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柠檬红茶酸奶的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柠檬、红茶和鲜奶为主要原料,以嗜热性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为发酵剂,经发酵制成一种新型固体酸奶。通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和感官评定,确定该产品的最佳生产配方:柠檬红茶汁5%,蔗糖和蜂蜜4%,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性链球菌3%(均为质量分数,下同),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5 h。  相似文献   

2.
益生菌酸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干酪乳杆菌(Lc)、罗依氏乳杆菌(Lr)混合菌发酵,得到益生菌酸奶.正交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可以应用于酸奶发酵,发酵工艺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为3:3:2:2,发酵温度39℃,接种量0.25%(DVS),加糖量8%,凝乳时间5h.  相似文献   

3.
以鹰嘴豆和复原乳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得到鹰嘴豆酸奶。结果表明:膨胀鹰嘴豆以6倍质量的水进行磨浆,再与复原乳以1∶1混合,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混合发酵,接种量6%,加糖量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6~7 h。  相似文献   

4.
红薯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永春 《饮料工业》2008,11(3):13-15
以红薯和鲜牛乳为主要原料,配以蔗糖和稳定剂,使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种发酵,制成风味独特、营养全面的保健饮品。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入3%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在42℃下发酵5h,后发酵时间为22h。  相似文献   

5.
南亚 《饮料工业》2008,11(2):23-25
以荸荠和鲜牛乳为主要原料,配以蔗糖和稳定剂,使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种发酵,制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保健饮品。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入4%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在42℃下发酵5h,后发酵时间为20h。  相似文献   

6.
提高嗜酸乳杆菌酸乳菌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嗜酸乳杆菌为主发酵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辅助发酵剂制作嗜酸乳杆菌酸乳,采用正交实验,并分析发酵过程中pH、乳酸菌数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确定混合菌种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1.8%、嗜热链球菌1.4%、保加利亚乳杆菌0.6%混合发酵,可以提高乳中嗜酸乳杆菌的菌活力并改善其风味。经验证,混合菌种发酵制作的酸奶在风味和保健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菌种发酵制作的酸乳。  相似文献   

7.
李宏高 《食品科学》2007,28(7):597-600
以马铃薯和鲜牛乳为主要原料,配以蔗糖和稳定剂,使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种发酵。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入3%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在42℃下发酵5h,后发酵时间为22h,制成风味独特,营养全面的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8.
以纯牛奶和荔枝汁为主要原料,以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菌种,探讨三种乳酸菌的不同组合发酵对凝固型荔枝酸奶的发酵特性和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产胞外多糖能力较强,单独发酵时胞外多糖含量达到22.50g/L,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单独发酵时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5.73 g/L和0.29 g/L;各种不同乳酸菌组合发酵后酸奶的表观粘度和持水力与胞外多糖的含量呈正相关(R2=0.98);干酪乳杆菌产酸能力弱,单独发酵后p H高于其它添加有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组合,导致酸奶的硬度偏低,但干酪乳杆菌联合嗜热链球菌或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时,发酵酸奶的硬度和乳酸菌活菌数均明显优于单独发酵组。因此,当干酪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联合发酵时,能充分发挥三个菌种的各自优势,菌落总数、胞外多糖含量和质构均能达到较好的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豆乳的单菌产酸曲线与混菌产酸曲线,并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了它们对发酵豆乳的品质影响及与单菌发酵豆乳贮存期质量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影响酸豆乳质量的主要因素,嗜热链球菌次之。按体积分数为2.2%嗜酸乳杆菌、体积分数为3.0%保加利亚乳杆菌、体积分数为1.8%嗜热链球菌配比共同发酵,可得到组织状态、口感风味较好的酸豆乳,克服了单一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产酸慢、凝乳时间长、活菌数不高且贮存期活菌数下降快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以紫薯为原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复合发酵剂制备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对其中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发酵优化工艺: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v/v)接种量3%,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9 h。工艺优化后的紫薯发酵饮料色泽鲜艳、酸甜适口、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1.
嗜热链球菌和乳杆菌最佳促生长剂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七种不同添加剂对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产酸及凝乳的影响。结果表明:7%番茄汁可作为这三种菌的促生长剂;嗜酸乳杆菌的最佳促生长剂为7%番茄汁或10%胡萝卜汁;7%五星啤酒是嗜热链球菌的最佳促生长剂,10%的信阳毛尖茶次之;7%番茄汁是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最佳促生长剂。  相似文献   

12.
番茄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番茄为原料,经加工处理,将所得原料进行乳酸发酵。首先筛选适宜于番茄汁乳酸发酵用的菌种,从产品的感官、风味、品质等总体效果评定,认为混合菌种发酵的番茄汁优于单一菌种的发酵。本研究确定了混合菌的组成、配比、接种量;探讨了发酵的最佳温度、时间;提出了番茄汁发酵的工艺流程。制品不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色素和香精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制品营养丰富,可作为保健型饮料。  相似文献   

13.
选择保加利亚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作为发酵菌种,通过逐步提高牛奶中豆乳的比例对菌种进行驯化的方法和改变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含量,研究大豆酸乳发酵过程中酸度值和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驯化后的保加利亚杆菌发酵大豆酸乳过程中,酸度值从37.5 °T上升至40.0 °T,活菌数量提高了0.5倍;经过驯化后的嗜热链球菌发酵大豆酸乳过程中,酸度值从35.0 °T上升至37.5 °T,活菌数量提高了1.67倍;经过驯化后的混合菌种(保加利亚杆菌∶嗜热链球菌比例为1∶1)发酵大豆酸乳过程中,酸度值从42.5 °T升至48.5 °T,活菌数量提高了1.85倍;5种营养因子对大豆酸乳酸度的提高作用顺序为大豆肽>氨基酸>胡萝卜汁>低聚果糖>西红柿汁。  相似文献   

14.
促进混合培养的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生长的物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在不同乳酸菌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的研究,发现啤酒,番茄汁及CaCl2均对混合培养的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生长有一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啤酒可以促进两菌在全脂牛乳中生长及嗜热链球菌在乳清培养基中生长,5%番茄汁可以促进两菌在服清培养基中生长。CaCl对两菌在BLC培养液中有一定促进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牛奶、葛根为主要原料,利用正交设计法对葛根酸奶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剂(质量比为1∶1)接种量为体积分数3%时,采用葛根汁与牛奶体积比为3∶7,加入质量分数6%的蔗糖,42℃发酵5 h,可制得品质风味优良的葛根酸奶。产品中葛根黄酮质量浓度为0.11 mg/mL。  相似文献   

16.
乳酸发酵番茄汁中间生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筛选出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 thermophilus)应用于乳酸发酵番茄汁的中试生产中。先在20升发酵罐内进行了两批试验,确立了初步的生产工艺流程,然后在500升发酵罐进行了进一步试验,获得了成功,生产出的乳酸发酵番茄汁pH为4.0~4.3,乳酸含量0.7%左右,加蔗糖3%,不添加防腐剂、香精、色素等化学物质。保存半年后经检测,其理化及微生物学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申试结果为工业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声波浸提法提取红曲中的有效成分,将红曲水提取液与全脂奶粉混合发酵制成新型红曲酸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跟踪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曲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普通酸奶。发酵2 h时,红曲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菌体数量分别为普通酸奶的2.63和2.24倍;发酵5 h时,发酵接近终点,红曲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菌体数量分别为普通酸奶的2.29和2.75倍。红曲酸奶的保藏期可达15 d,乳酸菌数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酸奶生产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实验室保藏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ws2,ws3,ws6,嗜热链球菌hs3,hs5,hs7,经过发酵特性的比较,选出混合菌株发酵的实验菌株。按照1:1的比例发酵,确定ws3和hs3为最佳生产用菌株。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of peanuts (peanut milk) with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sp. bulgaricus and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sp. thermophilus, separately and in combination, on selected chemical and sensory qualities wer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pH, titratable acidity and viable cell pop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L. delbrueckii ssp. bulgaricus and S. salivarius ssp. thermophilus during fermentation. Analysis of headspace volatiles revealed that hexanal, which is one of the compounds responsible for undesirable green/beany flavor in peanut milk, completely disappeared as a result of fermentation. S. salivarius ssp. thermophilus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L. delbrueckii ssp. bulgaricus in reducing the hexanal content. The acetaldehyde content of peanut milk increased during fermentation.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correlated with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s which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5) decrease in green/beany flavor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reamy flavor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fer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