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草莓中农药残留的清洗效果,确定减少草莓中农药残留的最优清洗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用最少的实验次数,考察清洗溶剂、清洗方式、清洗时间、清洗温度等因素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每个因素下设有不同的影响水平,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下不同水平对清洗结果的影响,共设计27组不同的清洗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8种农药的残留量,比较清洗前后的农药残留量作为清洗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以2%碳酸氢钠水溶液为清洗溶剂,在40℃的条件下超声10 min取得的清洗效果最好,能将5种不同的农药残留量降低30%以上。结论该方法设计科学,结果可靠,容易操作,可用于草莓日常清洗的方法,为草莓的食用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市售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状况 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市售水果(草莓、葡萄、猕猴桃、樱桃和西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氯吡脲、噻苯隆、2, 4-二氯苯氧乙酸、4-氯苯氧乙酸和多效唑残留状况。方法对河北地区148份草莓、122份葡萄、51份猕猴桃、39份樱桃和9份西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状况进行研究。参考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技术手册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148份草莓样品中多效唑检出39份; 51份猕猴桃样品中氯吡脲检出23份; 39份樱桃样品中2,4-二氯苯氧乙酸检出16份;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各类水果中检出率均不高。结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河北省市售的各类水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留,但残留量较低,总体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吉林省内市售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情况。方法 2014年~2017年从全省9个地区采集多份果蔬样品, 根据《2014~2017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结果 2014~2017年采集的样品中检出1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类检出率达到57.1%。采集的317份样品中, 117份样品检出植物生长调节剂, 检出率达到36.9%。结论 吉林省市售果蔬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 应采取针对措施, 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建立蔬菜水果中3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样品经粉碎后,用Qu ECh ERS法进行前处理,5 g样品经10 m L乙腈溶液提取,4 g无水硫酸镁+1 g氯化钠+1g柠檬酸钠+0.5 g三水合二柠檬酸氢二钠盐析脱水后,根据不同样品状态,取上清液用不同净化粉末进行净化;色谱条件以Waters Acquity HSS T3柱进行分离,乙腈-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离子化为电喷雾正负离子切换模式,多反应监测模式分段扫描检测;基质匹配外标峰面积法定量。化合物在2~100μg/k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3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出限为2~10μg/kg,该方法前处理快速、灵敏、准确,满足目前国内外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限量的要求,可为常见蔬菜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试验通过人工污染草莓和红圣女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比研究4种不同清洗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效果,以期得到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清洗方法。分别采用清水、2%氯化钠、2%碳酸氢钠和1%洗涤灵4种清洗液,以震荡清洗和浸泡2种方式对人工污染水果清洗,检测清洗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数。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洗涤灵浸泡草莓15 min,菌落清除率达到85.3%;1%洗涤灵震荡清洗红圣女果90 s,菌落清除率达到97%;以上2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分别清除草莓和红圣女果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酸、2,4-滴和噻苯隆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掌握它们在番茄中的残留情况以及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方法 在番茄花期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酸、2,4滴和噻苯隆各1次, 正常成熟期采摘, 分析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残留情况, 整合两年的番茄市场监测数据, 利用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摄入量计算法和@risk定量风险评估软件, 对番茄中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在我国不同人群中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可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P<0.05), 其中噻苯隆效果最显著, 且产品中相应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较低, 平均值0.0042~0.0058 mg/kg;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市场监测的300个样品中均有检出, 总检出率9.33%, 检出平均值0.034~0.069 mg/kg; 番茄中赤霉酸、2,4-滴和噻苯隆残留的短期膳食摄入量在0.00104~ 0.00658 mg/kg bw/d, 仅占相应每日急性参考剂量的0.60%~7.24%, 急性风险较低。结论 在番茄花期施用赤霉酸、2,4-滴或噻苯隆可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且产品中残留量低, 番茄中3种植调剂残留在不同人群中的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 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市售豆芽菜中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残留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调查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黄豆芽和绿豆芽中残留情况。方法 2014年,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河北省10个区市在本辖区的市场销售的豆芽菜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测项目为4-氯苯氧乙酸、吲哚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丁酯、吲哚丁酸、萘乙酸。结果在所检测的52份样品中,其中12份检出4-氯苯氧乙酸、33份检出吲哚乙酸、13份检出吲哚丁酸,其他三项均未检出。检出样品均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结论有必要持续监测和控制豆芽中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的残留,禁防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给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聊城市东昌府区市售绿豆芽和黄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的残留情况。方法 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提取, 用含有0.1%甲酸的5 mmol/L乙酸铵水(A)和甲醇(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information dependent acquisition-enhanced product ion, MRM-IDA-EPI), 同时得到的子离子谱图用于谱图库检索进行定性确证分析。结果 绿豆芽和黄豆芽中均存在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 在所检测的20份样品中, 10份检出6-苄基腺嘌呤, 11份检出4-氯苯氧乙酸, 20份检出吲哚乙酸, 其他两项均未检出。阳性样品的谱图匹配度均高于70%。结论 市售豆芽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滥用依然存在, 必须持续监测和控制豆芽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 谨防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给消费者健康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洗涤方法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洗涤方法对果蔬表面有机磷农药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可食用的无毒物质洗米水、面粉水、小苏打和食用碱4种洗涤溶液, 对残留有机磷类农药(以氧化乐果为例)的蔬菜样品(白菜)进行清洗, 经萃取、浓缩后, 用磷钼蓝比色法进行测定。结果 面粉水的清洗效果最好, 通过对面粉水清洗效果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得出最佳清洗效果条件为面粉水浓度为3.5 g /500 mL、浸泡时间为17 min、浸泡温度为32 ℃, 农药去除率达到83%。氧化乐果在为0.8~32.0 μg/mL范围内线性范围良好, 线性方程为Y =0.011X?0.005, 相关系数为0.9955, 检出限为0.8 μg/mL。结论 用面粉水对果蔬进行清洗, 能够有效减少农药残留, 此法简单、便捷、价廉, 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提高果蔬产量、品质,其在果蔬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危害风险的评估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类别、作用和在果蔬中的应用现状;并归纳分析了果蔬中多效唑、氯吡脲、赤霉酸、乙烯利、2,4-二氯苯氧乙酸(2,4-D)等几种主要生长调节剂的危害和残留现状;发现果蔬中乙烯利的平均残留量最高,葡萄、豆芽、草莓等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情况最为严重,其潜在的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而国家现行植物生长调节剂标准中并未覆盖一些果蔬,亟需完善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相关标准及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制备了燕麦-玉米挤压膨化粉并探究添加魔芋粉共挤压对混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主要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糊化特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处理后,原料中脂肪含量和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脂肪含量由9.38%降至3.06%,但对抗性淀粉含量无影响(P>0.05),原料粉与挤压膨化粉eGI值分别为66.03和67.34,均属于中GI物料。添加魔芋粉与燕麦玉米混粉共挤压后,不同添加量魔芋粉均能显著降低混粉中快消化淀粉含量(P<0.05),提高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 添加5%、10%、15%魔芋粉后eGI值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48.06、48.51和49.11,均属于低GI物料,可作为代餐产品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包装机械的振兴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如何振兴我国包装机械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研究贮藏温度、化学杀菌剂处理和涂膜对河阴石榴果皮褐变、质量损失率、腐烂及籽粒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 d的贮藏期内,4.5℃会引起河阴石榴果实冷害,果皮褐变严重、腐烂率增大。1%壳聚糖涂膜处理降低果实的腐烂率、褐变指数和质量损失率的效果优于1%海藻酸钠和1%羧甲基纤维素钠涂膜。噻菌灵、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1 000倍稀释液浸果60 s可以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3种化学杀菌剂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以42%噻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浸果,而后以1%壳聚糖溶液涂膜,用0.015 mm聚乙烯保鲜袋单果包装后放入6℃条件下贮藏120 d,河阴石榴的腐烂率为3.46%,质量损失率为2.13%,褐变指数为0.1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5%,籽粒品质评分为92,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奇志 《中华纸业》2001,22(8):30-32
我国浆纸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投资热点行业;本文论述了如何使项目投资建设顺利实现,保证我国浆纸业持续性良好发展,杜绝项目“可批性”,落实项目的可行性,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咨询、评估、论证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葛根淀粉的酶法水解及其水解产物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α-淀粉酶水解葛根淀粉,制备水溶性麦芽糊精,研究了影响葛根淀粉水解度(DE值)的因素,探讨了DE值与麦芽糊精溶解度的关系,并对麦芽糊精的流变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酶用量增加,水解速度加快,DE值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水解速度加快,DE值增加。DE值越大,麦芽糊精的溶解度越大。DE=11.52和DE=20.21两种麦芽糊精的水溶液均为牛顿流体,前者放置1h后转变为胀塑性流体,后者则稳定不变。该研究结果为扩大葛根淀粉的用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采用纳克级激光计数检测器(nano quantity analyte detector,NQAD)同时测定7种人工甜味剂的分析方法。方法纳克级激光计数检测器系统下,使用CAPCELL PAK C_(18) MGⅡ(150 mm×2.0 mm,5μm)色谱柱,以2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柱温40℃。结果7种常见人工甜味剂得到良好分离与检测,在紫外检测器上难以检出的甜蜜素、三氯蔗糖和甜菊苷3种成分,在NQAD检测器上分别得到了0.27、0.17、1.19μg/mL的检出限。色谱峰面积精密度RSD4.97%;标准曲线得到良好线性关系r~20.994;样品回收率96.69%~105.18%之间。结论使用新型NQAD建立了人工甜味剂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甜菊苷的高灵敏度共同分析方法,方法简单、专属性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硫酸铵沉析、依次过葡聚糖G100和阴离子交换树脂DEAE葡聚糖A50柱,从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肠道2株放线菌株发酵液中获得了1种葡聚糖外切酶(C1)、2种葡聚糖内切酶(CX)和1种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该2株放线菌株在形态、生长、生理生化特性上显示属于链霉菌属种类。SDS-PAGA电泳分析表明上述4种酶的分子质量分别为76.9、22.3、66.2、31.9kD。外切酶在pH 5.6,内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pH 5.0;以及内切酶和外切酶在50℃,β-葡萄糖苷酶在40℃时,有最大酶活性,甚至温度高达70℃时,这些酶仍有50%以上的酶活性。二价阳离子如Fe2+、Ca2+在质量浓度100mg/L条件下对酶有激活作用,而Mn2+、Cu2+、Zn2+、Co2+对酶活起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来自白蚁肠道2株链霉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可能以Fe2+和Ca2+作为辅基,属于酸性、耐热性酶。这类酶具备用于工业上分解不溶性的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亚精胺(spermidine,Spd)与3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关系,以及黄果柑果实成熟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5 a生黄果柑果树为实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精胺处理,通过叶面、果面喷施亚精胺,研究外源亚精胺对黄果柑果实发育后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能显著提高黄果柑果实中Spd和精胺含量,极显著降低腐胺含量;显著提高黄果柑果实转色初期CAT、POD和SOD活性;显著降低成熟后果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推迟MDA含量快速累积的时间。结果显示,外源Spd具有改善黄果柑果实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功能,通过调控黄果柑果实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自由基防御系统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琴  李艳宾  李华 《食品科学》2013,34(1):194-198
对甘草内生菌进行分离,并从中进行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以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将甘草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提高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分离纯化出的47株甘草内生菌中筛选得到GF10和GF19两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真菌,两株菌对甘草黄酮的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转化后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均有显著增加,GF10、GF19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1.67%、65.94%,比未经转化黄酮的清除率(20.68%)分别提高了246.57%、218.86%。对甘草黄酮主要成分的HPLC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微生物转化后,甘草苷与异甘草苷的质量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质量浓度则显著增加。其中GF19转化的处理,甘草素在4种黄酮物质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9.18%,比转化前(10.38%)提高了181.12%;异甘草素比例最高的处理是GF10,为8.64%,比转化前(4.27%)高出102.3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