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蒜粗提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平板抑菌法测定了大蒜乙醇和水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大蒜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大蒜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大蒜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优于水提取物.0.2 g/mL和0.3 g/mL浓度大蒜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0%;而0.3 g/mL浓度的大蒜水提取物的抑制率亦为100.00%;大蒜水提取物与乙醇提取物的有效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04 g/mL和0.03 g/mL.因此,可尝试以大蒜为原料研制植物保护剂来防治烟草黑胫病.  相似文献   

2.
广东烟草青枯病菌菌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主要烟区南雄县和梅州市的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solanacearum)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供试的菌株对烟草、茄子、番茄、辣椒都有强致病力,均为小种1,对2个花生品种(汕油71,蔓生型)的致病力均分化为3个类型。所有菌株都能利用3糖3醇产酸,为生化型Ⅲ。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菌株都能与南雄菌株和大埔菌株的抗血清形成3条吻合相连的沉淀带,说明这两个烟草青枯病菌菌株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3.
烟草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rum)变异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烟草青枯病菌更具抑菌作用的杀菌剂,采用"改良抑菌圈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抑菌率随浓度提高,青枯灵、农用硫酸链霉素和克菌康在1450.0、310.0和700.0 mg·L-1浓度下,72 h时抑菌率分别达到94.3%、89.1%和84.4%,辛菌胺醋酸盐的抑菌率在48 h时达到最高78.1%。4种药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农用硫酸链霉素辛菌胺醋酸盐青枯灵克菌康,前两者EC50分别为274.57 mg·L-1和148.25 mg·L-1。表明辛菌胺醋酸盐和农用硫酸链霉素是防控烟草青枯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烟草青枯病菌的生物型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武隆县烟田采集的烟草青枯病典型病株中,分离获得了44个菌株,进行了鞭毛染色和致病性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菌株对双糖和己醇的利用能力以及对硝酸盐的还原作用、产气情况。结果显示:44个菌株的菌体形态均与青枯病菌菌体形态一致,且均具有致病性;这些菌株均属于生物型Ⅲ,无亚型及其它生物型。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防控豫南烟区烟草青枯病,对来自信阳市罗山县、驻马店市确山县和遂平县的烟草青枯病菌的致病力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分析。人工接种试验表明,豫南烟区烟草青枯病菌的致病力分为强、中和弱3种,不同寄主来源的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显著的致病力差异。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扩增条带清晰且具有丰富多态性的引物用于不同地区烟草青枯病菌菌株DNA的RAPD分析,共扩增出72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占88.9%。聚类结果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显示,供试菌株可分为A、B两大类,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1.00,且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豫南烟区烟草青枯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且其DNA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8.
在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鹿蹄草素、黄连、黄柏、厚朴等4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桃褐腐菌的抑制作用,测得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32、0.625、0.625、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125、2.5、5、2.5mg/mL。经线性回归计算50%抑制时的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0.065、0.192、0.687、0.246mg/mL。根据EC50,用等效线法相加作用线的6等分点设置配比,共毒因子法判断增效标准。结果表明,各种配比的混配剂中黄连+黄柏为最佳增效作用组合,其中以1∶7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武隆县烟田采集的烟草青枯病典型病株中,分离获得44个致病的青枯病菌株,并进行了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根据在生理小种鉴另q寄主上的反应和烟叶浸润反应、黑色素产生试验,将44个菌株初步划为1号生理小种,其中35个菌株对所有鉴别寄主表现出高度致病性,在6个鉴别寄主上平均病情指数在90以上的菌株有10株,它们分布在黔江区水田乡、新华乡和武隆县黄莺乡、仙女山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中国主要产烟省区烟草青枯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揭示烟草青枯菌种内遗传多样性与烟草品种、地理来源等的关系,为指导烟草青枯病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研究方法对采自我国11个主要产烟省区的93株烟草青枯菌进行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93株供试菌株被分为51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运用eBURST V3软件共享5/7基因标准可将所有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亚群(group)与4个单一群(singleton)。【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我国烟草青枯菌地理分布广泛,存在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但烟草青枯菌的组群划分与菌株的地理区域和烟草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7~2001年从我国南方烟区青枯病采集分离出97个菌株,依据各菌株在鉴别品种红花大金元、K326、岩烟97和G3上的反应特征,可区分为3个致病型。Ⅰ型菌致病力弱,在K326上反应为LR-MR;Ⅱ型菌致病力中,在K326上反应HS,而在岩烟97上反应为LR-MR;Ⅲ型菌致病力强,在岩烟97上反应HS。调查表明,感病品种连作地以Ⅰ型菌占优势,抗I型菌的品种连作地以Ⅱ型菌居多;Ⅲ型菌主要表现在小气候闷热、阴、湿、砂的烟草连作地。温度对不同菌株与高感品种互作看不出明显影响,而对不同菌株与抗性型品种互作则有明显影响;只有在较高的温度>24℃下,II型菌对K326,Ⅲ型菌对K326和岩烟97产生强侵染。   相似文献   

12.
湖北恩施烟区烟草青枯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进行恩施烟区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本研究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了恩施烟区烟草青枯菌的致病性。根据红花大金元、K326和岩烟97三个烟草品种病害流行下曲线面积(AUDPC)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恩施地区烟草青枯菌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型,表明恩施烟草青枯菌是一个由弱到强连续变化的群体。3种致病型菌株在恩施南部和北部区域均有分布,其中恩施北部区域菌株致病力稍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对来源于湖北烟区的48个烟草青枯菌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并进行序列变种鉴定,以明确该地区烟草青枯菌的菌系分化。基于青枯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l)和DNA蛋白修复基因(mutS)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48个供试菌株属于青枯菌亚洲分支(演化型Ⅰ)的3个序列变种,分别为序列变种15、17和44,未发现我国已报道的烟草青枯菌序列变种34。其中序列变种17和44为优势菌系,且均来源于恩施地区;序列变种15只包含来源于十堰地区的3个菌株。本研究表明湖北地区烟草上的青枯菌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4.
烟草种质资源抗青枯病筛选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参试260份烟草品种对青枯病抗性先做自然病圃初筛鉴定,从中选取表现R-LR和部份优质感病品种共n3份分菌系接种测定.结果表明,对青枯病Ⅰ、Ⅱ、Ⅲ型菌系反应R-LR的抗病品种有G3、反帝3号和G6等3份,这是迄今所发现抗病谱广且能抗强菌系的种质资源;抗Ⅰ、Ⅱ型菌反应R-MR,感Ⅲ型菌的品种有SPG117、OX2028和岩烟97等12份;抗Ⅰ型菌反应R-MR,感Ⅱ、Ⅲ型菌的品种有K326、K346、G80、RGll和Coker176等50份;对Ⅰ型菌反应为MS-HS的感病品种有中烟15、云烟87、春雷3号、大叶密目、大黄金和革新3号等195份,包括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NC89、云烟85、翠碧一号和红花大金元等.  相似文献   

15.
黄嘌呤氧化酶(XO)能够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并进一步产生尿酸,尿酸在痛风的形成上起了关键的作用.二十九种常见蔬菜的甲醇提取物被用于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试验.在200mg/mL浓度下,29种甲醇提取物中有20种对XO具有抑制效果,并且有3种抑制率超过50%:在100 mg/mL浓度下,有17种蔬菜提取物显示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中草药提取液对采后西兰花致腐菌芸苔生链格孢菌和核盘菌的抑制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滤纸片法对不同中草药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进行对比,然后利用西兰花活体验证试验做进一步验证,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种类,并进一步通过体积浓度梯度稀释法,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天然植物提取液对采后西兰花主要致腐微生物链格孢菌和核盘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山豆根、肉豆蔻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较强。山豆根、肉豆蔻提取液对链格孢菌的MIC均为占培养液体积(V/V)的10%、MBC分别为占培养液体积(V/V)的20%和40%;山豆根、肉豆蔻提取液对核盘菌的MIC分别为占培养液体积(V/V)的20%和10%,MBC分别为占培养液体积(V/V)的40%和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