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茶叶作为添加物,以涂布的方式,按不同比例制作成再造烟叶,并将其加入叶组中制成卷烟样品.用吸烟机捕集卷烟的烟气,收集主流烟气的总粒相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对收集的烟气粒相物的剑桥滤片进行萃取,然后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烟气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添加茶叶后烟气中主要酚类有害成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含10%,12%茶叶的卷烟样品中主要酚类有害成分含量分别降低了37.4%和36.8%,且对吸食品质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造纸法再造烟叶对卷烟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分别添加0%、3.94%、7.87%、11.81%、39.37%、78.7%(占总组分)的造纸法再造烟叶,测定卷烟烟气中苯并[a]芘(B[a]P)、NNK、CO、氢氰酸(HCN)、氨(NH3)、苯酚、巴豆醛等7种有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能有效降低卷烟烟气中苯酚等6种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对CO释放量的影响不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苯酚B[a]PHCN巴豆醛NNKNH3CO;增加造纸法再造烟叶的使用比例能有效降低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两者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舒心  高彦祥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5):469-480
茶叶香气是决定其品质好坏与嗜好程度的重要因素。对茶叶香气特征进行充分解析将有助于指导茶叶加工,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析鉴定则是解析其香气特征的关键步骤。为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茶叶中挥发性成分常用的提取手段,总结归纳了茶叶关键呈香物质的分析方法,并对六大茶类的香气特征进行概述,旨在为茶叶香气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烟叶中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指纹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烟叶风格特征的差异,应用热脱附(ATD)-GC/MS法对我国西南、黄淮、东南、长江中上游和北方五大烟叶产区139个C3F等级烤烟烟叶样品进行了半挥发性香气成分指纹图谱研究;结合香气物质含量、特征及重复性结果选取17种半挥发性香气成分作为检测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产区香气成分含量普遍低于其他产区;2东南、黄淮产区香气成分如巨豆三烯酮、3-羟基-β-大马酮、茄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紫罗兰酮含量普遍较高;3西南产区、长江中上游产区部分香气成分含量居中或无显著差异;4香型风格相同但产区不同的烟叶中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稠浆法再造烟叶原料类型对加热卷烟气溶胶释放特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代表性类型烟叶为原料, 制成稠浆法再造烟叶并卷制成加热卷烟, 比较加热条件下释放的气溶胶粒数浓度、粒数中值直径(CMD)、烟雾量和香气成分。  结果  (1) 不同类型的上部烟叶, 粒数浓度为烤烟和晒黄烟高, CMD为晒黄烟、烤烟和香料烟大, 烟雾量为晒黄烟和烤烟大。(2)不同类型烟叶原料再造烟叶热解释放的香气成分差异明显, 白肋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茄尼酮、6-甲基-5-庚烯-2-酮、生物碱代谢物麦斯明和可替宁、吡嗪和吡啶类氮杂环物质多; 晒黄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等醛类、4-羟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等酮类、糠醇、愈创木酚、麦斯明、可替宁多; 晒红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吡嗪类、生物碱代谢物多; 香料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苯乙醛多; 烤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香气成分大多处于居中水平, 且受烤烟香型和烟叶部位的影响。  结论  通过稠浆法再造烟叶原料的选用, 可改变产生的气溶胶粒径、浓度及香气成分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含中草药成分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造纸法含中草药成分再造烟叶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应用了类似造纸的原理,将中草药与烟草混合萃取后,取其纤维制成高填充值的纸叶,萃取液经低温真空浓缩处理后浸涂到该纸叶上。该工艺扩大了中草药的用药范围,有效成分可较灵活控制,提高了中草药原料的利用率。制成的含中草药成分再造烟叶充分保留了不溶性有效药用成分,与烟香谐调,安全性好,同时具有较高的填充值,可以明显降低卷烟的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7.
基于烟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卷烟叶组配方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卷烟内在品质,采用GC/MS法分析了红河卷烟厂不同年份、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烟叶原料及"红河"卷烟A的3个模块烟丝中的挥发性成分,依据主要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结合产品风格定位及品质设计目标,对卷烟A的3个模块烟丝分别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叶组配方比例进行重新设计和感官评吸.结果表明:①"红河"卷烟A的原叶组与模块烟丝、原料烟叶挥发性成分组成分布趋势较一致,酮、酸、醇、酯以及烯烃类成分为其主要挥发性成分;②不同年份、品种、部位、等级红河烟叶原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别较为明显;③配方调整后的叶组,其主要致香成分较原配方叶组均有一定提高,特别是酮类、醇类物质增幅达10%以上,而醛类含量有明显降低,降幅9.21%;其内在品质较原叶组有一定提升,风格特征与设计要求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食用香料香兰素对卷烟主流烟气的香味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香兰素在卷烟中的致香作用及加香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吸烟机抽吸,剑桥滤片和吸收瓶捕集主流烟气,用GC/MS分析了添加有香兰素的卷烟和空白对比卷烟的所捕集烟气挥发性化学成分,并研究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差异,评价香兰素对卷烟烟气香味成分及有害成分的影响。结果香兰素能很好地迁移到卷烟烟气中。结论在本实验中,香兰素能有效地提高卷烟烟气中的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9.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形成红糖感官品质的重要元素,其中部分香气物质构成了红糖的特征风味.研究表明,红糖中香气由醛类、醇类、酮类、酯类、酸类、呋喃类、吡嗪类以及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化合物组成,这些成分的含量及性质显著影响红糖的风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红糖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香气成分组成以及影响香...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14种不同产地烟叶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烟叶浸膏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组成均不相同,其中烟碱、植醇是各种烟叶浸膏中共有且含量较高的成分,其他挥发性成分的含量虽低,但其组成与烟叶质量间的关系却更密切.  相似文献   

11.
张凤梅  普阮  吴丽君  蒋薇  唐石云 《食品与机械》2023,39(4):151-155,231
目的:开发利用菊苣提取物。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菊苣提取物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挥发性成分含量/感官阈值即香气活力值分析其中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样品中共检测到78个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顺序为丙二醇>5-羟甲基糠醛>乙酸>1,2-丙二醇-二甲酸酯>甲酸>1,2-丙烷二醇-2-乙酸酯;分析了24种香气成分的香气活力值,香气活力值>1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顺序为乙酸>异丁酸甲酯>肉桂酸乙酯>甲酸>甲基环戊烯醇酮>2,4-二叔丁基苯酚>5-甲基糠醛>丙二醇。结论:菊苣提取物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丙二醇、5-羟甲基糠醛、乙酸、1,2-丙二醇-二甲酸酯、甲酸、1,2-丙烷二醇-2-乙酸酯,主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乙酸、异丁酸甲酯、肉桂酸乙酯、甲酸、甲基环戊烯醇酮、2,4-二叔丁基苯酚、5-甲基糠醛、丙二醇。  相似文献   

12.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耦联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不同酿造工艺4个原油及2个市售产品的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检出的56种组分中,低盐固态及高盐稀醪酿造样品的主要区别在检出醇类、酸类和酯类组分.稀醪发酵样品的乙醇、异戊醇等较低盐固态高,且酸类组分的数量较高,乙酸乙酯和长链脂肪乙酯是优势组分,4-乙基愈创木酚等是高盐稀态酱油的主要香气成分,苯乙醇、5-甲基-2-苯基-2-己醛等是低盐固态酱油的特征香气成分.对检出的56种挥发性组分的PCA分析结果表明:基于HS-SPMS/GC-MS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的检测方法可用于不同类型酱油香气特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产区雪茄茄芯烟叶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HS-SPME Arrow-GC-MS法测定了印尼、巴西、多米尼加、墨西哥、海南和四川等产区雪茄茄芯烟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OPLS-DA方法筛选出不同产区间主要差异成分,并分析了它们与感官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共124种,除新植二烯外,杂环类、酸类、酮类和酯类占总量的84%以上;含量较高的是新植二烯、2,3’-联吡啶、3-甲基戊酸、乙酸、3-乙酰基吡啶、二烯烟碱、二氢猕猴桃内酯等。不同产区中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印尼、海南、墨西哥、巴西、多米尼加和四川,印尼的芳香族、酮类和酯类含量最高,墨西哥的醛类和酸类含量最高,海南的醛类、醇类和杂环类含量最高。共筛选出不同产区差异性物质52种,主要为醇类和杂环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与香味指标显著正相关,其中7种与果香、花香和坚果香风味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雪茄茄芯烟叶风格特色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造纸法再造烟叶对卷烟CO释放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和分析了造纸法再造烟叶对卷烟CO释放量影响的研究现状及机理,概述了降低卷烟CO释放量的一般方法,认为重点是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自身的CO释放量;研究了影响造纸法再造烟叶CO释放量的关键因素并描述了卷烟的燃烧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香蕉皮对香蕉果酒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该研究对带皮香蕉果酒和去皮香蕉果酒发酵过程中糖度、酒精度、总酸和多酚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两种果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结果显示带皮香蕉果酒的酒精度为10.5% vol,低于去皮香蕉果酒的12.3% vol,但是发酵结束后带皮香蕉果酒中总酸(4.03 g/L)和感官评分(87.62),要显著优于去皮香蕉果酒。此外,带皮香蕉果酒及其蒸馏酒中甲醇含量分别为120.20 mg/L和372.30 mg/L,远低于对应国家限量标准。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显示香蕉酒中主要的风味物质为酯类和醇类,带皮香蕉果酒风味物质种类比去皮香蕉果酒更为丰富,其中乙酸乙酯(>8.10 mg/L)和3-甲基-1-丁醇(>15.78 mg/L)是香蕉果酒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因此香蕉皮的添加可以改善果酒品质和风味且不会显著提高果酒中甲醇的含量,但是对出酒率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为实现食品原料的整体化综合利用、减少食品加工废弃物的生成拓宽了思路,同时也为开发高品质香蕉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板栗加工工艺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熟化后会产生不同的风味。文中分别对生板栗,以及煮制、炒制和烤制加工后的板栗进行ATD热脱附以及GC-MS分析,得出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的板栗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生板栗主要有板栗本身的草本清香香气成分,如乙酸乙酯、己醛、乙酸丁酯、3-甲基-1-丁醇乙酸酯、α-蒎烯和苯甲醛等;炒板栗和烤板栗的特征性挥发物有2-戊基呋喃、3-蒈烯、4-羟基-2-丁酮和2-甲基-四氢呋喃-3-酮;煮板栗中发现了之前未在板栗香气研究中报道过的香气成分螺[2,4]庚-4.6-二烯。  相似文献   

17.
李张伟 《食品与机械》2024,41(2):152-160,167
目的:优化凤凰单丛茶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分光光度计法等对凤凰单丛茶加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茶叶挥发性香气和非挥发性生化成分进行提取、测定及分析。结果:加工过程中,凤凰单丛茶的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烷烃类和芳香环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非挥发性生化成分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则逐渐增加。茶叶香气中,吲哚、α-法尼烯、橙花叔醇等含量大幅增加,是凤凰单丛茶茶叶重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论:加工过程中,凤凰单丛茶的苦涩味和青草气逐渐减少,花果香味气体逐渐增加,形成了凤凰单丛茶特有的花果香味和香醇口感。  相似文献   

18.
秦丹  何菲  冯声宝  李贺贺  张宁 《食品科学》2021,42(16):99-107
采用直接进样法、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11?种不同贮存时间的青稞酒原酒中主要风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实验验证,酒样添加无水硫酸钠除水后再直接进样不会损失酒样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随着原酒贮存时间的延长,总酯和总醇含量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乙酸在贮存1?个月后下降最显著,之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不断呈上升趋势,贮存11?个月,乙酸含量达到贮存过程中的最大值。贮存2?个月,戊酸乙酯、4-乙基苯酚含量达到贮存过程中的最大值。贮存9?个月,苯甲醛、乙偶姻、糠醛含量达到贮存过程中的最大值。通过对不同贮存时间青稞酒中主要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青稞酒的老熟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选取生产造纸法再造烟叶所用的24种再造烟叶原料,同时进行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分析结果采用DPS软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种原料能明显的分为两类,烟梗和烟碎片能明显的分开,各自聚为一类,并且同一地区的原料,其相似程度越接近。选取上述原料做对比,评吸结果与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不同发酵度茶叶的主要理化及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不同发酵度茶叶的理化及香气成分。测定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藏茶的常规成分、活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香气成分。4种茶样水分、灰分质量分数差异较小,绿茶水浸出物和蛋白质质量分数高于乌龙茶、红茶和藏茶,而粗纤维质量分数最低;红茶和藏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明显低于绿茶和乌龙茶,咖啡碱的质量分数稍高于绿茶和乌龙茶;绿茶中主要香气是醇类和烯烃类,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是酮类、醇类、酯类、醛类,藏茶中主要香气成分是酮类和酯类,乌龙茶中各香气成分检出量不多,分布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