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宾川县红提葡萄产区的部分果园,近年来表现明显的缺硼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笔者对缺硼地块实施土壤改良,强化硼元素的补给,平衡氮、磷、钾的施用,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等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恢复了树势,当年增产20%,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商品果率,实现产值翻番。 相似文献
2.
潘春云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99,(2):46-48
根据我们几年来对红提、黑提葡萄的栽培实践,要达到“一年壮苗,二年结果,三年丰产”,实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在栽培技术上必须抓好当年定植基础和一年以后的田间管理,现分别将其栽培技术扼要介绍如下。1科学定植,打好基础主要抓好5点:1.做好葡萄园的规划...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本人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及查阅相关资料,主要分析了电动机缺相运行、造成电动机缺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电动机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生产当中电动机因缺相运行过热而造成烧毁的事故在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怎样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高电动机的使用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鉴于本人知识和经验有限,文章中所提之观点可能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红提葡萄6年引种,试栽和示范推广的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宁夏土壤气候条件的抗寒栽培技术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园地的选择、规划,开沟施肥、改良土壤,以及合理整形、修剪、科学施肥、控制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强化防寒;防霜冻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栽植时需采用嫁接苗,采取单蔓整形,第二年少量结果,第三至四年株产2-3kg,第五年进入盛果期,株产4-5kg,单产18000-22500kg/hm^2。单穗留果粒数6-80粒,并采用套袋,改善着色,果实含糖量18%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红提葡萄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品质变化,提高红提葡萄的产品价值,文章采用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红提原汁、果酒和果醋的功能性成分(VC、花色苷、总酚和总黄酮)和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DPPH、ABTS和羟自由基)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红提原汁、果酒和果醋三者的功能性成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红提果醋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总酚8.5mg/dL、总黄酮30mg/dL),造成这种差异可能是不同发酵阶段的菌种不同所引起的;在抗氧化性方面,红提果醋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该研究对红提葡萄不同发酵阶段产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不同加工过程的品质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刘卫英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7,(1):57-57
“葡萄三高素”是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研制的葡萄专用制剂,目前,有许多关于其在巨峰、藤稔、早生高墨等品种上应用的报道,但在红提上尚未见相应报道。本文就“葡萄三高素”对红提果实品质做了试验,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石河子葡萄研究所红提葡萄园内,6年生红提葡萄,株行距为1m×4m,葡萄生长势中庸,年产量控制在1500kg左右,单果重10g左右。小棚架栽培,肥水管理较好,双蔓整枝,夏季管理及时,冬剪采用中短梢修剪。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葡萄黄化病是近年发生较多的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通过3年的观察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负载量过大,浇水、施肥不合理及埋土不合理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埋土增施有机肥,适时中耕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沂源县2009年4月16日前后受强冷空气影响,红地球葡萄冻害严重.通过对葡萄架式、产量、树势、上年病虫发生、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上架时间以及农家肥的施入量等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栽培管理技术尤其是封冻水、上架时间、产量、埋土防寒以及2008年白腐病、霜霉病的大发生均与冻害的严重程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针对冻害情况提出了预防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桐乡于2000年从北京植物园引进红地球,通过避雨试种,栽培第2年产量达750kg/667m2,第3年进入盛产期,产量控制在1250~1500kg/667m2之间,经济效益明显,在桐乡采用避雨栽培表现良好,现面积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坡经济带属于干旱荒漠地区,光照丰富,太阳辐射量高,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为5~7℃,年均日照2828~3001h,年降水量100~250mm,蒸发量246mm,有效积温3000~3600℃,无霜期145~165d,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2~14℃,8~9月份平均气温日较差达18℃以上,是国内栽培葡萄的最佳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5.
红地球品种与生态环境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红地球品种(Red Globe)在我国称为美国红提、晚红、全球红、大红球、红球,该品种是美国加州大学H·P·01me教授采用(L12-80皇帝×Hunisa实生)×S45-48(L12-80×Nocers)为亲本杂交,于1980年育成并发表,同年获得美国专利。1987年沈阳农业大学从美国将红地球品种引入我国,于1994年经辽宁省园艺专业评审小组鉴定并被命名为晚红葡萄,开始在全国广泛推广,截止2001年全国红地球葡萄栽植面积约为3万公顷,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巨峰的第二大鲜食品种。红地球葡萄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鲜食葡萄市场的让出”极大地刺激了栽… 相似文献
16.
高寒冷凉区是葡萄露地栽培的"禁区",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利用阳光和冷资源发展日光温室红地球葡萄优质高效延后栽培,鲜果产期调控在元旦、春节采收,市场需求十分广阔,经济效益极高. 相似文献
17.
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森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2,(1):43-44
原产于美国的“提子葡萄”以个大、色艳、肉厚、味甜、质优、耐贮等优良性状而著称,已深博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在多雨的年份或栽植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的几种病害发生严重,造成许多果园丰产而不丰收,甚至面临毁园的危险。其中以霜霉病、白腐病、褐腐病、炭疽病、黑痘病的危害最为严重,严重的阻碍了红地球葡萄的栽培效益。为此,我们结合葡萄的栽培经验,对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供葡萄种植者参考。1 常见病害的症状表现1.1 霜霉病主要危害葡萄叶片,属葡萄生长中后期病害,多雨潮湿、雾大露重、昼…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红地球葡萄单幅式小拱棚避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河谷是一个气候较为特殊的区域,适宜红地球葡萄的生长,但成熟和采收期雨水集中,给红地球葡萄的产量带来不小的损失,当地利用竹竿、铁丝、塑料薄膜等材料做成小拱棚实施阶段避雨栽培。小拱棚改变了田间小气候,有效减少了霜霉、灰霉、酸腐、炭疽、白腐等病害的发生,但白粉病会偏重发生;针对光照小幅下降,温度小幅上升,采取枝、叶、果的定位,肥水协调管理,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等技术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冷凉地区红地球设施栽培迟采技术的研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永义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6):22-24
葡萄由于产期集中、季节性强,冬季市场主要是贮藏葡萄.因此,冬季上市的新鲜、优质、大粒鲜食葡萄售价很高.甘肃农大葡萄课题组针对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利用高寒冷凉地区(海拔2150~2500m)气候冷资源,在年平均温度0~4.5℃、无霜期只有90~120d的传统农业气候资源劣势地区,研究了美国红地球葡萄优质、高效设施栽培延迟采收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避雨设施的推广应用,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涉及的区县范围包括双流、彭山、广汉、德阳、龙泉驿等.由于采取了避雨设施栽培技术,红地球葡萄真菌性病害大大减轻,果实成熟期可以避开高温多雨伤害,留树保鲜期也明显延长,葡萄栽培综合经济效益由此显著提高,成为本地观光与自采葡萄园的首选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