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氨基酸发酵废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酸发酵企业废水主要包括提取氨基酸后产生的废水(高浓废水)、浓缩冷凝水、糖化废水(中浓废水)、设备清洗水(低浓废水)、锅炉反渗透排污水、循环冷却排污水等生产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在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氨基酸发酵企业废水的分类处理概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综合各项试验研究成果,根据高、中、低浓度废水的成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高浓度废水综合利用,中、低浓度废水采用改良的IC反应器及ASND技术,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豆制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由于豆制品废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它具有可以资源化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潜在价值。豆制品废水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化学需氧量,而且可以获得高附加值物质,例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乳清蛋白等。而且,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可以获得单细胞蛋白、生物能源的原料等有用物质。本文综述了从豆制品废水中回收利用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得到有用物质的研究进展。这些物质都是豆制品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的有益去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分析了生物处理后高得率浆废水中第一类污染物有毒金属离子含量和其它特征指标,结果表明这类废水用水稀释一倍后即完全符合一、二、三类农作物灌溉的国家标准。蔬菜栽培试验表明:生物处理后高得率浆废水和清水比较。对种子发芽率影响没有差异。前者对包头青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矮脚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资源化利用油脂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筛选出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分别进行了产单细胞蛋白和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得到的菌体中单细胞蛋白含量在41.1%-45.9%,油脂含量高达39.6%。对所得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比较均衡。对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  相似文献   

5.
氨基酸发酵工程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始把200m^3大型机械搅拌发酵罐应用于氨基酸生产。由于大型发酵设备对稳产、扩产、增效。节能等诸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越来越引起人们对设备大型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废水零排放及黑液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以稻麦草为原料制半化学浆生产瓦楞原纸、箱纸板等产品造纸废水零排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造纸废水零排放的方法及黑液资源化利用的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7.
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定浩 《广西轻工业》2010,26(9):113-114,129
通过分析造纸废水水质的分类和特点,提出了造纸工业废水尤其是造纸黑液综合利用资源化的途径,为造纸工业废水尤其是造纸黑液资源化途径的探讨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一株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的酿酒酵母GXAS—BT9作为发酵菌株,利用丙酮-丁醇发酵的废液作为乙醇发酵的配浆用水,进行乙醇发酵。结果表明,GXAS—BT9菌株的乙醇发酵产率随着废液比例的升高而增加,使用100%废液作为配浆用水,玉米粉和木薯粉作为原料的乙醇产率分别达到14.27%vol和14.26%vol,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4.7%和9.6%。将丁醇发酵与乙醇发酵偶联起来,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同时大大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制浆废水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地描述了在制浆造纸行业中木质素结构的研究进展。并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天然植物原料中木质素的应用研究状况。从制浆废水中提取的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在农业、石油化工、水泥及混凝土工业、塑料和高分子材料等工业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指出作为仅次于纤维素产量的木质素有望成为未来世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对制浆废液中的木质素进行综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制浆造纸工业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0.
<正> 引言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二十种氨基酸大部分可以通过发酵法或酶法获得,但其中只有少数几种已进行工业化生产。氨基酸的发酵生产要想与某些重要的技术,如化学合成法和蛋白水解法却竞争,就必须在经济上更合理、更有吸引力。将实验室规模的发酵结果进行放大是极其有意义的,其目的是通过放大来提高氨基酸发酵的产率和产量。在氨基酸发酵中应用DNA重组技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之一,而使工艺条件最佳化则是另一条有效的途径。后者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适当地调节控制细胞生长环境,这里有许多生化工程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粮食危机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寻求氨基酸发酵替代原料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粮植物原料主要包括糖类植物、淀粉植物和木质纤维素。现有加工工艺成本高且污染环境,因此,需要在"生物炼制"思想指导下,综合开发野生植物资源,发酵氨基酸的同时获取高附加值产品,既能降低成本,又避免了不必要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木质纤维素资源经预处理和酶解工艺,产生可发酵的水解糖液,其中主要包含纤维二糖、己糖(葡萄糖)和戊糖(木糖和阿拉伯糖)。氨基酸发酵主要菌种谷氨酸棒杆菌不能利用木糖和阿拉伯糖,需要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引入外源代谢途径,才能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的己糖和戊糖共发酵。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膜的种类、作用机理,并从氨基酸发酵液菌丝体的去除、等电点回收氨基酸及废水处理等方面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在氨基酸生产行业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为氨基酸行业实施高效、清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左莹  张萍  张惠 《中国酿造》2013,32(11):18-22
玉米浆作为最为廉价的有机氮源,是湿磨法生产玉米淀粉时的副产物,其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因子,可促进菌体生长、提高发酵产酸、提高糖酸转化率,在氨基酸发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玉米浆中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主要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针对其在谷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发酵代谢过程中的影响,以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玉米浆,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能。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对出芽短梗霉A.pullulans CGMCC3337发酵生产聚苹果酸(PMLA)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氨基酸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优化。由单因素实验可知: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缬氨酸(Val)和苏氨酸(Thr)对菌体生长和PMLA合成最有利。由正交实验可知:氨基酸的最优组合为(g/L):天冬氨酸(Asp)0.4、亮氨酸(Leu)0.4、缬氨酸(Val)0.4、苏氨酸(Thr)0.4。在最优组合条件下获得的PMLA产量和分子量分别达到了57.89 g/L和8879 u,比未添加氨基酸获得的PMLA产量和分子量分别提高了40.92%和45.20%。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酵母抽提物的特点.将国产酵母抽提物应用到谷氨酸发酵新工艺中,在保证发酵水平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7.
以延胡索酸为原料、温特曲霉AspergilluswentiiF-891为菌种,在500L,发酵罐中进行了液体深层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工艺研究,探讨了通风量、搅拌转速、温度、pH等因素对延胡索酸转化率、L-苹果酸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其中延胡索酸浓度11%,通风量1:1(培菌阶段)-1:1.25v/v/m(产酸阶段),温度30(培菌阶段)-25℃(产酸阶段),初始pH6.0-6.1,搅拌转速240r/min,发酵周期102h左右。延胡索酸平均转化率84.21%,平均产L-苹果酸11.13/100mL。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醋酸菌发酵具有操作简单,周期短,稳定高效,经济节能等优点,大大提高了产酸速率和产酸量,成为了液体制醋和生产醋酸的发展方向.文章系统概述了固定化醋酸菌在醋酸发酵过程中载体材料的选择、常用的固定化方法、与游离醋酸菌发酵的比较,并对其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QY-1发酵过程中的OD600 nm值、pH值、葡萄糖消耗量、乙醇生成量、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种类及生成量进行监控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pH值与OD600 nm值呈负向耦合;乙醇的生成量与葡萄糖消耗量呈负向耦合,发酵36 h时,乙醇含量最高,为(26.87±2.76) g/L;有机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最高达(3.242±0.213) g/L,其中乙酸含量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达(5.57±0.08) mg/L,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S. cerevisiae QY-1具有较强的产酸和氨基酸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琥珀酸产生菌SH-20合成琥珀酸的固体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琥珀酸产生菌SH-20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与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拟合,基本反映了琥珀酸产生菌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