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药用真菌,属于肉座菌科竹黄属,其主要药用成分为竹红菌素,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光疗药物.概述了竹黄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竹红菌素、多糖、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和蒽醌类色素等)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竹黄菌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竹黄菌液态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离筛选到一株产漆酶的竹黄菌,采用单因子相互比较法,研究了该菌株的最适发酵产酶条件。确定了最适的碳源为2 g/dL可溶性淀粉、最适的氮源为0.8 g/dL的酵母膏,以及最适铜离子浓度为2.4 mmol/L,在自然pH 5.0,装液量为50 mL,30℃、200 r/min摇瓶振荡培养64 h下,产漆酶酶活水平达120 000 U/L,比优化前提高近17倍。该竹黄菌株与已报道的白腐真菌相比,具有发酵周期短且产漆酶酶活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芡实壳中微量元素和脂肪酸的含量.用石油醚作溶剂在索氏提取器中提取芡实壳的脂肪酸,0.5mol/L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做甲酯化处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脂肪酸成分的百分含量.经硝酸-高氯酸体系消解,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芡实壳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从脂肪酸中鉴定出8个化学组分,和占总成分的83.72%,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10.72%、28.35%、12.62%;检测出14种微量元素,其中铜、锰、锌和铁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248 mg/g、0.164 mg/g、0.217 mg/g和0.305 mg/g.  相似文献   

4.
韩燕峰  杜文  梁建东  梁宗琦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4):239-241,249
采用培养特征观察,竹红菌甲素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上竹黄菌的生物量,产竹红菌素甲素和形成子座情况,结果表明,葡萄糖20g,琼脂20g,竹汁1000mL(竹枝200g煮沸取滤液),pH自然的培养基中并插入灭菌的竹枝,接入竹黄菌种,7d后,该培养基上菌丝生物量和其竹红菌素量均为最高,且约6个月室内室温(0~20℃)培养获得了类天然竹黄状的培养物,该培养物经过了竹红菌甲素测定及分子鉴定分析多途径的综合验证。通过本实验,竹黄无性型菌的人工培养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橘核粉的组成成分,测得粗脂肪、粗蛋白、总糖、钙和铁含量分别为41.16%、23.40%、11.55%、641.5mg/100g和11.62mg/100g.测定了橘核油的理化性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橘核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鉴定出了10种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为81.02%,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2.04%和27.05%.  相似文献   

6.
利用竹黄菌株通过液态发酵的方法获得活性成分竹红菌素系列化合物.首先采用单因素的分析方法找到了竹黄菌比较合适的液态发酵培养基:蛋白胨作为培养基氮源,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碳源.然后利用响应面法分析探讨蛋白胨和葡萄糖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蛋白胨最佳浓度为1.82 g/L, 葡萄糖的最佳浓度为2.42 g/L.优化后竹红菌素产量为0.62 g/L.  相似文献   

7.
冉玉琴  陈雨  彭杰  董锋  杨国华  张良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0):203-207,212
本研究以8个不同后发酵时间郫县豆瓣为研究对象,通过石油醚提取、硫酸-甲醇甲酯化,气相色谱内标法定性定量分析了其脂肪及脂肪酸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为3.46%~4.29%,总脂肪酸含量为8.258~18.484 mg/g;不同后发酵期均检测出9种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4.963~11.668 mg/g)、油酸(1.186~2.706 mg/g)、棕榈酸(0.751~1.649 mg/g)、亚麻酸(0.405~0.886 mg/g)、硬脂酸(0.296~0.856 mg/g)、肉豆蔻酸(0.131~0.305 mg/g)、反式油酸(0.126~0.230 mg/g)、棕榈油酸(0.056~0.142 mg/g)、月桂酸(0.030~0.113 mg/g)。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到前两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5.09%、15.21%,累积贡献率达90.30%,可较好反映所有脂肪酸组成的基本信息,同时可将后发酵期脂肪酸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后发酵前期(1~3 M)、发酵中期(6~9 M)和发酵后期(12~36 M),且脂肪酸在后发酵前期的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发酵中后期。该研究结果可为郫县豆瓣工业化生产控制产品品质与建立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竹黄菌丝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水浸提法对竹黄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选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水比、浸提次数、醇沉倍数等5个因素时竹黄菌丝体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竹黄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2 h、料水比1:80、提取3次、3倍乙醇沉淀,此条件下多糖得率可达到15.69%.  相似文献   

9.
竹红菌素是从竹黄菌或竹红菌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天然色素,在民间已有较广泛的使用。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竹黄中纯化一株竹黄菌PHP-89,在自然生境中就可以产生竹红菌素,但产率较低。采用单因子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方法,对竹红菌素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大幅度提高了竹红菌素的产量。结果表明,最佳的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27.3 g/L,玉米浆15.2 g/L,短穗竹竹叶提取物63.3 m L/L。在此条件下,竹红菌素的产量可达1997.2mg/L,是优化前的5.66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竹黄菌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过程中,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对色素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为:玉米10 g/dL(颗粒度为0.78~0.95 mm),麦秸秆10 g/dL(干重),外加碳、氮源及无机盐为葡萄糖5 g/dL,NH4Cl 1 g/dL,CuSO40.05 g/dL,CaCl20.1 g/dL,KH2PO40.05 g/dL,K2HPO40.1 g/dL,MgSO40.2 g/dL;种龄24 h,接种量2 mL/30 g基料(干重),初始含水量50%,最适培养温度30℃,优化后竹红菌素产量达1.66%。  相似文献   

11.
对市售竹黄干品的十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香菇、杏鲍菇、银耳和黑木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水分、灰分、总糖含量比较低,脂肪、甘露醇、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高。蛋白质含量低于香菇和杏鲍菇,高于银耳和黑木耳。总碳水化合物低于银耳和黑木耳、高于香菇和杏鲍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生物素、VB1、VB3、VB5、VB6,肌醇对氨基苯甲酸(PABA)和VC对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生长及其次级代谢产物苝醌类色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VB5和VB1可显著促进竹黄菌的生长和色素的积累,菌体量和色素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7.8%和31%,VB5和VB1的较适质量浓度为0.5 mg/L和1.0 mg/L。添加生物素和对氨基苯甲酸可显著提高菌体生长量,但低质量浓度的添加量对色素的积累起抑制作用。添加VB3、肌醇和VC可略微提高色素的产量,较适质量浓度为0.5、0.05、0.05 mg/L。添加VB6虽然可促进菌体的生长,但却抑制了色素的积累。将对色素积累有促进作用的VB3、VB5、肌醇、VB1、VC这5种维生素最优质量浓度下混合添加到5 L发酵罐培养基中,观察了菌体生长和发酵产色素的过程,最终的菌体量和色素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7%和75%。  相似文献   

13.
竹黄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邓丹  张灏 《食品科技》2001,(5):36-37
竹黄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珍贵真菌.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性质,并对其作为一种新型的食用色素前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利用竹黄无性型菌株ZH-5-1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制备竹红菌素,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并使用萃取及硅胶柱色谱技术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以丙酮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30(m/V)、于30℃温度条件下超声浸提30 min时,菌株ZH-5-1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体中竹红菌素的提取率最高达4.83 mg/g;竹红菌素提取液经萃取分离获得紫红色结晶,该晶体经过薄层层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确定为纯品,质谱分析后发现其分子式为C_(30)H_(26)O_(10),确定为竹红菌甲素,经统计分析发现其纯度达到98.20%。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竹黄无性型菌株ZH-5-1液体发酵菌丝体中竹红菌素的稳定性及抗肿瘤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竹红菌素溶液的吸光度以考察竹红菌素稳定性;以中国仓鼠卵巢肿瘤细胞(CHO细胞)株、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和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为模型,用Resazurin法检测液体发酵竹红菌素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液体发酵竹红菌素在酸性条件下表现稳定;对热、光、H2O2、亚硫酸钠的稳定性良好;低浓度的金属离子不会影响竹红菌素稳定性,在所有供试离子中Mn2+、Cu2+、Fe2+对竹红菌素稳定性的破坏作用较大。液体发酵竹红菌素样品对4种供试肿瘤细胞株均具有生长抑制活性,对CHO、HL-60、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IC50分别为0.47、0.11、0.22mg/mL。总之,液体发酵竹红菌素是一种稳定的且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6.
葛雪筠  周德健  王斌  陈荫 《食品科学》2017,38(14):193-199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中性蛋白酶辅助提取苦竹花多糖的最优条件,并对提取得到的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性测定。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提取时间、酶添加量、提取温度对苦竹花粗多糖得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试验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最佳提取条件。苦竹花粗多糖经分离纯化,获取2个组分,分别命名为SBH-1和SBH-2,其中以SBH-1为主要组分。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和红外光谱对SBH-1组分进行单糖组成、分子质量及初步的结构研究。通过与VC对比,研究苦竹花粗多糖SBH-1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即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在中性蛋白酶添加量0.83%,提取温度46.68℃,提取时间115.95 min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7.63%。经检测苦竹花粗多糖SBH-1组分分子质量为18.3 k D,主要由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3种单糖组成比例为1.3∶2.3∶1.2。SBH-1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EC_(50)分别为2.03 mg/mL和1.038 mg/mL。结论:采用中性蛋白酶辅助提取得到的苦竹花粗多糖简单易行,纯化得到的中性杂多糖SBH-1具有很好的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叶堂标 《纺织器材》2006,33(Z1):32-34
分析了传统的铸铁盖板骨架踵趾面耐磨性差的原因,通过研制加入微量元素的铸铁盖板骨架并进行试验论证,证明其踵趾面的耐磨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