菌、食源性致病菌和食品腐败菌等检测斱面的应用,以期为近红外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促迚食品微生物检测采用近红外迚行在线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正>毒素对于人们的身体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在一些食品当中就隐藏着危害身体状况的毒素,为了避免食品中的毒素对于人身产生的一系列危害,我国的食品行业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取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来应对含毒素的食品。关于食品当中毒素的检测不仅可以采取物理化学检测方式来确定是否含有对人体不利的化学元素,还可以借助一些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利用科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问题现阶段仍然是我国民生方面的重点问题,加强食品检测和保障食品安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检测系统以及各方面因素对食品检测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上述背景重点分析现阶段食品检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以及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各种食品、食品半成品以及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因此,产生了许多新型的食品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因其高效、灵敏、快捷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食品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因其不会破坏待测物原来状态、化学性质等特点而备受研究人员青睐。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问题现阶段仍然是我国民生方面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食品检测和保障食品安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检测系统以及各方面原因对目前食品检测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产生了各种问题。下面本文对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相关的质量控制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食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的腐烂变质,一般会在食品中加入防腐剂。但防腐剂对人体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使用量不能超标。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需要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分光光度法在食品防腐剂检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主要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广度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因此,本文阐述分光光度法在食品防腐剂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下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而食品检测是检验食品安全性的有效途径。食品检验技术的综合水平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出率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在我国,食品检验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对食品检验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食品主要检测技术概述在食品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中,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及气相色谱-质谱法应用十分广泛。化学快速检测法利用有机磷溶液  相似文献   

16.
在食品安全性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常规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食品组学极大地丰富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真伪鉴别、产地溯源、产品质量控制、食品微生物、转基因成分、农药兽药残留、过敏原和生物毒素检测中成功应用了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这将为食品安全甚至整个食品工业产生深远影响,也为现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提高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质量和检测效率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大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有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追求。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我国基础民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为此,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就成为了检测食品质量的关键性手段。虽然我国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升级检测技术和检测方式,并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检测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本文主要就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提高食品营养成分检测质量和检测效果的有效措施,基于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食品检测过程当中所运用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微生物高精端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过程当中由于样本的采集和制备工作中有诸多因素是不受控制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优化。所以,在食品检测过程当中对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比较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代社会中,食品是维持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食品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食品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随着新技术的更迭换代,我国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不断革新,极大地改善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由于现代化的食品检测技术起步较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不断优化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优化检验结构,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与作用,以确保食品质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食品安全检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保障,而人们也时刻的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其甚至成为我国现今全民关注的焦点。如果食品安全检测不能给予生活安全保障,那社会将产生大乱,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将有效的执行食品安全检测,让人民对食品放心,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