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7):98-104
为研究干腌食盐用量对南京盐水鸭特征风味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CG-MS)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市售盐水鸭为对照,结合气味活度值(OAV)确定南京盐水鸭特征风味成分,采用PCA法分析干腌盐量(4%、6%、8%,W/W)与盐水鸭特征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京盐水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为戊醛、1-己醇、己醛、甲酸乙酯、2-庚酮、庚醛、1-辛烯-3-醇、2,3-辛二酮、1-辛醇、辛醛、壬醛、2-辛烯醛、2,4-壬二烯醛、2,4-癸二烯醛、2-戊基呋喃共15种。随着干腌盐量的提高,盐水鸭特征风味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增加。4%盐量不利于盐水鸭特征风味的形成,与6%盐量盐水鸭相关性较高的特征风味物质有甲酸乙酯、庚醛、2,4-壬二烯醛,与8%盐量盐水鸭相关性较高的特征风味物质有1-辛醇、壬醛。该结果可为传统盐水鸭制品的低盐化及风味稳定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干腌猪肉块为原料,分别接种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和耳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icularis)后按火腿加工工艺进行发酵生产干腌肉块。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进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测定,研究不同干腌发酵肉块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以探讨不同微生物发酵剂对干腌发酵肉块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本实验共鉴定出149 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17 种醛、32 种醇、44 种烷烃、28 种酯、10 种酮、10 种酸、5 种杂环化合物、1 种酚和1种醚。不同微生物菌株对干腌发酵肉块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对照处理组的发酵肉块中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木糖葡萄球菌处理的发酵肉块中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木糖葡萄球菌处理的发酵肉块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耳氏葡萄球菌处理的发酵肉块中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不同产地干腌火腿微生物多样性对风味的影响,对3种火腿(金华、宣威和如皋火腿)中的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金华火腿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宣威火腿(P<0.05),风味物质中壬醛和苯甲醛的含量高于宣威火腿,己醛含量低于宣威火腿;金华火腿中优势微生物为葡萄球菌属和四联球菌属,如皋火腿中科贝特氏菌属和宣威火腿中盐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高于金华火腿。葡萄球菌属与谷氨酸、蛋氨酸等游离氨基酸的产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葡萄球菌属和四联球菌属有利于壬醛和苯甲醛等风味物质的产生,盐单胞菌属与己醛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该研究阐明了3种火腿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以及与风味相关的主要微生物,为后续筛选功能微生物与提升火腿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干腌火腿品级风味品质指标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金华火腿一、二品级后熟6个月样品的游离氨基酸(FAA)、氯化钠含量、水分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确定了品级火腿的风味品质等级差别,结果表明:一、二品级火腿FAA总量分别为7.492%和4.865%(干样),差异显著,其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亮氨酸(Leu)、赖氨酸(Lys)4种金华火腿特征性滋味FAA一级比二级分别增加26%、24%、55%和107%;氯化钠含量偏高、水分含量偏低;一、二品级火腿肌肉和脂肪中分别检出77和80~8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羧酸、醇、酯四类为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火腿皮下脂肪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肌肉更丰富;金华火腿传统工艺手工作坊方式和原始落后的牛产条件是产生、一:品级甚至品外级火腿的主要原因,干腌火腿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是提高其风味品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干腌火腿风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味是干腌火腿重要的品质指标,它受到原料、辅料、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干腌火腿风味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对火腿风味的感官评定、仪器测定以及目前风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11.
鲐鱼低温冻藏过程中脂肪氧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鲐鱼组氨酸含量较高,在低温贮藏中品质易发生劣变,影响其食用安全性。以-18 ℃冻藏的鲐鱼为研究对象,在贮藏0、10、20、40、60、80、100 d后分别取样,测定鲐鱼风味、过氧化值、酸价、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脂肪酸成分的变化,研究低温冻藏过程中鲐鱼脂肪氧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藏初期,鲐鱼中风味物质以氮氧化合物为主,随着冻藏时间的逐渐延长,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响应强度逐渐增强;鲐鱼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鲐鱼的TBARs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贮藏时间越长,增加速率越快;鲐鱼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脂肪氧化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2.
以6~7月龄、体质量为50 kg的小尾寒羊为实验对象,选取颈肉(NM)、里脊(LLDM)和腿肉(RG),对小尾寒羊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部位共检测到4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是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50%左右。经主成分分析得知,庚醛、壬醛、苯甲醛等24种风味物质是导致不同部位间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LLDM中对人体有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为最高,脂肪酸比例更符合人体对羊肉脂肪酸营养价值的需求,对人体健康更有益。氨基酸中以谷氨酸(Glu)和赖氨酸(Lys)为主,约占总氨基酸的17%和10%,其中RG除蛋氨酸(Met)、酪氨酸(Tyr)、赖氨酸(Lys)外含量均为最高,且除谷氨酸(Glu)和脯氨酸(Pro)外与LLDM差异不显著,与NM差异均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大多数挥发性风味物质呈正相关,且与醛类、醇类和芳香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在氧化过程中生成醛类、醇类和芳香类等物质。氨基酸与大多数醛类和醇类都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氨基酸通过转... 相似文献
13.
野生与养殖克氏原螯虾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克氏原螯虾水溶性滋味物质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组成及其呈味效果,分别对野生和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虾肉和虾头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对克氏原螯虾虾肉呈味贡献最大的是精氨酸(Arg),其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3.7%~48.6%,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为4.18~6.77,远高于其他游离氨基酸,提高鲜度的同时增加了呈味复杂性,其次是丙氨酸(Ala)和组氨酸(His),其TAV值分别在1~2之间;对克氏原螯虾虾头呈味贡献最大的是赖氨酸(Lys)、Arg和谷氨酸(Glu),其TAV值均在1.68~2.61之间。野生与养殖克氏原螯虾虾肉和虾头中主要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的组成成分、含量和对呈味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大理漾泡、紫皮核桃仁营养元素及风味物质的差异,以两种核桃仁为原料,分别测定其氨基酸、脂肪酸、基本营养素、矿物质元素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两种核桃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紫皮核桃仁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高于漾泡核桃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核桃仁中均检出3种饱和脂肪酸,其中漾泡核桃仁的棕榈酸含量(4.17%)高于紫皮(2.69%);均检出5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紫皮核桃仁的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含量均高于漾泡核桃仁(P< 0.05),棕榈一烯酸和亚油酸含量低于漾泡核桃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紫皮核桃仁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漾泡核桃(P< 0.05);共检出9种矿物质元素,紫皮核桃中P、Zn、Fe、Cu、Na、K元素含量高于漾泡核桃(P <0.05);从漾泡、紫皮核桃仁中分别鉴定出30种、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是紫皮核桃的主要风味物质,而漾泡核桃的主要风味物质是醇类和烯烃类化合物(19.948%、3.819%)。两种核桃中醇类化合物峰面积占比最高,对气味贡献较大,尤其己醇峰面积占比最高,可赋予核桃淡青的嫩枝叶气息以及酒香、果香和脂肪气息。以上结果表明两种核桃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紫皮核桃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黑牛肝菌、黄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松茸菌等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品种进行肌苷酸、氨基酸总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牛肝菌中肌苷酸含量最高,达1326.48μg/g,显著高于干巴菌(890.98μg/g)、松茸菌(513.83μg/g)(p0.05)。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均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性显著(p0.05),鸡枞菌的氨基酸总量达158.06 mg/g,并显著高于其它四种菌(p0.05),其次是黑牛肝菌(112.26 mg/g);五种野生菌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40%以上,氨基酸配比合理,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均属优质蛋白;另外,鸡枞菌的风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鲜味游离氨基酸含量达9.35 mg/g,显著高于其它菌种,其次是黄牛肝菌(5.11 mg/g)。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呈味物质含量丰富,其应用于食品调味料产品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测量过氧化值、酸值、茴香胺值、多稀释指数、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研究了常压油炸(DF)和空气炸(AF)小龙虾在不同温度下(160、170、180、190 ℃)对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上升,过氧化值、酸价、多稀指数值都有上升趋势。在190 ℃时,常压油炸的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多烯指数显著高于空气炸制。特别是酸值达到了5.05 g/100 g。新鲜虾肉内存在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亚油酸、DHA为主,通过常压油炸,虾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长,空气炸虾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在常压油炸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7种、15种、20种、20种风味物质,而在空气炸油炸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6种、13种、14种、17种风味物质,油炸虾肉风味主要是醛、醇类物质结合的贡献,而空气炸虾肉风味主要是醛类和烯烃类物质的贡献。常压油炸风味比空气炸制风味更为丰富,但从健康方面选择低温空气炸制方式较为可靠。该研究为优化克氏原螯虾炸制方式和温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米发糕的风味形成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苗米为原料,接种酵母菌发酵制作米发糕,对不同操作阶段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研究米发糕的风味形成及特征。结果表明,发酵和蒸制产生了米发糕特殊的滋味和挥发性气味物质,呈味游离氨基酸主要是米发糕蒸制过程中蛋白质的热降解所产生的,其中以苦味氨基酸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挥发性物质,蒸制过程进一步产生了以烷烃为主,兼有较多的醇、酸、酚、酮等挥发性物质,从而形成了米发糕特定的气味。米发糕的滋味物质主要在热降解过程中形成,而气味物质则与微生物降解和热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9.
Xin SU;Chunhong HUANG;Juhua CAO 《肉类研究》2018,32(8):64-6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产品养殖及其加工工业的发展,人们对鱼肉的风味越来越重视。鱼肉中的呈味核苷酸、呈味氨基酸以及挥发性成分等的含量直接影响鱼肉的风味。本文系统阐述贮藏和加工温度、饲料成分、宰杀与加工方式等对淡水鱼鱼肉风味物质的影响,旨在为从鱼类养殖、鱼肉贮藏和加工等方面改善和增强淡水鱼鱼肉风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蒜素对小尾寒羊羊肉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分别用添加大蒜素和未添加大蒜素的日粮饲喂小尾寒羊,对肉的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蒜素组相较于正常饲粮组滴水损失率、剪切力、亮度差异均显著(P<0.05)。大蒜素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蒜素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不同处理组的羊肉,得出大蒜素能显著降低羊肉己酸、十三酸、肉豆蔻酸的含量(P<0.05)。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测定,按匹配度大于90%确定物质,共鉴别出6种风味物质,两组羊肉中的挥发性物质组成与含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