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浸渍冷冻(-35℃)与风冷冷冻(-35℃)两种方法,将猪背长肌中心温度从10℃分别降到-5℃与-18℃,再置于相应温度的冰箱里保藏.在1个月贮藏期间,测定解冻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与加压失水率,同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测定弛豫性质变化(T2),来反映贮藏期间猪肉持水力的变化,并探讨T2值与解冻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与加压失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浸渍式冷冻肉块的各项指标均优于风冷式冷冻,在贮藏14 d之前,浸渍-5℃肉块的T21值(30~60 ms)、T22值(100~400 ms或200~500 ms)、解冻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与加压失水率都显著低于浸渍-18℃组,但贮藏14 d后反之.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出的T21值、T22值与蒸煮损失率、解冻汁液流失、加压失水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将藜麦和小麦粉按一定比例混合,用快速粘度分析法测定混合粉糊化特性,流变仪测定了冻藏过程中小麦-藜麦冷冻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核磁共振法测定面团中水分迁移,并测定其发酵体积变化,最后分析了冷冻面团组织状态与产品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藜麦粉对冷冻面团及面包的品质均有改善。藜麦粉降低了混合粉体系的糊化粘度和崩解值。冻藏后,冷冻面团的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增加,小麦粉冷冻面团损耗角正切值增加了4.73%,添加量为5%时冷冻面团损耗角正切值仅增加0.41%;小麦冷冻面团自由水上升了3.90%,藜麦添加后仅上升2.40%,可见藜麦粉能冷冻面团降低水分迁移程度;同时,添加藜麦粉能维持面团面筋网络结构的完整性,发酵体积由26.42 mL/h增大到29.17 mL/h。不同添加量的藜麦粉对面团及面包的品质改善程度不同,最适添加量为10%,烘烤后面包比容为3.08 mL/g,硬度为2803.48 g。本研究可为开发藜麦冷冻面团提供理论基础,在藜麦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浸渍冷冻对水果质地的影响,以皇冠梨为试材,采用不同浸渍冻结温度(−20、−40 ℃)及浸渍液(单一30%氯化钙浸渍液、30%氯化钙+4%海藻糖+0.05%聚赖氨酸复合浸渍液)进行冷冻处理,通过硬度、果胶含量和组织细胞微观结构等,分析浸渍冷冻对梨质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糖和聚赖氨酸复合浸渍液在−40 ℃冻结组,能够更好地控制果胶损失及原果胶分解(P<0.05),−40 ℃复合浸渍液处理组比−20 ℃单一浸渍液组水溶性果胶含量降低了31.85%,保持梨的硬度,并减少浸渍液中溶质的渗透量。傅里叶红外光谱及原子力显微结果表明,浸渍冻结处理对梨果实水溶性果胶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经过复合浸渍液在−40 ℃冻结后,梨细胞纹理清晰,排列较为规律,更接近鲜果细胞结构。可见,降低冻结温度并使用冷冻保护液可以更好地保持冷冻食品质地,降低冷冻对食品组织细胞的损伤,并抑制浸渍液溶质的大量迁移,从而提高了冷冻水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猪肉为研究对象,将猪肉以不同冷冻方式(-35℃、-25℃空气式,-35℃、-25℃浸渍式)冻结,并记录冻结速率。猪肉冻结后使用真空解冻(压力100 Pa,温度15℃),以解冻猪肉的保水性(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pH值、电导率)、质构性(硬度、弹性、咀嚼度、黏聚性、胶着度、回复性)等为检测指标,探究不同冻结方式对真空解冻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式冷冻速率高于空气式冷冻速率,且微冻液的温度越低,冻结速率越快;不同冷冻方式处理的猪肉,用真空解冻后,均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质构性,其中浸渍冷冻优于空气式冷冻,并且浸渍温度越低,猪肉品质越好。因此,-35℃的浸渍式冷冻猪肉更适合用真空解冻法进行解冻,解冻后猪肉有更好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浸烫温度和时间下黄羽肉鸡宰后僵直进程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实验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54℃-270 s、58℃-150 s、62℃-120 s、66℃-90 s 4个浸烫处理组中水分的分布、保水性的变化和对食用品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短时浸烫(66℃-90 s)会引起肉鸡pH值下降速率加快、持水力下降,同时肉鸡的肌肉收缩长度、剪切力和硬度值都在105 min时达到了僵直最大点,比其他3个处理组延缓了30 min,表明不同的浸烫条件会影响肉鸡的僵直进程和肉品质。低场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过高的浸烫温度会导致肉鸡表面自由水渗出(比其他3个处理组升高了2.0%~2.8%),肌纤维内不易流动水含量较低(比其他浸烫处理组降低约2%),保水性较差;同时组织学微观结构也揭示了高温浸烫处理组肌细胞较松散、胞外间隙较大,并随着宰后时间的延长出现肌纤维肿胀、细胞膜破裂现象。因此,在肉鸡屠宰过程中,应在温度为58~62℃、时间为120~150 s范围内浸烫,利于提高宰后鸡肉品质。  相似文献   

6.
将新鲜马铃薯在-20度冷冻24h,然后在20度解冻1小时,接着对其组织状态,VC流失,酶促变色和矿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并与未经冷冻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了冷冻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冷冻面制品饺子为研究对象,将饺子皮在-6、-12、-18、-24、-30℃的不同冷冻环境温度下进行保藏,通过测定饺子皮的吸水率、膨胀度、色泽、冻裂率、质构特性等指标,探究饺子皮在不同冷冻环境下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饺子皮冻藏温度的降低,饺子皮吸水率越高,冻藏温度为-24℃时,吸水率为61.33%;饺子皮的膨胀度并没有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冻藏温度为-18℃时呈现出较高的膨胀度,为31.43%;-6℃下冻藏的饺子皮在色泽上最佳,白度值最高,为28.57;在5个冻藏温度中,-12℃为冻裂率最低的冻藏温度;-12℃下冻藏的饺子皮的胶黏性和咀嚼性与新鲜未经冻藏的饺子皮的胶黏性和咀嚼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较高的冻藏温度会导致较高的冻裂率,而在-12~-18℃条件下冻藏的饺子皮的质构特性和新鲜饺子皮最接近。  相似文献   

8.
不同冷冻方式对调味鱼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斑点叉尾鮰调理食品并考察不同冷冻方式对其冻藏品质的影响,将加工好的调味鱼进行缓慢冷冻(-18 ℃)、中速冷冻(-30 ℃)和快速冷冻(-80 ℃)处理后,转入-18 ℃贮藏。在贮藏期间,测定调味鱼的pH、挥发性盐基氮(TVB-N)、2-硫代巴比妥酸(TBA)、K值、生物胺,再结合感官评价,分析不同冷冻方式对调味鱼冻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3种处理的调味鱼pH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TVB-N值、TBA值、K值、腐胺、尸胺等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缓慢冷冻的调味鱼在贮藏期间综合品质低于其他2组处理,贮藏末期感官评分已略低于可接受分值,且检出尸胺56.9 mg/kg;中速和快速冷冻的调味鱼直至贮藏末期感官评分均未低于可接受分值,但中速冷冻处理的调味鱼在贮藏末期检出尸胺33.4 mg/kg;快速冷冻的鱼肉在整个贮藏期间未检出尸胺,综合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冷冻面团品质,该文研究不同解冻方式对冷冻馒头面团和冷冻面包面团品质的影响。在对馒头粉与面包粉进行粉质特性评价的基础上,设置4组不同的解冻条件,对解冻引起的面团质量损失,解冻后面团的水分流动性以及酵母产气速率、面团膨胀体积进行测定;并进行馒头蒸制和面包焙烤,测定冷冻面团产品(馒头、面包)比容和质构、表皮和切片的色泽、切片内部纹理结构。结果表明:4℃缓慢解冻后制得的馒头或面包的比容最大,硬度最小,在微波解冻条件下的比容最小,硬度最大。解冻条件剧烈程度的增加不利于冷冻面团终产品的色泽保护,并且对面包的影响更大。缓慢解冻条件下得到的面团有较好的膨胀体积并且缓慢解冻更有利于减少面团中水分的流失。因此,通过缓慢解冻(4℃)可获得品质更优的冷冻面团及其产品。  相似文献   

10.
冷冻技术在水产品保鲜方面应用广泛,但水产品在冻结过程中受冰晶形成、晶体生长与冰晶重结晶的影响,易造成细胞结构的破损,导致水产品品质下降。为深入分析冰晶生长与水产品品质变化间的关系,该文总结了冰晶生长对水产品的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持水力、质构及感官特性影响,综述了物理场辅助冻结及添加抗冻剂、重结晶抑制剂等减小冰晶尺寸的新方法,为控制冰晶生长及提高冷冻水产品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慢速冻结(SF)、酒精浸渍速冻(QF-UTE)、液氮浸渍速冻(QF-LN)三种冻结方式对大黄鱼保水性、质构特性、水分流动性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超低温速冻(QF-LN、QF-UTE)样品比SF冻结样品具有较小的冻结损失和解冻损失,但汁液损失和蒸煮损失较高;超低温速冻样品的硬度、胶粘性、咀嚼性、恢复性优于SF,而SF样品的黏附性、弹性和凝聚性更接近对照组;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数据表明冻结后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流动性增加,且对照、SF、QF-UTE、QF-LN处理样品的三种水分组分的流动性依次增大;pT2i数据表明,QF-UTE和QF-LN处理样品的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的含量均高于SF,而自由水含量则比SF组低;核磁共振分析结果和保水性指标有良好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可能因为速冻造成鱼肉的低温断裂,导致鱼肉质构和持水力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汁液流失和蒸煮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冻结曲线、冻结速率、持水性、蛋白质变性程度、色差和质构为指标,研究不同冻结方式(浸渍冻结、鼓风冻结和静置冻结)对牡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冻结组冻结速率为6.67 cm/h,分别是鼓风冻结组的5倍,静置冻结组的23倍,且其样品解冻汁液流失率和蒸煮损失最低,分别为6.75%±1.12%、42.08%±3.72%,蛋白变性程度最小,其中盐溶性蛋白含量为(48.15±5.53) mg/g,Ca2+-ATPase酶活为(0.202±0.020) μmol Pi/(mg·h)。浸渍冻结处理的牡蛎的弹性为(3.96±0.25) mm,与鼓风冻结组和静置冻结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冻结方式下的色差值(L*a*b*)、总色差(ΔE)、硬度和咀嚼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浸渍冻结处理牡蛎的所有品质指标都与鲜样差异不显著(p>0.05),但鼓风冻结和静置冻结在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和弹性指标上都与鲜样差异性显著(p<0.05)。综上,浸渍冻结对牡蛎品质的保持比鼓风冻结和静置冻结更具优势,且其处理的样品品质更接近鲜样。  相似文献   

13.
液浸速冻对牡蛎水分迁移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高效的牡蛎冷冻方式,研究了液浸速冻对牡蛎水分迁移及品质的影响,优化了液浸速冻牡蛎的冻结温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液浸速冻对牡蛎水分状态、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5 ℃液浸速冻的牡蛎解冻后仍保持良好的持水能力和弹性,蛋白质无明显变性。相比-18 ℃静置冷冻、-35 ℃气流冷冻和-80 ℃超低温冷冻,-35 ℃液浸速冻的冻结速率最大,高达13.03 cm/h,是-35 ℃气流冷冻和-80 ℃超低温冷冻的5~6 倍,属超速冻结方式,且液浸速冻牡蛎的不易流动水损失最少,解冻后其核磁共振图像显示牡蛎肉体内部基本无汁液流失。  相似文献   

14.
不同冻结方式对非发酵面团的水分状态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从冻结方式的应用场合出发,对比研究了家庭常用的低温冰箱冻结(cryogenic refrigerator freezing,RF)、传统企业化生产采用的螺旋隧道冻结(spiral tunnel freezing,SF)、新兴待开发的液氮喷淋冻结(liquid nitrogen spray freezing,LF)处理对非发酵面团的水分状态、质构特性、流变学特性以及微观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冻结方式的冻结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F(1.33?℃/min)>SF(0.31?℃/min)>RF(0.08?℃/min),且随着冻结速率减慢,面团的冻结失水率呈上升趋势,强结合水T21与弱结合水T22的峰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面团的质构品质和流变学特性变差,尤其是硬度变大。由面团的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冷冻速度越慢,造成面团中的孔隙较大,面团的组织结构致密程度较差。综上,经LF处理后解冻的面团与新鲜面团的品质最相近,其次是SF和RF处理,表明新兴的LF处理比传统企业化的SF处理更有优势,而家庭常用的RF处理不利于保持面制食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金鲳鱼、草鱼(均为白肉鱼)和鲣鱼、鲐鱼(均为红肉鱼)为原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食盐添加量对鱼糜凝胶过程中水分状态的影响,探讨4 种鱼糜不同凝胶阶段水分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盐添加量对4 种鱼糜凝胶过程的水分状态存在显著影响;金鲳鱼与草鱼及鲣鱼与鲐鱼的鱼糜凝胶各阶段的水分状态变化趋势相似;食盐添加量对同种鱼糜凝胶过程中的水分分布无影响,其主要影响水分的弛豫时间;水分迁移的变化与鱼种肌球蛋白(盐溶性蛋白)种类及其热稳定性有关;4 种鱼糜凝胶过程中水分状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出凝胶温度及食盐添加量对鱼糜凝胶结构的影响,导致不同鱼种鱼糜凝胶质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提高沙光鱼冻藏期间的品质,采用静止空气冻结、送风冻结、液氮速冻处理新鲜沙光鱼,研究不同冻结方式对沙光鱼品质的影响。以蒸煮损失率、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K值、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酶活性为理化指标并结合冰晶观察和感官评价,考察沙光鱼冻藏过程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静止空气冻结、送风冻结和液氮速冻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分别为315、95、8.5 min,液氮速冻耗时最短(P<0.05)。与其它两种冻结方式相比,液氮速冻的机械损伤较小形成的冰晶细小且分布均匀。在冻藏过程中蒸煮损失率、TVB-N值、TBA值、K值均呈上升趋势,液氮速冻上升速率显著低于静止空气冻结和送风冻结。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酶活性、感官评分均呈下降趋势,静止空气冻结下降最快,液氮速冻下降最慢。冻藏180 d时,液氮速冻沙光鱼的TVB-N值为13.15 mg/100 g、K值为19.78%,达到一级鲜度的标准,送风冻结为二级鲜度,静止空气冻结已不宜食用。液氮速冻能更好地抑制蛋白质冷冻变性、脂肪氧化和微生物的作用,较好地维持沙光鱼的鲜度。因此,液氮速冻优于送风冻结和静止空气冻结,保鲜效果最佳,能更好地保持沙光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冰温牛肉中不同状态水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冰温贮藏条件下无包装与真空包装牛肉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弛豫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驰豫测定,结果显示新鲜牛肉中有3种不同活动状态的水分,即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其对应的横向弛豫时间分别是T21、T22、T23.对弛豫参数与常见肉品质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揭示了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包装牛肉自由水弛豫参数与其品质指标均有较强的相关性,而真空包装牛肉的弛豫参数与其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均不强.对冰温贮藏牛肉的品质影响最大的水分是自由水,自由水的弛豫参数能够很好的用于无包装牛肉常规品质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加热温度对酱卤牛肉质构特性及水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质地剖面分析法(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和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研究不同加热温度(50、60、70、80、90、98 ℃)下二次加热酱卤牛肉的质构特性和水分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酱卤牛肉的硬度、咀嚼度和黏附性均呈先增大后下降趋势,均在90 ℃时达到最大值(P<0.05)。LF-NMR结果显示存在4 种水分群,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不易流动水弛豫时间T23逐渐缩短,峰面积逐渐减小,自由水弛豫时间T24逐渐缩短,峰面积逐渐增大(P<0.05)。结果表明,熟肉制品蒸煮受热后的质构指标与水分分布随着加热温度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低温时肉样相对松软,结合水含量较高,高温时肉样硬度和自由水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将纤维蛋白原作为黏结剂应用于重组牛肉中,其中以2.0%血浆蛋白粉、0.3%复合磷酸盐、0.5%NaCl及4.0%水为基础,分别添加0.0%、1.0%、1.5%、2.0%、2.5%的纤维蛋白原混合。测定重组肉的色差、水分活度及解冻损失,通过质构仪测定纤维蛋白原添加量及凝结时间对黏结力的影响,同时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研究纤维蛋白黏结过程中水分子的迁移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以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与纤维蛋白原为黏结剂的重组肉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纤维蛋白原添加量的不断增加,重组肉的水分活度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解冻损失率显著减少(P0.05)、产品的红度值显著增加(P0.05),亮度值有所减弱;重组肉的黏结力随纤维蛋白原添加量及凝结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大(P0.05)。同时,LF-NMR研究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的添加增加了重组肉黏结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性,对重组肉中水分子的束缚能力逐渐增强;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以纤维蛋白原为黏结剂的重组肉比以TG为黏结剂的重组肉微观结构更紧密。上述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黏结剂应用于重组牛肉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