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邦全  罗鹏 《中国油料》1997,19(4):19-21,24
将诸葛菜作油料作物进行引种栽培,并对诸葛菜栽培条件下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单株产量构成进行了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诸葛菜单株产量的直接构成中,贡献最大的是全株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再次是千粒重。一次有效分枝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全株角果数的间接作用超过了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菜型春油菜角果和种子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秀琦 《中国油料》1996,18(4):28-30
29份白菜型春油菜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角果长度以中长和短角型品种为主;角果宽度以中宽型和细角型品种为主。长角型角果和中宽度角果品种的每角粒数多,单株产量高。角果秘角果面积、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座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角果宽度仅与角果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性状相关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芥菜型油菜多室角果的解剖特征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杂交和回交技术研究了芥菜型油菜多室材料J163角果的形态特征、单株产量性状构成和遗传控制机制。结果表明,J163的角果由4心皮发育而来,4个果瓣包围种子,2个假隔膜平行,将角果分隔成3个腔室;假隔膜发育稳定,无假隔膜发育障碍或中途退化而形成多室与两室角果嵌合现象;尽管多室材料的千粒重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均小于两室材料,但多室材料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多室性状(每角粒数多)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J163多室性状受隐性核基因控制,无细胞质效应,J163和两室材料J248间在多室位点上存在2对基因差异,但J163的多室性状基因是否为2对独立隐性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上述结果也说明J163是新型芥菜型油菜多室材料。  相似文献   

4.
2007~2008年度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初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和氮素含量以及成熟期植株农艺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系)按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6类,并研究不同类型材料间干物质生产和农艺性状差异。结果表明,成熟期总生物量、果壳干重和籽粒产量、一次分枝数和角果数可以作为NUEg的初步筛选指标。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干物质生产方面,成熟期籽粒和果壳干重对NUEg有显著影响,提高NUEg重点是提高花后角果干物质积累,尤其是籽粒干物质积累;在农艺性状方面,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NUEg有显著影响,提高NUEg首先应提高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结实期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种植密度下直播甘蓝型油菜结实期的源库关系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角果长、宽分别在开花后19d和25d左右达到最大值,角果大小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及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籽粒重(PPA)都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每角粒数和角果长度或角果面积都符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超过1.97万株/667m^2),株高、茎粗、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下降,但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角果面积增大,产量增高。密度继续增加,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和角果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水分胁迫条件下,采用隶属函数值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研究58份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种间杂交后代,分析其单株产量、主花序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单株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与抗旱性显著相关,而角粒数和千粒重与抗旱性关联性较弱。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材料主花序的三个性状,即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在强抗、较抗、不抗材料间的差异均达到1%显著水平,且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在50%以上,其中主花序籽粒的含油量及千粒重升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利用水分胁迫下三个性状的差异变化可对抗旱油菜进行初步筛选。通过筛选,获得2007M004、2007M018和2007M027三份平均隶属函数值≥0.413的抗旱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4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Resynthesized rapeseed lines,RS)与4个栽培油菜(Brassica napus,BN)为亲本,按Grifings I法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将产生的56个F1组合分为人工合成种×人工合成种(RS×RS)、人工合成种与栽培油菜杂交种(NRF1)和栽培油菜×栽培油菜(BN×BN)三种类型,并系统分析NRF1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与对照中双10号(ZS10)相比,NRF1在株高、分枝高、分枝长、分枝数和主花序长等农艺性状表现出较高的优势。32个NR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中,有7个表现正向对照优势,占22%,其中05R1×XY15的单株产量为24.47g,在所有参试材料中居第二位,说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具有利用可能性。产量组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NRF1的平均单株角果数(436.96)极显著高于RS×RS(416.19)和BN×BN组合(370.89);千粒重在三种类型组合中无显著差异;每角粒数则表现为BN×BN(17.35)〉NRF1(11.58)〉RS×RS(8.28),说明每角粒数是NRF1杂种产量与产量杂种优势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ZS10)和中油杂5号(ZYZ5)为材料,研究迟直播条件下氮、磷、钾的"3414"肥料效应,确定最佳施肥量以减少迟直播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对总生育期和苗期各指标影响不大。ZS10的主花序长、总角果数、千粒重与氮肥显著相关;ZYZ5的实际产量与氮肥显著相关。磷肥与各性状间关系不显著;钾肥与ZS10的每角果粒数、ZYZ5的实际产量达到显著相关。随着氮肥增加,菜籽含油量下降而蛋白质增加;磷肥对菜籽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影响不大;适量的钾肥有利于含油量的增加但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受到干旱和低磷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会明显降低。在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下,苗期油菜Ci降低、Ls升高,表明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蕾薹期和花期Ci升高、Ls降低,表明非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对单一的胁迫而言,低磷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是蕾薹期,而干旱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则是花期;与对照相比,它们均显著降低了油菜的株高、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11个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和F1的12个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产量性状存在着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且都存在与环境的互作;千粒重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均最高。产量性状的平均优势表现较好,其中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和理论产量表现好。在超亲优势方面,除株高和有效分枝部位为正向优势外,其它产量性状都表现为负向优势。亲本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差异较大,选用合适亲本可明显改善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1.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种植密度下进行了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2种处理组合下检测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5个产量性状相关QTL共43个,分布于A2、F、I等14个连锁群,其中qNP-15—1等3个QTL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9—1等5个QTL在3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1等10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检测到,为较稳定的QTL。每荚粒数QTL qNSP-19—1和qNSP-19—2在多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60%,为稳定主效QTL;百粒重QTL qSW-19—1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20%,为稳定主效QTL。这些稳定的主效QTL可应用于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选用改良的7个细胞质不育系和6个优良分枝性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置42个杂交组合,对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组合间差异极显著.叶片数、子仁含油率和子仁率的遗传变异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引起;株高、盘径和生育期遗传变异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效应主导;单株产量和千粒重遗传变异由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LQ194A、LQ252A、Y109、R9706R、F15-1是优质、高产、多抗亲本.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总配合力(TCA)效应分析结果筛选出LQ218×9706R、LQ28×Y109、LQ28×9706R、LQ178×Y109、LQ218×F15-1R、LQ28×F15-1R和LQ28 ×Y112等综合性状较好、遗传特点鲜明的优势组合;不育系对盘径和千粒重性状F1形成过程起主要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子仁率和单株产量分别表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接近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喷施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产量构成和抗性遗传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中草甘膦的合理施用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 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2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调查成熟期大豆的产量构成及成熟籽粒中转基因成分的相对含量,子代大豆于第二年种植,茎叶喷施相同浓度梯度草甘膦后进行抗性观测和产量统计。结果发现,1.12-12.30 kg(ai)·hm^-2的草甘膦水剂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7.38-12.30 kg(ai)·hm^-2的草甘膦会显著抑制GTS 40-3-2及其子代大豆成熟期的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草甘膦喷施对GTS 40-3-2成熟籽粒中外源基因的相对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子代大豆与亲本具有相同的草甘膦抗性。表明1.23-4.92 kg(ai)·hm^-2的草甘膦可在转基因大豆生长的V2期安全使用,不会造成大豆的减产;喷施草甘膦超过7.38 kg(ai)·hm^-2,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豆的结粒水平,但籽粒质量不受影响;草甘膦喷施对转基因大豆的抗性遗传没有显著影响,大豆自交子代田间栽培时,可选择草甘膦进行杂草控制,但浓度仍需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产、高糖、抗病性好的甘蔗品种粤糖05-267的选育过程,并就其农艺性状、蔗茎产量、蔗糖分、抗性特性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粤糖92-1287为母本,粤糖93-15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8代农艺性状、糖分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选择,育成了高产、高糖、抗逆性强、晚熟的甘蔗新品种粤糖05-267。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5-267蔗茎产量达102621.60 kg/hm~2,含糖量达13730.70 kg/hm~2。最后,对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详细阐述了高产、高糖、抗病性好、抗旱性强的甘蔗品种粤糖02-305的选育过程,并就其农艺性状、蔗茎产量、蔗糖分、抗性等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粤农73-204为母本,CP85-384和CP92-624为混合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9代农艺性状、糖分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选择,育成了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新品种粤糖02-305。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2-305蔗茎产量达104080.95 kg/hm2,含糖量达15050.11 kg/hm2。该品种适合我国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详细阐述了早熟、高产、高糖、抗病性好的甘蔗品种粤糖07-516的选育过程,并就其农艺性状、蔗茎产量、蔗糖分、抗性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粤糖00-236为母本,桂糖96-211(桂糖26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8代农艺性状、糖分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选择,育成了早熟、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新品种粤糖07-516。通过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7-516蔗茎产量达108203.06 kg/hm~2,含糖量达16898.59 kg/hm~2。该品种适合我国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父母本种植比例、施肥水平、单株授粉花数、授粉时间、制种季别等方面在湖南对烤烟杂种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种植比例以1:3较好;单株授粉花数以40-60朵为宜;在南方中等肥力田块制种以施纯氮195-210kg/hm2较理想;较适宜的授粉时间为10:00和16:00左右。利用前季收获后的再生杈烟进行杂交种后季制种,在提高杂交种子产量,降低劳动力投入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