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酪朊酸钠、麦芽糊精、大豆膳食纤维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复配组合,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同时以乳化稳定性、微胶囊化效率和产率、微胶囊形态的微观表征颗粒完整率和微胶囊感官品质评价为评定指标,比较不同壁材组合得到的微胶囊产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大豆分离蛋白、酪朊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复配壁材的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为乳白色粉末,具有良好冲调性和流动性,微胶囊化效率83.62%和产率63.87%,微胶囊形态的颗粒完整率接近70%,是较好的喷雾干燥制备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复配壁材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所制得的乳化相为芯材,分别以明胶-阿拉伯胶、明胶-海藻酸钠、乳清蛋白-阿拉伯胶、乳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4种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并分析4种微胶囊的性质。结果表明:在4种微胶囊中,以明胶-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达93.96%;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具有最小的平均粒径,更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可以制备出具有更好性能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产品。  相似文献   

3.
测定麦芽糊精(DE=7)与大豆蛋白、麦芽糊精(DE=14)与大豆蛋白、麦芽糊精与明胶、麦芽糊精与酪蛋白等不同壁材组合的黏度及壁材不同配比时包埋率和溶解性,研究不同壁材对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壁材组合中,在大豆蛋白与麦芽糊精比例一定的情况下,高DE值的麦芽糊精与大豆蛋白混合壁材的水溶液黏度值较小,且当麦芽糊精:大豆蛋白为2∶1时,得到的微胶囊产品具有较高的包埋率和溶解性。  相似文献   

4.
选用β-环糊精、变性淀粉HI-CAP100两种碳水化合物和大豆分离蛋白、明胶两种蛋白质类壁材进行组合初步筛选薏苡仁油微胶囊的壁材,再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壁材的配比、芯壁比、乳化液壁材含量、乳化剂添加量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最后通过L_9(3~4)正交试验确定了壁材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淀粉HI-CAP100壁材组合在选用的6组壁材组合中综合表现出了良好的潜质,通过工艺优化得到了微胶囊的最佳配方:大豆分离蛋白占壁材质量分数为5%,芯壁比为60%,壁材含量为30%,乳化剂添加量为1.0%,由此得到的薏苡仁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78.52%。  相似文献   

5.
四种复合壁材对微胶囊大豆油的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复合壁材对喷雾干燥微胶囊大豆油的性能影响。4种复合壁材由阿拉伯胶(AG)、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卡拉胶(CAR)、麦芽糊精(MD)、大豆分离蛋白(SPI)复配形成。以微胶囊效率、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表面形态表征微胶囊性能。结果表明:四种微胶囊均在250℃发生降解,CAR-SPI-MD复合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微胶囊效率最高,为95.10%,Tg为48.9℃;CMC-SPI-MD制备的微胶囊,微胶囊效率和Tg最低;而由AG-MD及OSA-MD制备的微胶囊,其微胶囊效率和Tg居两者之间。扫描电镜图(SEM)显示微胶囊呈球形,大部分颗粒表面无显著缝隙和孔洞,但CAR-SPI-MD制备的微胶囊部分颗粒表面存在缝隙和孔洞,需要进一步实验。   相似文献   

6.
7.
以明胶、阿拉伯胶、阿拉伯胶与明胶复合、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复合四种生物大分子物质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时硫酸亚铁微胶囊化.分别考察四种壁材的壁材浓度、复合壁材比例及壁材与芯材比例对硫酸亚铁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四种喷雾壁材中以明胶为壁材,壁材/芯材=10:1,壁材浓度为4%时,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89%.另外三种壁材包埋率相对较低,为53%~71%不等.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0℃.进料流量4m/min.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阿拉伯胶(AG)、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HI-CAP100)、麦芽糊精(MD)为壁材,茶籽油为芯材,通过简单复配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微胶囊产品,以乳液稳定性、乳液流变特性、包埋率、含水量、冲调性、粒径等感官特征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麦芽糊精添加量为总壁材质量的25%时,SP...  相似文献   

9.
以明胶、阿拉伯胶、阿拉伯胶与明胶复合、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复合四种生物大分子物质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硫酸亚铁微胶囊化。分别考察四种壁材的壁材浓度、复合壁材比例及壁材与芯材比例对硫酸亚铁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四种喷雾壁材中以明胶为壁材,壁材/芯材=10∶1,壁材浓度为4%时,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89%。另外三种壁材包埋率相对较低,为53%~71%不等。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0℃,进料流量4mL/m in。   相似文献   

10.
香精微胶囊能有效提高香精芯材的稳定性并延缓释放,而香精微胶囊壁材对其性能及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综述用于制备香精微胶囊的不同壁材,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重点分析不同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对香精微胶囊制备及应用的影响,并对香精微胶囊壁材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应根据实际要求选取合适壁材并将多种材料结合开发高性能壁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乳化剂对微胶囊化粉末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壁材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质量比1∶3),以大豆卵磷脂和吐温-80(6∶4)的复配乳化剂乳化油茶籽油形成的乳液具有较好的乳液稳定性,且喷雾干燥制备的微胶囊粉末油茶籽油颗粒均匀、细腻、干燥。经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粉末油茶籽油颗粒外形较圆整,大小分布较均匀,表面光滑,其载油量及包埋率分别为35. 6%和82. 02%。  相似文献   

12.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茶籽油在低温下会产生大量絮状结晶,影响使用性能,研究通过分提提高油茶籽油抗冻性,解决低温结晶问题.以分提固脂得率和分提液油抗冻时间为指标,考察晶种加入量、结晶温度和养晶时间对分提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油茶籽油分提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晶种加入量0.28%(以油质量计),结晶温度-0.33℃,养晶时间19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分提后油茶籽油抗冻时间可达到407 h.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山茶籽油压榨法和浸出法的生产工艺过程,并对其脱蜡(脂)生产工艺及设备要求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山茶籽油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1 mg/m L的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多酚和角鲨烯对抗炎活性有显著影响,多酚的影响尤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独特,为促进海南岛油茶资源开发利用并为油茶籽油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海南岛不同油茶主产区的油茶籽,对油茶种仁含油率及油茶籽油理化指标、无机元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考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油茶籽种仁平均含油率为49.13%;油茶籽油无机元素含量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左右,角鲨烯含量为78.33~96.23 mg/kg,茶多酚含量为64.78~77.36 mg/kg,维生素E含量为430.7~484.4 mg/kg;某些考察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定安和海口产油茶籽油综合得分较高,琼海油茶籽油综合得分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海南岛油茶籽油主产区可分为3类,其中定安为一类,屯昌、琼海、澄迈、临高为一类,海南中部山区、海口为一类。综上,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较高,各油茶主产区油茶籽油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7.
曾晶  王卫飞  陈莹  刘萱  戚穗坚  杨博  王永华 《中国油脂》2023,48(11):8-13+24
旨在为山茶油的加工和储藏提供参考,采用Schaal烘箱法对4种工艺山茶油加速氧化,测定山茶油在储藏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脂质伴随物的变化情况,并对山茶油质量指标与脂质伴随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工艺山茶油在储藏过程中的酸值略微升高,上升为初始值的1.09~2.60倍;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迅速上升,分别上升为初始值的10.31~16.49倍和3.06~4.43倍;α-生育酚含量大幅度下降,损失率为96.19%~100.00%,而角鲨烯、植物甾醇含量下降幅度不大,损失率分别为14.71%~51.79%和4.96%~19.49%,其中浸出-精炼山茶油的脂质伴随物含量最低,损失较多;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山茶油的质量指标(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与其α-生育酚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工艺山茶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在储藏过程中均明显下降,浸出-精炼山茶油的储藏稳定性不如压榨山茶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化脱胶、化学碱炼、吸附脱色及汽提脱臭等步骤制备无色油茶籽油.重点研究油茶籽油脱色过程,并探讨溶剂及吸附剂种类、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油与石油醚的体积比为1:2.0,活性炭用量为油质量的30%,脱色时间为2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脱色率为92.7%.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与油脂》2015,(9):24-26
采用微波和电磁炉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处理茶油,测定加热过程中不同加热功率和时间下,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碘价、酸值、皂化值以及色值的变化规律,探讨微波与电磁炉加热对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就不同加热方式和不同加热功率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给出综合评价,得出较好的烹饪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