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如何更好地完成抗旱工作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林业运营、生产和发展中,要基于抗旱造林技术进行考虑与行动,深入研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成效,从而促进水资源匮乏地区生态环境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林业工程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当前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抗旱造林技术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松  ;尚玉霞 《轻工设计》2014,(33):290-290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大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林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林业建设中,发展林业技术有着积极的意义,其能够加快林业建设速度,保证造林质量。文章将针对思南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0年来福建省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林业建设长足发展,“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后,福建省1992年全省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宜林荒山造林任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林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大了造林绿化的力度,造林绿化的质量好坏直接与林业种苗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加强种苗的发展,确保林业和生态建设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文中从林业种苗的意义和基本方针入手,分析了林业种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林木种苗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造林绿化是恢复森林植被的最有效方式,是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诸多生态功能。不论对国民经济或是对生态环境,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文章对造林绿化中林业技术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年来福建省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林业建设长足发展,"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后,福建省1992年全省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宜林荒山造林任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关注绿化和植树造林工程。林业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在改善环境、植树造林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林业工作时,所有林业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然规律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意义,无论从事任何林业技术工作,都要以认识自然规律、正确掌握和应用自然规律为前提,才能不断提高林业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我国林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植树造林能够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可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植树造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明显。与此同时,林业养护工作也直接决定了整个林地的综合经济效益水平,要做好林地养护工作才能保证种植树种科学合理搭配,文章笔者重点分析了植树造林的常用技术及养护技术,希望以此来提高造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林业育苗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是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该技术所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但存在一定技术要点,如育苗地的选择与土壤处理、苗种的选择与处理、播种技术的应用、苗木与造林规格的选择等.有效应用林业育苗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林业发展十分关键.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林业育苗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的重要性,再对育苗培育技术和移植造林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究,旨在为林业相关工作者提供思路,为我国林业长足发展打下地基.  相似文献   

10.
林业工程建设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林业工程建设的造林管理工作对于林业工程的发展建设可谓意义巨大,因为它能够把林业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资金进行良好协调配合,进而促进林业工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林业工程管理的原则,然后对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提高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许建琦 《中国造纸学报》2004,19(Z1):570-572
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质量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县林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本文旨在分析林业重点工程退耕还林造林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与根源,通过分析明确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使为行政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作参考.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得到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林业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因此,加强对现有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并积极开展新的林业种植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调查了某地区现有林业资源情况,探究了我国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林业造林技术的应用,旨在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坚持"六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依托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加强造林绿化工作。据统计2,004年共争取到中央无偿林业投资8.82亿元,全省完成冬春季造林3185hm2(其中退耕还林2106hm2)、长江珠江防护林1320hm2、中德合作造林1860hm2、速生丰产林5275hm2、名特优经济林73hm2、新增封山育林1577hm2;义务植树8449.9亿株,完成育苗973hm2,预计产苗4亿株,可供造林17万hm2。在林业项目的安排和实施中,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广泛推行择优选择项目实施单位,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和造林质量。重点抓了昌京、京福等高速公路的绿…  相似文献   

14.
要闻     
《中华纸业》2012,(15):7-7
正上半年造林7069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从7月21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上半年我国共完成造林面积7069万亩,占全年计划的78.5%,林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中国近年来将林业定位为生态建设的公益事业,同时将森林开发列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积极加大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投入达1220亿元,全国林业总投入超过了5000亿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森林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生态环境恶化和破坏、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等.因此,有必要明确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探讨林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给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开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林业调查规划人员要详细地了解和掌握林业资源,并做好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工作,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的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基于此,文章概述了林业调查规划的内涵,探讨了林业调查规划的重要性,对我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人们林业资源对环境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森林的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对造林苗的培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项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林业建设成果,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加强造林苗的培育和管理工作,并成立专门的培育和管理小组,确定各主要领导为小组的主要负责人,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日程安排上来,各林业单位及森林拥有者积极参与,确保育苗工作都落到实处。对重点区域要加强造林育苗的力度,发动群众积极参于到造林苗的培育工作中来,提高群众对育苗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只有全民参与进来,林业造林苗的培育与管理工作中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苗木和用材林的培育研究工作,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发展苗木和用材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林场的优势,为林场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从造林苗的培育及管理技术及病虫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现阶段林业营林的工作需要,进行林业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营林整地造林问题的控制,进行清醒性的认识,保证现代林业营林体系的健全,这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林业营林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为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然而,在我国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森林资源短缺、发展极不平衡等。为提高造林的工作质量,提高人工造林的更新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人工造林的重心是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质量,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文章对我国当前人工造林更新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人工造林更新技术的存在意义及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支持绿化工作,使得这一工作已经成为现在林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基于这一情况,国民经济在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时很重视林业的绿化。文章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林业发展状态进行分析,解剖林业生态工程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含义,说明这一工程对该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