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满足能够同时对多个靶标进行检测,克服传统多重PCR的引物间排斥、重现性差等缺点的要求,建立通用引物多重PCR新方法对番木瓜中转基因成分进行高效、快速的检测。选用三种转基因番木瓜(Event 55-1、\"GM-YK\"和\"华农一号\")和非转基因番木瓜(\"台农2号\")的新鲜叶片为研究对象,根据三种转基因番木瓜的外源基因和内标木瓜蛋白酶基因(papain)序列,设计五种特异性引物。通过比较不加入接头的特异性引物的PCR验证结果,发现复合引物(带通用接头的引物)无论在单重PCR或者多重PCR的检测中的电泳条带均更为明亮清晰。而由灵敏度的对比,可以得出通用引物多重PCR灵敏度比普通引物的灵敏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通用引物多重PCR新技术较普通多重PCR方法检测番木瓜中转基因成分拥有更低的检测限和灵敏度,为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的肉类掺假由来已久,法律上监管部门对此采取了严格监管措施,技术上应用了感官、显微检测和免疫学等相应的检测技术。近几年来,PCR及其衍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肉类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多物种鉴定技术领域建立了如多重PCR、通用单引物多重PCR、通用引物特异性PCR和PCR-RFLP等多项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肉类及其制品的检测提供了重要手段,代表了检测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但其也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上述4种多物种鉴定技术及其在肉类鉴定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优缺点,旨在为物种鉴定方法选择及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比较筛选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的马源性成分鉴定方法中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引物。方法 选取来自国标法、专利和文献报道的3组马源性成分鉴定引物, 比较其灵敏度和特异性, 筛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引物。结果 3组引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差异, 以线粒体DNA为靶标的Ⅱ组马源性成分鉴定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优于分别以线粒体和核基因组DNA为靶标的马驴通用鉴定引物, 检出最低限度均满足检测需求。结论 通过比较马源性成分鉴定的3组PCR引物, 以线粒体DNA为靶标的Ⅱ组马源性成分特异性鉴定引物可作为马成分鉴定的首选, 线粒体和核基因组靶标联合可提高马成分鉴定的准确性并可用于杂交种鉴定, 为马源性成分及产制品鉴定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狐狸和貉子线粒体基因中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基于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肉及肉制品狐狸和貉子源性成分鉴定方法,同时通过双重PCR体系可一次反应同时扩增出狐狸和貉子条带,凝胶电泳条带整齐,背景清晰。结果表明:建立的狐狸和貉子动物源性PCR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其中狐狸引物单体系最低检测量为10 pg,貉子引物单体系最低检测量为1 pg,双重PCR体系由于引物的竞争作用使狐狸和貉子两种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均降低至单体系的1/10。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51?种动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新设计一对微型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建立一种联合微型DNA条形码和克隆测序法对动物源性多组分样品进行准确、高效鉴定的方法。用微型DNA条形码分别鉴定11?种常见食用肉类,判断其对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并比较其与标准DNA条形码对物种的鉴定效果,然后将11?种常见商品肉类等比例混合,探究克隆测序法对混合肉样品的鉴定效果。结果表明:引物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对具有不同的引物同源性水平的11?个物种进行有效扩增并获单一条带。微型条形码能准确鉴定11?个肉类物种,与常规DNA条形码鉴定效果一致。经克隆测序法,把混合样品的9?个物种一并检出,总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检出效率,同时深入讨论了未能检出全部物种的原因。微型条形码良好的物种鉴定能力的研究结果为联合微型DNA条形码与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混合样品中物种的高效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生鲜肉中猪、牛、羊、鸡、鸭源性成分的DNA测序鉴别方法,并对采集自北京各地区生鲜肉品进行检测验证。方法合成动物线粒体上12S rRNA、cytochrome b、cytochrome c oxidase基因引物,建立猪、牛、羊、鸡、鸭源性成分的DNA测序鉴别方法,并对50份猪、牛、羊、鸡、鸭肉品进行检测。结果使用线粒体上12S rRNA、cytochrome b、cytochrome c oxidase基因引物对猪、牛、羊、鸡、鸭肉品进行扩增,分别获得456、400和710 bp大小的DNA片段。只有12S rRNA基因引物均可对此5种动物源性成分扩增且效果良好。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根据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发现,此方法可有效区分样品中猪、牛、羊、鸡、鸭源性成分。结论此方法快速、简便,可准确检测50种生鲜肉样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作为肉类鉴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种检测肉品的新型通用单引物多重PCR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市场中,牛、羊肉中掺杂价格便宜的猪肉,以次充好的欺骗行为屡见不鲜,而且近些年来出现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肉品的种属鉴定变得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多重PCR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是其扩增效率和检测限达不到理想要求。为寻找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生肉品种的方法,在普通多重PCR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通用单引物多重PCR(CSP-M-PCR)技术,该方法的体系中,所有目的片段共用一样的上游引物进行扩增,检测限可达5μmol/L。此方法不仅弥补了普通多重PCR扩增效率较低、检测限不理想的缺点,还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降低了检测的成本。 相似文献
8.
应用GNM C7-8实时荧光PCR系统,同时快速检测掺假肉制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将牛肉粉、驴肉粉、鸵鸟肉粉和羊肉粉4组不同肉粉中分别混入猪肉粉、鸭肉粉、马肉粉、鸡肉粉和狐狸肉粉中的2~3种肉粉,制备人工模拟掺假肉制品。通过GNM C7-8实时荧光PCR和ABI7500荧光PCR方法,对上述四种掺假肉制品进行多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和比较。结果表明,GNM C7-8实时荧光PCR方法与ABI7500荧光PCR方法从掺假肉制品中检测猪、鸭、马、鸡和狐狸5种成分的循环数一致,分别是31、31、29、32和25,但基于八模块设计的GNM C7-8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同时检测四种掺假肉制品中不同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时间更短。因此,GNM C7-8实时荧光PCR系统的八个模块能够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无交叉污染,能够实现对掺假肉制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同时快速检测,为肉制品掺假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
用通用引物扩增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牦牛肉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牦牛和黄牛肉的基因水平鉴定方法。从牦牛、黄牛和四川几个地方黑山羊品种的肉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细胞色素b基因中一段长度为421bp的序列,并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显示,通用引物能很好地扩增不同动物细胞色素b基因,扩增片段序列在牦牛与黄牛之间存在差异较大,能用于这两种肉的鉴定;而在金堂黑山羊、白玉黑山羊和美姑黑山羊之间差异非常小。本研究建立了PCR-RFLP方法鉴定牦牛和黄牛肉,这对于动物保护以及来源不明的肉类产品的区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2.
Jose L Horreo Alba Ardura Ivan G Pola Jose L Martinez Eva Garcia‐Vazquez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3,93(2):354-361
BACKGROUND: There are many DNA‐based systems for detecting animal species present in food and food products, applicable for food quality control and authentication. However, most (if not all) methods require more than one pair of primers and cannot be applied over a wide taxonomic range, e.g. identifying vertebrates and invertebrates with the same primers and protocols. RESULTS: A pair of primers is described here that allows in a sing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imal species in food and processed (precooked, canned or smoked) food products over a wide taxonomic range. CONCLUSION: These primers permit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st animal taxa employed in human nutrition, from invertebrates such as molluscs to higher vertebrate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pecies of the same genus. The short fragment amplified within the 16S rDNA exhibits phylogenetic value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universal based on the wide taxonomic range assayed. The primers are easy to use and accessible for laboratories with a modest budget, as well as being valuable for consumer information and to reveal food fraud.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肉类掺假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肉类是我国居民消费最大的食品之一,然而掺假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更有甚者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肉类掺假进行检测鉴别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各种肉类掺假检测技术的应用和特点,并探讨其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有PCR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法(ELISA)、近红外光谱技术、色谱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以PCR为主的检测技术包括长度多态性PCR、随机扩增多态性PCR以及实时PCR等最为成熟,应用得也最为广泛。近红外光谱检测虽然检测速度比较快,但是准确度方面还有待改进。ELISA方法虽然已有商品化试剂盒出现,但由于受蛋白活性影响,其应用范围也受限。色谱分析方法近年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随着高分辨质谱的出现,通过多肽鉴定肉类品种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技术相结合将会使掺假检测更加快速、可靠。 相似文献
14.
15.
肉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成为广大消费者饮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肉及肉制品的加工生产中掺假问题频繁发生。因此开发出能够对肉及肉制品的掺假进行有效鉴别的技术与方法对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对掺假鉴别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相应掺假鉴别技术的要求也不同。本文阐述了目前用于肉及肉制品掺假检测的常见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免疫和质谱技术,基于DNA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以及基于无损检测的传感器和光谱技术。同时也对目前已知方法所存在的鉴别盲区和新的掺假鉴别技术的开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肉类及其加工制品掺假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拉曼光谱法快速、准确、无损地检测猪肉脯样品中掺假鸡肉的方法。方法 制备33份猪肉中掺入不同比例鸡肉的肉脯样品,采集拉曼光谱数据,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换、多元散射校正、卷积平滑、归一化、一阶导数等5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及随机蛙跳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对猪肉脯进行定性定量判别。结果 拉曼光谱数据经过多元散射校正处理的效果最佳,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竞筛选效果更佳,构建猪肉脯中猪肉含量的PLS定量模型,其预测集决定系数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762、7.2998。建立的PLS判别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总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00%和98.33%。结论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可有效用于定性鉴别猪肉脯是否掺伪及定量分析猪肉肉脯中掺入鸡肉的比例,为肉脯掺假的快速无破坏性检测的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肉制品在食品消费中占很大比例,近年来,肉制品掺假问题日益严重,肉制品掺假鉴别和溯源分析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通过感官及形态的肉类鉴别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肉类掺假鉴别的需要。随着现代分析仪器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多种蛋白质分析法、DNA分析法和无损检测方法日趋成熟。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如免疫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均可定量检测,但不适用于加工肉制品。基于样品特征光谱的无损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DNA的检测方法,特别是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结果重复性好等优势,将成为未来肉类物种鉴别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Gene Bank中公布的牛羊猪鸡鸭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肉样的5种常见牛羊猪鸡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的PCR电泳法体系。采用大连宝生物的猪源牛源羊源鸡源性成分检测试剂盒和广州迪奥生物的鸭源性成分检测试剂盒,利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对河南省范围内几个大型超市的118批次牛肉样品的5种即猪牛羊鸡鸭动物源性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源性成分检出117批次检出率99.15%,猪源性成分检出10批次检出率8.47%,鸡源性成分检出7批次检出率5.93%,鸭源性成分检出1批次检出率0.85%,没有检出羊源性成分,其中熟肉制品掺杂其他源性成分的比例较高。与配料表对比掺假使假样品共9批次,总掺假率为7.63%。 相似文献
19.
肉及肉制品分子生物学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初随着欧洲\"马肉丑闻\"这一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掺假这一全球性问题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各国政府的关注。用于食品真伪鉴别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经典的普通PCR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以及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子指纹技术等。此外,基因芯片技术、多重PCR技术等可提高检测通量的新型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向着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方向发展的同时,用于样品初筛的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的开发也将成为未来食品真伪鉴别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肉及肉制品真伪鉴别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酸分子学方法的肉类成分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肉类掺假问题频繁发生。基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肉类成分鉴别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以及成本低的优点。本文综述了基于核酸分子学的肉类成分种属鉴别技术在肉类掺假检验中的应用,着重于量化各种方法的检测限,并重点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数字PCR技术在动物成分鉴别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做介绍。探讨不同来源的靶基因(核DNA和线粒体DNA)在动物成分鉴别中,定性和定量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