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常见食用豆类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芦丁为标样应用氯化铝显色法、硝酸铝显色法分别测定15种常见食用豆类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以染料木素做为标样应用直接比色法测定其中食用豆类样品中异黄酮的总含量,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常见食用豆类中的4种大豆异黄酮单体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使用氯化铝显色法进行测定,赤豆、绿豆等7种食用豆类显示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含量最多的赤豆为0.501 mg/g.硝酸铝显色法测定豆类样品黄酮类总合量为0.297~8.844mg/g.直接比色法测定食用豆类中异黄酮总含量为1m994~8.840mg/g.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大豆异黄酮单体成分的总含量为0.031-3.345mg/g.  相似文献   

2.
软枣猕猴桃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ZrOCl2比色法、NaNO2-Al(NO3)3比色法、AlCl3比色法以及HPLC法测定软枣猕猴桃总黄酮含量,通过对黄酮粗提液和芦丁标准品与不同显色剂反应后进行200~600nm波长扫描,根据扫描结果确定各种反应的适合波长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NaNO2-Al(NO3)3比色法与AlCl3比色法不适合软枣猕猴桃总黄酮测定。在284nm波长处,ZrOCl2比色法的线性方程Y=0.0114X-0.0001,R2=0.999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1.61%(n=5)。ZrOCl2比色法是一种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适用于软枣猕猴桃总黄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的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主要研究玉米须黄酮的组成成分。采用颜色反应、薄层层析与紫外扫描光谱三种方法对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颜色反应显示玉米须提取物为黄酮类物质;层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是木樨草素、芹菜素与刺芒柄花素;紫外扫描结果显示,玉米须黄酮类物质主要为黄酮及异黄酮,且黄酮结构中5位和7位有羟基,B环上有3'-羟基、4'-羟基。实验结果说明,玉米须黄酮的主要成分是木樨草素、芹菜素与刺芒柄花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螯合物的原理,建立柿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并且对供试品制备方法进行选择。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最佳供试品制备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KAc-AlCl3体系与供试品中黄酮提取物反应,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以芦丁为对照品制作标准曲线,并做方法学考察。供试品制备:提取液70%乙醇溶液,提取时间75 min,供试品与乙醇溶液的固液比为1∶50(g/mL),用KAc-AlCl3体系比色法测定供试品柿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13%,重复性RSD=1.86%(n=6),平均回收率为99.23%,RSD=0.27%(n=5)。KAc-AlCl3体系比色法测定柿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可行,呈色稳定,操作简便,可作为柿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可以做为快速测定方法应用于生产中对总黄酮含量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饲料中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性,配制6种不同比例的淀粉与纤维素组成的样品,分别采用酸解法、蒽酮比色法和酶解法测定样品中淀粉含量,以研究样品纤维水平对测定淀粉含量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纤维的条件下,酶解法测定淀粉含量比酸解法和蒽酮比色法更准确,说明该方法更适合测定饲料中淀粉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建立苦荞麦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山奈酚-3-o-芸香糖苷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苦荞麦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不同产地苦荞麦样品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学考察中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标回收试验均符合规定,云南产苦荞麦中槲皮素、山奈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芦丁、山奈酚-3-o-芸香糖苷含量相差不大。该方法可用于苦荞麦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苦荞麦原料的采购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及其降糖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玉米须黄酮(MSF)简便的提取方法,同时观测其降糖生理活性,本研究采用乙醇浸提法从玉米须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以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为动物模型,对玉米须黄酮降糖进行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醇提法获得玉米须总黄酮的含量为6.81%,该法操作简单方便,无任何化学变化及污染;动物试验揭示玉米须黄酮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和减缓病鼠消瘦症状的作用,这种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效果以高剂量(400mg/kg·bw)最佳.另外, 玉米须黄酮能明显提高病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的产生,这表明玉米须黄酮的降糖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损伤,或促进已损伤的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的分泌功能,从而减轻高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8.
探讨藜麦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可行性。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通过比对测定皂苷的常用对照品齐墩果酸和藜麦皂苷A检测结果,比较显色反应后标准曲线。不同对照品显色反应后最大吸收波长不同,标准曲线的斜率也有较大差别。以藜麦皂苷A为对照品,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为较理想的藜麦皂苷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北方寒地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玉米须多糖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黑龙江省垦区主栽的7个品种玉米的玉米须,对不同品种玉米须的乳熟期和生长期的多糖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须在乳熟期阶段的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德美亚1号玉米须多糖最高,为6.26%;成熟期阶段较乳熟期阶段的多糖含量下降,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海玉7号下降幅度最大,成熟期较乳熟期下降了8倍。  相似文献   

10.
桑叶玉米须茶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叶和玉米须为主要原料,以硫酸一蒽酮比色法为测定方法,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桑叶汁、玉米须汁的最佳浸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浸提液进行调配并确定其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桑叶汁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65℃、漫提时间70min、料水比1:80;玉米须汁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60min、料水比1:60;桑叶和玉米须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桑叶汁/玉米须汁比3:2(体积比)、蔗糖6%、柠檬酸0.1%。  相似文献   

11.
超微粉碎对苦荞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超微粉碎对苦荞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Na NO2-Al(NO3)3法、Folin-Ciocalteu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粒径苦荞微粉中黄酮、酚与芦丁的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清除法、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试剂盒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并分析了酚、黄酮、芦丁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微粉化程度的增加,黄酮、酚、芦丁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但减弱幅度较小,且微粉化程度较高时能较好的保留与提高多酚含量及增加抗氧化活性,对结合态芦丁含量影响不显著;苦荞粉中酚、黄酮、芦丁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超微粉碎是一种有效提升苦荞加工食用品质,释放苦荞多酚类植物活性成分的较好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艳  李海涛  周鸿立 《食品科学》2012,33(18):133-137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获得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考察玉米须黄酮体内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8%、提取温度78℃、提取时间1.7h、料液比1:26(g/mL),此工艺条件黄酮得率为0.41%。玉米须黄酮能够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苎麻籽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以芦丁和槲皮素为对照品, 比较直接测定法、NaNO2-Al3+-NaOH法、AlCl3法3种比色方法下苎麻籽(70%乙醇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并通过精密度、稳定性、干扰试验、加标回收率试验对所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芦丁和槲皮素均不适合作为直接测定苎麻籽总黄酮的对照品; NaNO2-Al3+-NaOH法最大吸收波长为500 nm, 但受某些非黄酮类物质干扰, 使得该方法下的总黄酮含量测定值虚高; AlCl3法以芦丁为对照品, 测定波长为401 nm, 在0.004~0.02 mg/mL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值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2=0.9998, 该法受干扰小, 精密度高, 平均回收率为(99.46±4.16)%, 显色后在20~60 min内吸光值稳定。结论 AlCl3法简单可行, 适用于苎麻籽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提取物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法测定保健食品中总黄酮含量存在一定缺陷。通过研究6种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的黄酮类组分对总黄酮含量的贡献值,结果表明槲皮苷是该方法下对总黄酮含量贡献最大的组分。进一步研究了该方法测定HZ胶囊(某公司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胶囊)中总黄酮含量过程中取样量、洗脱液乙醇浓度和超声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洗脱液乙醇浓度和超声时间对HZ胶囊中总黄酮含量具有重要影响。改进方法后,HZ胶囊中总黄酮含量在1.68~1.83g/100g,平均含量为1.71~1.77g/100g,相对标准偏差为1.36%~4.08%,芦丁回收率为94.05%~100.44%,重复性、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符合HZ胶囊生产过程用于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生长期内不同品种油豆角在不同生长时期黄酮含量的变化,对金冠豆角种子黄酮种类进行鉴定,过程并探究发酵处理对金冠种粒中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单体的鉴定。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7种东北油豆角总黄酮,通过芦丁比色法检测油豆角种粒及荚皮中的黄酮含量,利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技术检测豆角中黄酮的种类,最后以金冠种粒为原料,利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和植物乳植杆菌L3对金冠豆粒其进行发酵处理,最后通过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HPLC-Q-TOF-MS)检测豆角中黄酮的种类,探究发酵处理对金冠豆粒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 油豆角中黄酮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金冠油豆角粗黄酮中存在白杨素、黄芩黄素、二氢木蝴蝶素A等11种黄酮类物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和植物乳植杆菌L3发酵处理都会使金冠种粒的黄酮含量下降,金冠油豆角粗黄酮中存在白杨素、黄芩黄素、二氢木蝴蝶素A等11种黄酮类物质。结论 不同品种的油豆角在生长期内黄酮含量的整体变化趋势相似,该研究为油豆角品种选育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选择最适合的分光光度络合显色体系检测昆仑雪菊总黄酮(Coreopsis tinctoria flavonoids,CTFs)含量为目标,采用60%乙醇(v/v)回流对雪菊总黄酮进行提取,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雪菊总黄酮提取物进行萃取,得石油醚、乙酸乙酯(EAE)、正丁醇(n-BuOH-E)萃取物。分别以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EC)为对照品,采用经典络合显色体系包括NaNO2-Al(NO3)3/AlCl3-NaOH和KAc-Al(NO3)3/AlCl3对EAE、n-BuOH-E中黄酮含量进行检测。为确定最佳对照品种类及络合显色体系,实验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EAE、n-BuOH-E中黄酮含量进行测定。HPLC法结果表明EAE和n-BuOH-E中黄酮含量分别为48.43%和43.19%,经筛选,分光光度法中采用芦丁KAc-AlCl3体系测得EAE和n-BuOH-E黄酮含量与HPLC法最为接近。因此,确定该方法为测雪菊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雪菊总黄酮提取液黄酮含量的最佳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雪菊总黄酮提取液中黄酮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为10.65%。  相似文献   

17.
研究雪松松针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构效关系。通过体外化学分析法,测定雪松松针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福林酚法和三氯化铝法,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与核磁共振(NMR)技术,鉴定其主要成分,并对其抗氧化作用的构效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雪松松针乙醇提取物对实验体系中的ABTS(EC50:0.48±0.01 mg/mL)和DPPH(EC50:32.40±0.76 μg/mL)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能够高效地清除羟自由基(EC50:1.73±0.01 mg/mL)和过氧化氢(EC50:89.48±0.54 μg/mL)中的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EC50:9.85±0.14 mg/mL)并具有较高的还原能力,展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提取物拥有较高的总酚(40.30±2.13 mg没食子酸当量/g提取物)和总黄酮(56.62±1.53 mg芦丁当量/g提取物)含量;甲基松柏苷、阿魏酸-β-D-吡喃葡萄糖苷、荛花酚、断氧化马钱苷、(E)-1-O-对香豆酰-α-D-吡喃葡萄糖苷和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是松针乙醇提取物的主要成分,这些化合物结构中大量存在的具有氢原子转移或单电子转移能力的酚羟基、甲氧基、苄基等基团,是其展现良好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