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介绍了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的酶种来源及其在生产麦芽糖浆中的作用机理,并对大豆β-淀粉酶、大麦β-淀粉酶、小麦β-淀粉酶、真菌α-淀粉酶、普鲁兰酶的适用条件、失活条件进行了比较,得出大豆β-淀粉酶在生产麦芽糖浆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淀粉酶在麦芽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制剂是生产淀粉糖品的重要原料,特别是对糖化工艺中麦芽糖浆纯度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当前麦芽糖浆生产中使用的各种酶制剂的性质、作用机理、使用方式;对其作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对酶制剂在淀粉糖中使用的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大麦麦芽替代大麦β-淀粉酶生产高麦芽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大麦麦芽替代大麦β-粉酶生产高麦芽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50~2.60g/kg(以固形物计,下同)的大麦麦芽添加量与0.23 g/kg的大麦β-淀粉酶添加量所生成的麦芽糖含量相当;在大麦麦芽和大麦β-淀粉酶中添加普鲁兰酶后都能够提高麦芽糖含量;随着糖化温度的升高,大麦麦芽的耐高温糖化能力高于大麦β-淀粉酶.  相似文献   

5.
新型耐酸真菌淀粉酶在麦芽糖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芽糖生产中,糖液染菌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采用杰能科(Genencor)公司的一种新型真菌淀粉酶用于麦芽糖生产,与传统的真菌淀粉酶相比,可在pH4.5的条件下工作,这对解决生产中糖液易染菌的问题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酶法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采用固定化α 葡萄糖苷酶生产低聚异麦芽糖 ,研究结果表明 ,最佳工艺条件为 :初始pH值 4 8,反应温度 60℃ ,底物流速 2 4mL/h。在保持产品组成恒定的条件下 ,底物流速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底物流速 ,V =-4 42 15lnt+ 2 6 5 79,R2 =0 984,符合对数规律。与游离酶法低聚异麦芽糖相比 ,固定化酶法低聚异麦芽糖的质量稍有下降 ,但仍符合低聚异麦芽糖的工业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重叠PCR方法在麦芽糖α-淀粉酶编码基因5’端添加地衣芽孢杆菌α-淀粉酶基因信号肽编码区,获得重组基因BlMa。重组基因与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HY-P43连接后直接转化枯草芽孢杆菌,获得重组质粒pHY-P43-BlMa。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基因缺陷株1A717被用作BlMa基因表达宿主菌,重组菌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pHY-P43-BlMa。酶活检测和SDS-PAGE电泳均显示,B.subtilis/pHY-P43-BlMa表达的重组麦芽糖淀粉酶(BlMa)全部分泌到培养液中。HPLC检测表明,BlMa催化可溶性淀粉水解产物主要为麦芽糖。对B.subtilis/pHY-P43-BlMa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10%玉米淀粉,2.5%药媒,0.3%(NH4)2SO4,0.03%CaCl2,0.1%NaH2PO4,在优化条件下重组菌发酵酶活为5.9 U/mL。  相似文献   

8.
9.
周春海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454-1456
本实验参照淀粉糖车间现有糖化工艺条件,对大豆β-淀粉酶和正在使用的大麦β-淀粉酶糖化能力及两种酶的低pH和高温的耐受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大豆β-淀粉酶添加量为大麦淀粉酶的1.2倍时与其有等效的麦芽糖生产能力,且大豆β-淀粉酶比大麦β-淀粉酶对低pH和高温有更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型淀粉酶(小麦β-淀粉酶)替代传统工艺使用的大麦β-淀粉酶糖化淀粉液化液生产啤酒用糖浆,同时,探讨了小麦β-淀粉酶的添加量、糖化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麦芽糖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结合经济效益,得出最适合的工艺条件为:小麦β-淀粉酶添加0.010%(m/m),糖化温度61℃,pH值5.5、糖化24h.  相似文献   

11.
用筛选的优良酵母菌菌株进行固定化细胞发酵法分离纯化低聚异麦芽糖(以下简称IMO)研究,确定了用海藻酸钙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最佳工艺,用这种酵母细胞分离纯化IMO产品,发酵速度快、连续发酵能力强、最终IMO产品纯度达100%。  相似文献   

12.
13.
麦芽糖可以诱导枯草芽孢杆菌产生中温α-淀粉酶,甘薯淀粉的β-淀粉酶酶解产物主要为麦芽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对不同酶解条件下甘薯淀粉β-淀粉酶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化酶加入量为5~10U/g干淀粉时,酶解产物中葡萄糖的含量最高可达0.94%±0.048%,其含量较低,不会对枯草芽孢杆菌产α-淀粉酶具有阻遏作用。酶解最佳条件为液化酶加入量5U/g干淀粉,β-淀粉酶最佳加入量为200U/g干淀粉,酶解最佳温度为60℃,最佳酶解时间为28h时,此条件下甘薯淀粉酶解产物中麦芽糖含量达75.8%±1.7%。甘薯淀粉β-淀粉酶酶解产物可以诱导β-淀粉酶酶解产物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中温α-淀粉酶。研究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中温α-淀粉酶碳源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拟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异源表达大麦来源β-淀粉酶。选择枯草芽孢杆菌WB800作为宿主,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 P4 3NMK-amy B,获得重组枯草芽孢杆菌WB-amy B。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酶活最高可达386 U/m L,纯化后测得其比酶活为613 U/mg。重组酶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 H值为5. 0。重组β-淀粉酶水解产麦芽糖能力与大麦β-淀粉酶相当,与普鲁兰酶联用时麦芽糖最大转化率可达81. 8%。重组枯草芽孢杆菌摇瓶发酵水平产酶量高于类似文献报道,重组β-淀粉酶的酶学性质与大麦β-淀粉酶相比几乎相同,完全可以替代大麦β-淀粉酶在工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工业上将β-淀粉酶与其他淀粉水解酶进行复配可获得高纯度的麦芽糖浆。相对于目前常用的植物来源β-淀粉酶,微生物β-淀粉酶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原料限制、质量稳定、纯度高等优势,但其最适作用pH多为6.0~8.0,难以与其他淀粉水解酶(pH多为4.5~5.5)进行复配。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弯曲芽孢杆菌β-淀粉酶其最适pH值为7.0,本研究在此β-淀粉酶基础上构建T47K,Y164K,L396K三个突变体,其最适pH由突变前的7.0分别下降为6.0,4.5,5.5,其中L396K的最适温度也由突变前的50℃提高为60℃。以马铃薯淀粉(10%w/v)为底物进一步对L396K制备麦芽糖的转化条件进行探索与优化。结果表明,在反应初始pH为5.5,温度60℃,β-淀粉酶加酶量为100 U/g干淀粉时麦芽糖最大转化率达到80.2%,符合高纯度麦芽糖浆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6.
磁性聚乙烯醇微球为载体,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固定化β-淀粉酶,并对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性固定化β-淀粉酶的总活力、蛋白载量、比活、活性回收率分别为7207.62 U/g,157.21 mg/g,45.85 U/mg和52.38%;固定化β-淀粉酶的反应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70℃和5.O;Fe~(2+)和Cu~(2+)对β-淀粉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Zn~(2+)对其有很强的激活作用,Mg~(2+)则不影响β-淀粉酶的活性;β-淀粉酶被固定化后其热稳定性(在水介质中)、操作稳定性、pH稳定性均比自由酶的明显提高。固定化β-淀粉酶在4℃,pH 4.5的缓冲液中保存31 d,其活力仍保持最初活力的98.3%,这比其自由酶的提高26%。  相似文献   

17.
真菌淀粉酶在麦芽糖浆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炳炎 《福建糖业》1997,18(1):31-33
  相似文献   

18.
低聚异麦芽糖性质、功能、生产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聚异麦芽糖是一种集营养、保健、疗效于一体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医药、饲料等行业有着广泛应用;该文对低聚异麦芽糖性质、功能、生产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王学东  杨浩  姚娟  沈炯 《食品科技》2006,(10):48-52
从提高小麦粉质量、延长馒头货架期的角度出发,以国产小麦粉作为试验用粉,通过粉质试验、降落数值测试、蒸馒头试验及质构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真菌α-淀粉酶和麦芽糖α-淀粉酶在国产小麦粉中发挥改良作用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真菌α-淀粉酶对馒头粉综合品质的提高优于麦芽糖α-淀粉酶,而麦芽糖α-淀粉酶在馒头贮存过程中的抗老化效果优于真菌α-淀粉酶。  相似文献   

20.
淀粉酶法制备高麦芽糖浆工艺中,淀粉液化酶、脱支酶以及β-淀粉酶不可或缺,其中脱支酶是决定淀粉转化为麦芽糖的转化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工业上常用的两种脱支酶中,异淀粉酶比普鲁兰酶能更好地协助β-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麦芽糖。首先通过PCR扩增获得异淀粉酶的编码基因iso并克隆入表达载体p HY-WZX,在枯草芽胞杆菌1A717中获得重组质粒p HY-ISO,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电转化入地衣芽孢杆菌D402中,其摇瓶发酵酶活力达330 U/m L,实现了异淀粉酶的异源高效表达。基本酶学特征分析表明:该重组酶适宜反应条件为50~55℃,p H 6.5~9.0;K+、Ca2+、Mg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其他离子或化合物强烈抑制酶活。HPLC分析表明,该重组异淀粉酶与普鲁兰酶相比,更有助于极高麦芽糖浆的制备。最后通过在线软件对该酶进行同源结构模拟和分析,进一步确定其为异淀粉酶,为后续对其进行分子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