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以绿豆淀粉为研究对象,以吸油率为指标,通过改变水热处理中的各试验因素及范围,建立多孔淀粉的制备方法。并采用激光粒度仪、压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能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淀粉乳浓度为2.0%,处理温度为78 ℃,处理时间为13.0 min 时,可以获得多孔淀粉,其吸油率和得率分别为69.8%和84.6%。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多孔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平均粒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中值孔径分别为14.2%、63.4 μm、0.694 m2/g、67.5%和5.2 μm,其形态呈颗粒状,表面为类似淀粉凝胶网络的多孔结构。相较原淀粉,多孔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酶解预处理、辛烯基琥珀酸酐(OSA)疏水改性和Al3+交联复合改性制备疏水多孔淀粉。探讨了加酶量对疏水多孔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探讨。研究发现:α-淀粉酶与淀粉葡萄糖苷酶协同处理,使玉米淀粉颗粒表面形成了孔洞,成为多孔淀粉。在相同OSA添加量下,随着加酶量的增加,疏水多孔淀粉的取代度降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酯化处理后辛烯基琥珀酸(OS)基团在整个颗粒均有分布,随着酶水解率的提高,OS基团更多地分布在疏水多孔淀粉颗粒的内部。疏水多孔淀粉的吸油率随水解率的增大而增大,最高可达52.30%。对玉米油、机油、柴油的吸附率分别为80.41%,52.30%和41.93%。在油水体系中吸水率在6%左右,表现出很好的油水选择性,且保油性好。  相似文献   

3.
以普通南方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α-淀粉酶和糖苷酶协同制备多孔大米淀粉,研究了酶含量、酶配比和时间等因素对多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多孔大米淀粉的最佳条件为:酶含量1.0%(以淀粉干基计),酶配比(α-淀粉酶:葡萄糖苷酶)1:12,处理时间12 h,所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0%,吸油率为96.3%。在此基础上,分别选择原淀粉和多孔大米淀粉(水解率分别为30%、40%和50%)与0.1 mol/L的乙酸锌水溶液进行脉冲电场处理协同强化锌络合,脉冲电场处理条件为电压20 V、频率1 k Hz、流速24 m L/min,有效处理时间分别为2.88×10~3μs、8.64×10~3μs和14.4×10~3μs;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红外光谱(FT-IR)对淀粉络合物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并通过原子吸收测定淀粉络合锌的含量,最终得出:水解率40%的多孔大米淀粉经脉冲电场(2.88×103μs)处理后的锌络合含量最高,为352.85 mg/100 g。  相似文献   

4.
多孔淀粉粉末薄荷油的吸油与缓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多孔淀粉吸附并包埋制备的粉末薄荷油,含油量34%,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适用于添加到固体食品及药品中。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酶解制备多孔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制备多孔淀粉,在酶解前、中、后分别用超声波处理,以水解率和吸油率为指标,探讨了超声波频率、超声时间、淀粉乳浓度等因素对所得产品成孔情况的影响;同时,用扫描电镜对多孔淀粉颗粒的微观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酶解中用超声波间歇处理效果最好。在超声功率50%、超声时间30 min、淀粉乳浓度70%的条件下,所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和吸油率最高,成孔情况最好,其吸油率比普通多孔淀粉提高56%。电镜微观形态分析显示,多孔淀粉微孔的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变化与其孔径、孔深及数目的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在乙醇水溶液中酶解V型颗粒态淀粉(V-type granular starch,VGS)得到了一种具有高吸油率的V型多孔淀粉(V-type porous starch,VPS)。以吸油率和V型结晶度为指标,优化了VGS的制备条件,在50%乙醇水溶液中,100℃下反应得到的VGS吸油率最高(176.23%);探究了在50%乙醇溶液中,酶解时间、反应温度和转速对VGS水解度以及VPS得率和吸油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得到了高吸油率VPS的制备条件:酶解时间4 h,反应温度25℃,反应转速300 r/min,VPS吸油率高达550.28%;比较了普通玉米淀粉、传统A型多孔淀粉、VGS和新型VPS的结晶结构、颗粒形态、比表面积以及堆积密度的差异,发现VPS颗粒呈现独特海绵状不规则的密集蜂窝结构,比表面积最高(39.94 m2/g),堆积密度最低(0.19 g/cm3),这是其高吸油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酶水解法研究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形成,在研究单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了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α-淀粉酶、糖化酶之比为1∶3,酶用量1.5%,pH5.0,温度55℃,时间18 h的条件下,得到了 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备高吸油率的马铃薯多孔淀粉,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处理马铃薯淀粉,研究超声波条件与加热预处理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600 W、酶解温度55℃、pH 6.5、酶用量1.5%,所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71.34%;加热预处理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乳质量浓度30 g/100 mL,加热温度50℃,加热时间为15 min,过筛细度80目,酶解条件同超声波法,制备的多孔淀粉吸油率为69.05%。因此,两种前处理方法都可用于制备多孔淀粉,但超声波辅助酶法优于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  相似文献   

9.
谷绒  车振明  徐坤  马嫄 《粮油加工》2008,(1):99-101
用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对多孔淀粉进行干法酯化,制得高吸油率的酯化多孔淀粉。研究表明: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的用量为淀粉干质量的6%,无水碳酸钠用量为淀粉干重的4%,加水量为淀粉干质量的4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酯化多孔淀粉吸油率可达78.6%.吸油能力比未酯化前提高了25.5%。  相似文献   

10.
用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对多孔淀粉进行干法酯化,制得高吸油率的酯化多孔淀粉。研究表明: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的用量为淀粉干质量的6%,无水碳酸钠用量为淀粉干重的4%,加水量为淀粉干质量的4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酯化多孔淀粉吸油率可达78.6%.吸油能力比未酯化前提高了25.5%。  相似文献   

11.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法制备红薯多孔淀粉,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当α-淀粉酶∶糖化酶为1∶7(体积比),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8 h,pH5.6,加酶浓度0.5%,淀粉浆浓度65%时,可得到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12.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以乙酸酐为酯化剂,在不同脉冲电场强度(0 k V/cm、2k V/cm、3 k V/cm、4 k V/cm、5 k V/cm、6 k V/cm、7 k V/cm)、不同有效处理时间(0 ms、3 ms、6 ms、9 ms、12 ms、15 ms)和不同酸酐添加量(4%、6%、8%、10%、12%)下湿法制备醋酸酯淀粉,对乙酰基及取代度进行测定,得出经过脉冲电场处理,木薯醋酸酯淀粉乙酰基含量和取代度都有所提高。乙酸酐添加量为6%,电场强度为4 Kv/cm,有效处理时间为9 ms,样品取代度由0.084提高至0.110,说明脉冲电场处理可以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了酯化反应效率。此外还研究了木薯醋酸酯淀粉糊透明度、溶解度及膨润力、冻融稳定性和淀粉糊黏度性质,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经过脉冲电场处理,木薯淀粉颗粒均引入了乙酰基团,并提高醋酸淀粉的糊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提高淀粉糊峰值黏度,而淀粉糊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利用脉冲电场对大米淀粉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电场强度和不同有效处理时间对淀粉颗粒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淀粉颗粒表面受电场影响遭到破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大米淀粉不会引入新的官能团,在本实验条件下也不会改变淀粉的晶型结构,是一种物理改性的处理手段。经脉冲电场处理后,大米淀粉糊的透明度由6.2%提高到32.4%,冻融析水率由58.31%降低到22.53%,此外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复合酶法制备葛根多孔淀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慧娟  黄赣辉 《食品科学》2011,32(18):91-94
使用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制备葛根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多孔淀粉吸油率进行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加酶量、酶配比、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变化的规律。并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当加酶量0.6%、酶解时间12h、pH5.0、酶解温度50℃、酶质量比(糖化酶:α-淀粉酶)3:1时吸油率最高(60%),且成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多孔淀粉制备微胶囊化粉末花椒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多孔淀粉制备微胶囊化的粉末精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工艺简单,只需在常温常压下将多孔淀粉和花椒精油混合均匀即可,多孔淀粉对花椒精油的吸附量达0.92 g/g,包埋量达48%,高于其它包埋材料.微胶囊化后的产品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且使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16.
以多孔淀粉吸油率为指标,利用Placket-Burman Design(PBD)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nhnken Design(BBD)试验对反应挤出与酶联合作用制备多孔淀粉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BD试验得出影响多孔淀粉显著效应因素为物料水分含量、α-淀粉酶添加量、酶解时间、糖化酶添加量。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粉吸油率的九个因素进行评价,筛选出四个最大响应区域,并采用BBD试验优化了工艺。得出最佳配方工艺:物料水分含量36%、α-淀粉酶添加量0.52%、酶解时间7.7 h、糖化酶添加量1.73%,挤压温度70 ℃、螺杆转速120 r/min、pH5.0、酶解温度50 ℃、底物浓度25%,吸油率达到最大值68.49%,与预测值相近,较对照提高14.97%。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反应挤出与酶联合作用与天然淀粉酶解法相比,其制备的多孔淀粉在孔的数量、孔径大小、分布均一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复合酶法制备多孔淀粉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水解法,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具有较高吸油率的多孔淀粉,研究了复合酶的作用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和得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多孔淀粉的吸油率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多孔淀粉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在50℃、pH 6.0、水解14 h后,再在pH 4.0、50℃加入糖化酶水解14 h,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配比为1:2,总酶量为2%时,制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56.62%、得率88.79%.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淀粉颗粒表面小孔分布均匀,孔径适中,孔较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