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温州市2014年特定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了解温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病例,采集粪便或肛拭样本,并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2014年温州市共监测腹泻病例4 216例,采集样本4 190份,检出阳性病原菌321株,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218株、诺如病毒48株、沙门菌4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菌3株,创伤弧菌2株。病例数以7~11月较为集中,占总病例的69.38%,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5岁以下年龄组及16~45岁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品中以水产及其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肉类、禽类及其制品。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目前温州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需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哨点医院三者沟通协作机制,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加大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现状和规律,为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设立监测点、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4年甘肃省庆阳市食物中毒报告16起,以化学性食物中毒居多;肠道传染病监测腹泻病25 689例,以病毒性腹泻和菌痢较多;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布病确诊病人448例、包虫病确诊病人1 835例,发病具有明显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食品中致病菌检测1 822份,检出阳性86份,阳性率4.72%,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甘肃省庆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现状不容乐观,食源性疾病暴发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 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 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检出多种致病菌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菌,为研究类似的食源性疾病病因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描述事件特征、分析流行病学探索危险食物,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系列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进行可疑致病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按照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搜索到共同进餐者30例,失访5例,其中符合病例定义的17例,罹患率为56.67%(17/30);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7/17)、腹痛(16/17)为主,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10/16);发病潜伏期为11~25 h;回顾性队列研究未发现可疑食物。在病例肛拭子中检出9株副溶血性弧菌,8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沙门菌混合副溶血性弧菌,1株空肠弯曲菌;在从业人员肛拭子中检出1株奇异变形杆菌;在环境涂抹拭子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在食品样品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从9例病例检测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发现其遗传相似性达97%以上。结论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该起事件暴发的可能,认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63-267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食源性致病菌,是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达495.1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掌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近十年的流行病学概况,同时选取了我国24个大中型海产品主要消费城市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副溶血性弧菌的整体检出率、时空变化以及品种间差异3个方面逐一分析了2006年~2013年期间各城市的污染调查数据。并对该菌在污染源头、流通、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我国因食用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溯源分析。方法对该起事件中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对分离的阳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结果本次从1份厨师和10份患者便及肛拭标本中分离培养出1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毒力基因,神奈川试验结果阳性,血清型为O3:K6型。对11株阳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所有菌株获得相同的PFGE带型。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和PFGE结果,可判定此次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0.
依托北京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开展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分子特征和血清学分型。2014年4月~2015年3月,对北京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进行PFEG分子分型和图谱分析。11株副溶血弧菌经PFEG分型后,得到10个不同的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在0%~84.6%之间;21株沙门氏菌获得16种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在20.8%~88.9%之间菌株,部分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但总体遗传特证多样。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部分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菌株分子特征呈现遗传多样性,说明建立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分子分型图谱库,对于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诊断及溯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上海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进行综合评估,为管理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感染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结合上海市哨点医院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和诺如病毒感染暴发事件报告,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发病率、就诊率和住院率等指标对上海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进行评估。结果 2015年上海市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为483.05万人,其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人数为123.23万人,住院病例为370人,所产生的疾病负担为2 938.98 DALYs,即0.12 DALYs/千人。结论上海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相对较高,需要加强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 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 最大年龄96岁, 多发于25~55岁(50.42%), 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 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 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 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 检出率3.6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 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 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 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上海市急性腹泻现况及饮食行为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进行横断面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上海市居民急性腹泻年发生率0.68次/人年.男性0.75次/人年、女性0.62次/人年,0~7岁、8 ~17岁、18 ~33岁、34 ~59岁、≥60岁分别为0.96、0.54、0.71、0.71、0.64次/人年.有24.34%人自诉有可疑食物史、40.03%的人就诊.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用散装熟食者的急性腹泻OR值为1.37、95%CI (1.13~1.67),冷藏食物、饮食偏咸者的急性腹泻OR值分别为0.66、95% CI(0.49 ~0.88)及0.76、95%CI(0.62~0.94).结论 急性腹泻是上海市社区居民的常见病,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8岁以后发生率下降、成年以后上升、60岁以后又下降,食用散装熟食可能是急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冷藏食物、饮食偏咸可能是急性腹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评估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负担,提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方法 在广州市6区设9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调查12个月腹泻病例采样率、沙门菌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进而推算全市医疗机构相应数据;在广州市3区开展人群腹泻随机抽样入户调查,调查腹泻病例就诊率;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监测医院和全市医疗机构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利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金字塔模型,通过倍数校正和不确定性分析估计沙门菌感染实际发病数,比较食源性疾病主、被动监测数据用于疾病负担分析的优劣。结果 监测医院12个月腹泻病例平均采样率38.34%,沙门菌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87.5%,人群腹泻病例就诊率23.91%,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42.98%;全市医疗机构推算采样率38.34%,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47.5%,报告率20.94%,估计广州市沙门菌感染病例64 586例(95%CI:44 136~101 921),年发病率508.5/10万(95%CI:347.5~802.5/10万),全年全市被动报告病例仅171例,报告年发病率1.3/10万;经估算5岁以下年龄组(3 583.2/10万)年发病率最高,15~24岁年龄组(23.5/10万)最低。结论 首次验证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领域的适用性;表明主动监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特定病原体感染采样率、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和报告率,有助于对负担作出更准确和积极有效的估计;结果提示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负担较重,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负担水平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上海市26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沙门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到5 580例感染性腹泻病例和其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4.19%(234/5 580),其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的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节是沙门菌检出的高发季节。有发热症状或者发生水样便的病例,其沙门菌检出率高于无发热症状和无水样便的病例。餐饮服务业和单位食堂的病例中沙门菌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上海市沙门菌感染的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感染高峰出现在春夏季节。考虑到餐饮服务业和单位食堂的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青海省1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以腹泻为主诉的婴幼儿(<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4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的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共监测3 068例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病例,腹泻性状以水样便为主,54.66%(1 677/3 068)的病例伴有发热;共检出病原体150例,检出率为4.89%(150/3 068),其中以志贺菌检出率最高(2.36%,72/3 049),其次是沙门菌(2.11%,64/3 035)和诺如病毒(1.02%,10/983);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发生呈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婴儿组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幼儿组;乳类食品为首位原因食品。结论 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志贺菌和沙门菌,并有诺如病毒检出,应加强对目标病原的持续监测,开展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知识宣传教育并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北京市房山区2015~2018年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 掌握房山区引起食源性患者腹泻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5~2018年1~12月哨点医院采集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1447件样本中, 分离出病原菌362株, 检出率为25.0%(362/1447); 其中2015年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6.47%(24/371); 2016和2017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较多, 检出率分别为8.31%(30/361)和11.80%(44/373); 2018年弯曲菌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14.62%(50/342); 房山区食源性疾病主要集中在6~10月, 峰值出现在8月。结论 基本掌握了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未来仍要不断完善健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 持续关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辽宁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分布,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辽宁省2014—2019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开展特定病原体检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辽宁省共报告171 219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其中25~4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33.38%,57 151/171 219);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65.35%,111 896/171 219);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菌,检出率为4.37%(867/19 845);可疑暴露食品主要包括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86%,33 002/166 211)、水果类及其制品(14.58%,24 239/166 211)和肉与肉制品(12.59%,20 929/166 211),加工或包装方式以散装(41.79%,70 941/169 743)为主,家庭是主要进食场所(70.65%,119 517/169 157);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98.55%,168 735/171 219)为主,腹泻最多见。结论 辽宁省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避免缺报漏报,加大对重点高危人群的监测力度,针对海产品食用安全,尤其是在夏季、家庭中制作散装海产品时要注重选购、加工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避免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5—2018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数据,2家哨点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感染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共监测和采集2 87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23.55%(676/2 871),其中,诺如病毒为20.04%(97/484)、致泻大肠埃希菌为11.84%(340/2 871)、空肠弯曲菌为7.21%(68/943)、副溶血性弧菌为4.01%(115/2 871)、沙门菌为3.27%(94/2 871)、志贺菌为0.28%(8/2 871);第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可疑食物主要是混合/多种食品(41.12%,278/676),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2.19%,150/676)和肉与肉制品(10.95%,74/676)。结论 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对特定病原体阳性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