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乐坚  黎铭 《食品工业科技》2005,(01):113-114
大豆酸奶是以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牛奶为主要原料,经 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营养保健酸奶。本文介绍了大豆 分离蛋白预处理条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大豆分离 蛋白的酶解条件和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与牛奶共同发酵 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
陶静  王丽娟 《食品工业》2012,(10):62-64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嗜酸乳杆菌,对制备大豆发酵蛋白的最佳配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以24 h为限,37℃进行发酵,通过总酸度值、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最终选出乳酸菌发酵大豆蛋白粉的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大豆蛋白粉质量分数为11%,葡萄糖质量分数为3%,接种量8%,固定化胶珠直径4 mm,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5%。  相似文献   

3.
枣汁大豆发酵酸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以大豆为原料,添加红枣汁,经乳酸菌发酵制作枣汁大豆发酵酸奶。同时,研究出枣汁的最适添加量及影响产品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复合蛋白酸奶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探讨和对比了大豆分离蛋白SPI、浓缩乳清蛋白WPC不同替代度对复合蛋白酸奶发酵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及感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PI不利于酸奶发酵,表现为发酵时间延长,并影响感官性质;适当浓度的WPC则有利于酸奶发酵加快发酵速度,对感官性质的影响不明显;将两者按1∶1的比例共同替代40%以下的奶粉可制作成高质量的凝固型复合蛋白酸奶。  相似文献   

5.
发酵大豆乳清的乳酸菌的分离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溶钙圈等方法从酸奶中分离出4株乳酸菌,通过实验筛选出了两株乳酸菌,初步鉴定分别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经驯化培养后,二者以不同的配比发酵大豆乳清,根据pH、感官等指标确定以1∶1的配比发酵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6.
酶促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本研究利用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确定了碱性蛋白酶的适宜水解条件为:T=55℃,pH=8.0,S=10%,E/S=4%,并得到了收率高、水溶性好的水解蛋白。氨基酸组成表明水解蛋白中除含硫氨基酸外,其它六种必需氨基酸有较好的平衡,与NAS(1980)及FAO(1973)的参考模式相接近。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L9(34)研究了蛋白液的浓度、水解的温度、水解时间、酶的加入量及pH值等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范围值和因素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在蛋白液浓度8%,加入的酶量为14μl,水解温度50℃,水解时间6h,pH值为6.5时水解率最高,水解率可达到10.0%以上。  相似文献   

8.
碱牲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预热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研究了温度、pH、底物浓度、酶与底物比和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及验证实验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为:预热温度90℃、pH8.5、温度55℃、底物浓度为5%、酶与底物比为15%、水解时间4h,水解度为25.12%,多肽得率78.85%.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高纯度的大豆蛋白制品,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目前,国内外生产大豆分离蛋白主要以碱酸沉法为主。它可以控制和改变工艺流程中的温度,PH酸碱种类,前期处理和后期调整等手段生产功能特性各异的大豆分离蛋白。  相似文献   

10.
乳酸菌发酵大豆多肽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经乳酸菌的发酵作用生产大豆多肽,并以大豆多肽含量为评判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接种量5%,发酵液初始pH7.0,发酵培养温度40℃,培养基中大豆分离蛋白浓度3%,摇瓶转速100r/min的条件下,经过30h的发酵,发酵液中多肽含量达3.98 mg/mL.  相似文献   

11.
选用大豆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燕麦大豆酸奶配方,通过对其pH、酸度、可溶性固形物、持水 力及感官品质的评定,研究燕麦、发酵剂、稳定剂、低聚木糖添加量对大豆酸奶pH、可溶性固形物和感官等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燕 麦添加量对结果影响最大,其次为发酵剂,且两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最佳燕麦大豆酸奶配方为燕麦添加量6 g/mL,发酵 剂添加量0.6 g/mL,稳定剂添加量1.8 g/mL,低聚木糖添加量4.2 g/mL。 在此条件下制成的燕麦大豆酸奶品质最佳,感官评分为90分。  相似文献   

12.
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酸奶制作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了酸奶制作方法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牛奶含量,蔗糖添加量,稳定剂添加量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蔗糖添加量,稳定剂添加量显著影响酸奶的口感,优化的酸奶制作条件为:牛奶含量为84.8%,蔗糖含量8%,稳定剂含量0.483%。  相似文献   

13.
大豆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温脱脂大豆粉为原料制备大豆蛋白液,采用酸条件热改性处理,考察不同加热温度、pH、加热时间对乳化性影响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乳化性的改性条件:加热温度50℃,pH=6.0,加热时间60min,此条件下改性的大豆蛋白乳化性较未处理样提高了31.3%;同时实验表明,改性大豆蛋白中Na+浓度为1.0%(质量分数)时,其乳化性比未处理样提高了41.7%.对对照样和不同条件改性的大豆蛋白进行内源性荧光扫描,结果显示在280nm处激发产生的发射荧光最大峰位(λm)和强度发生了改变,说明蛋白质结构改变对其乳化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低温脱脂大豆粉为原料制备大豆蛋白液,采用酸条件热改性处理,考察不同加热温度、pH、加热时间对乳化性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乳化性的改性条件:加热温度50℃,pH=6.0,加热时间60min,此条件下改性的大豆蛋白乳化性较未处理样提高了31.3%;同时实验表明,改性大豆蛋白中Na+浓度为1.0%(质量分数)时,其乳化性比未处理样提高了41.7%。对对照样和不同条件改性的大豆蛋白进行内源性荧光扫描,结果显示在280nm处激发产生的发射荧光最大峰位(λm)和强度发生了改变,说明蛋白质结构改变对其乳化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不同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应用不同的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备大豆酸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常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豆乳与牛乳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经发酵实验,分别确定了不同原料的最佳固形物含量、发酵时间、杀菌温度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酸乳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得最佳工艺为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质量比为1∶1,接种量为3g/100g,发酵温度为43℃,乳固体含量为10 g/100 g。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混合发酵剂进行乳酸菌发酵酸豆乳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接种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比例为1∶1∶2,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43℃,蔗糖的添加量为6%,发酵时间4h.在此条件下发酵的酸豆乳活菌数可达2.8×108 mL-1,具有淳厚的豆香味和清香的乳酸味,质地均匀,且酸甜可口.  相似文献   

18.
使用碱性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以改善蛋白质的起泡性能。探讨酶水解过程中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底物浓度、加酶量、p H对蛋白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提高起泡能力的最优水解条件:时间40 min、温度50℃、底物浓度8%、加酶量0.04%、p H8,提高泡沫稳定性最佳水解条件:时间30 min、温度40℃、底物浓度6%、加酶量0.04%、p H9。测定上述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分别为217.50%和93.10%。改性前后蛋白质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均有所改善,与未改性蛋白相比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分别提高了61.11%和20.38%。   相似文献   

19.
不同酸奶发酵剂菌株发酵性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酸奶发酵剂,对5株乳酸菌进行了单菌的酸奶发酵实验.根据酸奶的物理性质(黏度、质构)、生长特性(活菌计数)、感官评定以及后酸化等指标进行筛选评定.结果表明:LG23的发酵乳具有较好的粘度、较小的硬度、最好的黏着力,其菌株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而54号菌株的发酵乳综合感官评价指标最好;s28菌株发酵乳的后酸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他菌株的发酵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