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牦牛肉脂肪酸组成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白牦牛肉的脂肪酸组成及功能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甘肃天祝白牦牛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并与当地黄牛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牦牛肉与黄牛肉中的脂肪酸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功能性脂肪酸方面,两者有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牦牛肉脂肪酸种类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马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马肉中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各成分的含量。马肉中的脂肪经正己烷提取、硫酸-甲醇酯化法甲酯化、GC-MS测定、总离子流图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马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4%,不饱和脂肪酸为61.6%,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为44.8%;马肉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其它由高到低依次为棕榈酸、亚麻酸、棕榈油酸、亚油酸、硬脂酸、肉豆蔻酸、花生四烯酸。结果表明,马肉中脂肪酸能较好地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3.
棉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 份棉籽为实验材料,用全自动索氏浸提装置提取棉籽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棉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产地棉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棉籽仁出油率在18.84%~30.28%之间,平均出油率为24.95%。棉籽油中含有13 种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51.99%~60.88%)、棕榈酸(18.30%~25.68%)和油酸(12.28%~18.50%)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3.62%,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占57.44%。除十七烷酸外,不同产地的棉籽油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锦葵酸、亚油酸、苹婆酸、二氢苹婆酸和花生酸是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建立科学的牦牛脂肪中脂肪酸评价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牦牛不同部位脂肪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指导高品质牦牛产品加工和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本试验采集肃南牦牛肋条表面、臀肌、肾周、肠周及皮下5个不同部位的脂肪,测定牦牛不同部位脂肪AV、POV,并采用GC-MS技术对5个不同部位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探究肃南牦牛不同部位脂肪组成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讨论脂肪酸成分含量对不同部位脂肪品质的影响。结果 以脂肪酸种类及含量为评定指标,在5个不同部位中均检出36种脂肪酸,以硬脂酸为主,含量都在70~160 g/100g之间;其次是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对不同部位的SFA、MUFA、PUFA含量分析表明,皮下脂肪UFA/SFA比值较大,风味较佳、适口性更好。PCA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99.41%,很好的实现了牦牛5个不同部位脂肪的区分。结论 牦牛脂肪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部位脂肪酸含量有着显著性差异,PCA分析对牦牛不同部位脂肪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是客观、可行的,为牦牛不同部位脂肪鉴别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GC-MS测定无花果中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无水乙醚为溶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无花果中粗脂肪,进行甲酯化后以正己烷萃取,用GC-MS测定脂肪酸甲酯,分析鉴定出16种脂肪酸.并测定出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约占85.4%.  相似文献   

6.
分析四川九龙、昂科两个牦牛品种和宣汉、平武、川南、峨边4个黄牛品种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特点.肌肉提取脂肪后进行甲酯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之间,除硬脂酸外的十六种脂肪酸在品种间均有差异(p<0.0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差别较大,从40.13%~49.40%不等,牦牛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48.49%)显著高于黄牛(41.87%),其中又以九龙牦牛最高(49.40%);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九龙牦牛和平武黄牛中含量最高,分别为15.41%和15.72%,MUFA/PUFA分别为3.69:1和2.53:1.这表明九龙牦牛肌肉脂肪酸营养价值高,对肉品开发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桔核中的油脂进行提取,然后将油脂进行皂化、甲酯化,以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桔核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11种成分,主要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其含量分别为34.17%,28.25%,19.30%,7.41%和7.15%.  相似文献   

8.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大扁杏杏仁中油脂进行提取,并将油脂用饱和氢氧化钾-甲醇皂化,再用甲醇-硫酸(体积比为4∶1)甲酯化后,将乙醚萃取液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果表明,大扁杏杏仁的出油率为51.2%,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油酸(77.08%),亚油酸(6.12%),棕榈酸(7.12%),亚麻酸(3.44%),硬脂酸(1.36%)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6.64%。   相似文献   

9.
以牛骨髓油为原料,分别用石油醚、正己烷、无水甲醇及无水乙醇制备不同提取物,经甲酯化后,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脂肪酸组成,测定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以确定最佳提取溶剂。结果表明:4种溶剂提取的牛骨髓油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比例分别为1/1.4、1/1.41、1/1.20、1/1.25,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46.22%~50.42%)、棕榈酸(22.20%~24.10%)、硬脂酸(13.41%~16.49%)、亚油酸(1.91%~3.7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正己烷提取效果最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58.42%,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这对牛骨髓油的质量标准建立与相关产品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氯仿一甲醇提取法对塘虱鱼的不同部位进行脂肪油提取,经皂化后用三氟化硼一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并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从塘虱鱼肚子、鱼卵和鱼肉中分别鉴定出13种、11种和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1.23%,63.71%和60.94%。  相似文献   

11.
不同部位牦牛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明确不同部位牦牛肉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采集西藏那曲牦牛的上脑、里脊、外脊、米龙、臀肉、腱子肉、腹肉、肩肉及胸肉9 个部位分割肉,测定其蛋白质、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牦牛肉的蛋白质含量为19.30%~24.20%,其中腹肉中蛋白质含量最低,外脊中最高;脂肪含量为1.03%~22.47%,腹肉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部位,米龙、外脊、臀肉和肩肉中脂肪含量较低,不足1.5%。在测定的18 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赖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腹肉中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9 个不同部位牦牛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39.03%~40.00%,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接近;里脊和外脊能够满足所有膳食氨基酸需要,上脑、米龙、臀肉、腱子肉、腹肉、肩肉及胸肉中,缬氨酸是限制性氨基酸。脂肪酸总量由大到小为腹肉>上脑>里脊>臀肉>外脊>胸肉>肩肉>腱子肉>米龙,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牦牛肉中主要的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等n-3脂肪酸含量较少,n-6/n-3比值高于膳食推荐值。以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总体可分为腹肉、上脑与其他部位肉三大类。综上所述,不同部位牦牛肉中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白牦牛肉脂肪酸分析及功能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白牦牛肉的脂肪酸组成及功能特性,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GC-MS)对甘肃天祝白牦牛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并与当地黄牛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牦牛肉与黄牛肉中的脂肪酸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功能性脂肪酸方面,两者有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牦牛肉脂肪酸种类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家庭自制的九龙牦牛奶渣中氨基酸含量和蛋白组成特点。结果显示,九龙牦牛奶渣中总氨基酸含量约为36.5%,含量高的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约为36%。电泳分析显示,牦牛奶渣蛋白质组分以酪蛋白为主,其比例约为82%。实验观察到牦牛酪蛋白的初步降解。研究结果表明,九龙牦牛奶渣的生化组成与普通牦牛奶渣接近。  相似文献   

14.
15.
孙烨琨  王淼  杨虎  张弛  温文婷  孙群 《食品科学》2010,31(21):62-64
对麦洼牦牛肉和普通黄牛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与肌红蛋白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普通黄牛肌红蛋白氧化速率分别为每日1.54%、5.03%,骨骼肌中脂类氧化速率分别为TBARS 值0.088/ 天、0.049/ 天,黄牛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和脂类的氧化速率显著快于牦牛(P < 0.5)。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牦牛骨骼肌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45.94%,显著高于普通黄牛骨骼肌中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38.01%(P < 0.5);普通黄牛骨骼肌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高于牦牛骨骼肌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 < 0.5)。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者肌红蛋白氧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不同养殖模式对青海牦牛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传统放牧和育肥6个月2种养殖模式下的12头2~3岁龄成年公牦牛背最长肌作为实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肌肉中风味物质组成,同时测定2种养殖模式下牦牛背最长肌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2组样品均检出13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PUFA),放牧组牦牛背最长肌脂肪酸相对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SFA(40.77%)>PUFA(35.15%)>MUFA(24.07%),育肥组为SFA(44.72%)>MUFA(40.10%)>PUFA(15.18%);2组样品共检出3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酮类4种、醛类10种、酸类2种、酯类1种、醇类5种、烯类2种及芳香类8种,放牧组牦牛背最长肌中检出26种,育肥组检出30种。综上,育肥模式对牦牛肉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青海牦牛肉与秦川牛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青海牦牛肉与秦川牛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比较研究,分析青海牦牛肉品质的特性及其潜在优势.选取秦川牛肉,青南、大通和环青海湖地区的成年牦牛肉以及大通犊牦牛肉进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肉各组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秦川牛肉,但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含量都低于秦川牛肉,差异极显著(P<0.01).青南地区成年牦牛肉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AA)值、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值、18∶2cis-12,15、α-亚麻酸、20∶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总量(P∶S)值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16∶0、二十碳五烯酸(EPA)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大通成年牦牛肉的赖氨酸、组氨酸和15∶0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月桂酸、亚油酸、PUFA、E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环湖地区成年牦牛肉的脯氨酸、15∶0、16∶1cis-9、17∶0和18∶2cis-12,15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月桂酸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大通犊牦牛肉的色氨酸、肉豆蔻酸、17∶1cis-9、18∶1cis-11、亚油酸、α-亚麻酸、20∶3cis-5,8,11、20∶3cis-7,10,13、花生四烯酸(AA)、EPA、PUFA、EFA、P∶S值、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脯氨酸、14∶1cis-9、棕榈酸、17∶0、油酸、SFA、MUFA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结论:青海成年牦牛肉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稍高于秦川牛肉,组成与秦川牛相近,但犊牦牛肉的氨基酸含量稍差一些.牦牛肉的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秦川牛肉合理,都在4.0左右,其中犊牦牛肉的P∶S值为1.15,说明牦牛肉的脂肪酸品质优,尤其是犊牦牛肉.  相似文献   

19.
建立有效的红花籽品质评价方法,筛选发掘红花籽优异资源,为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82份不同产地的红花籽为实验材料,测定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综合评价红花籽油的主要营养品质特征.82份红花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