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5):81-81
由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酿酒分会组织的“凤香型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态法白酒国家标准修订讨论会”在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召开。  相似文献   

2.
《啤酒科技》2006,(2):69-69
为保障人民饮酒安全,促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国家认监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一酒类》,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酒类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促进中国酒类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提高中国酒类产品质量认证的社会知名度,扶持我国优势酿酒企业做大做强,创建中国酿酒名牌企业,增强优质安全酒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按照《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一酒类》有关规定,2006年1月18日上午,由国家商务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承办的“中国牺类质量认证首批获证企业颁证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批获证的29家企业的115个产品获得了中国酒类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其中啤酒企业有青岛、华润、燕京、珠江、金威五家。  相似文献   

3.
西凤酒是凤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凤香型白酒之宗,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名酒之一。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提升产品质量,西凤酒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通过梳理管理流程,制定管理标准,凤香型白酒的标准体系构成已逐步完善,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从当前凤香型白酒主要技术标准、发展创新及标准化等方面对近年来凤香型白酒标准化技术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宜昌’96安琪酿酒高活性干酵母应用技术交流会”上,有关应用生香活性干酵母的情况,从在普通白酒、清香型大曲酒、浓香型大曲酒、凤香型酒、小曲培苗糖化加大曲续趋发酵、小曲酒、黄酒生产等7个方面进行了评述。(陆月霜)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09年2月17日,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凤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委员大会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该委员会由25名委员组成,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秘书长赵建华任主任委员,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晓山任秘书长,秘书处承担单位为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凤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制订及修订工作。宝鸡市副市长上官吉庆为赵建华颁发凤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证书。  相似文献   

6.
江砂 《酿酒科技》2005,(7):119-119
本刊讯: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75号公告,批准了包括“老白干香型”在内的170项行业标准,表示将这一独特香型列入白酒十一大香型之一,并于2005年6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也于2005年发布9号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轻工业部门予以执行。“老白干香型”最早的发起者,是河北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是我国老白干香型最大的生产企业,衡水老白干悠久的酿酒历史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老白干香型的特点:闻着醇香,入口香甜,饮后余香。“老白干香型”的定型和衡水老白干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在中国白酒界具有划时代的意…  相似文献   

7.
《酿酒》1991,(4):4-6
西凤酒是我国古老的名酒,历史悠久,久负盛名。长期以来,西凤酒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典型的风格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为使古老的西凤名酒早立“香型”,自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后,陕西省轻工业科研所与西凤酒厂,开展了“西凤酒香型研究”的科研项目。十年来,对西凤酒的微量香味成份及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其间多次走访了全国酿酒专家,拜师求教。并多次通过上级各部门,邀请全国酿酒专家、知名人士,举行了“西凤酒香型论证会”。一致认为西凤酒确属独立“香型”,它不同于其它各香型酒,称之“凤型”,正如高级工程师秦含章同志在《现代酿酒工业综述》一书中肯定的“茅型、泸型、汾型、凤型”,这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酿酒》2009,(3):95-95
各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业内专家、学者:2008年11月份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白酒的民族工业地位的提升,同时也给中国白酒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带来机遇,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做好技术准备。12月份酱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和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今年2月份凤香型、豉香型、米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也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9.
各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业内专家、学者:2008年11月份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白酒的民族工业地位的提升,同时也给中国白酒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带来机遇,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做好技术准备。12月份酱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和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今年2月份凤香型、豉香型、米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也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论述了西凤酒、景芝酒和白云边酒从其它香型中分离出来而独占一型,即凤香型,芝麻香型和“浓酱香型”的兼香型;并分别阐释了它们的风味和组分特征。进而在国内首次提出开发、发掘新一代的“清酱兼有”的兼香型白酒的新酒种,以丰富发展白酒香型,丰富人民的酒文化生活。(丁匀成)  相似文献   

11.
赖登烽 《酿酒》2009,(5):3-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白酒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地追求酒精的刺激,而重在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抱着鉴赏的态度来体验白酒给予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就要求白酒企业要稳定和提高白酒质量,使产品臻于完美以满足市场需求,但妨碍白酒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白酒口感的异杂味,这些异杂味种类众多,产生的原因几乎涉及酿造的各个环节,本文就这一课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解决浓香型白酒异杂味行之有效的关键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王东  龚晓林  娄国平  朱丹 《酿酒》2011,38(2):26-28
江津小曲白酒二十多年来在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五粮型小曲白酒生产工艺的确立;优良菌种的选育应用;多种调味酒的生产;低度酒除浊净化技术的应用;检测手段的提高以及勾调工艺的完善等方面不断开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基酒质量大幅提高,开发了"金江津酒"、"几江元帅酒"系列中高档产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江津小曲白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奋明 《酿酒》2014,(2):60-63
气相色谱分析是一门具有高选择性、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特点的分离分析技术。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应用于白酒生产,大大促进了白酒生产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准确测定白酒中醇、酯、酸、醛这些香味组分的含量是白酒质量控制分析的关键所在,采用毛细管柱和填充柱气相色谱分析法,对白酒中大量微量成分的不断深入的剖析,为白酒生产的中间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把关,新产品研发,白酒内在质量鉴评和风格香型的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复粮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锋国 《酿酒》2009,36(1):11-14
了解中国传统白酒的生产工艺内涵,把握不同香型工艺间的融合规律,对创新中国白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中国白酒生产,只有做好关键环节的控制,才能更好的获取我们需要的酒类代谢产物,促进产品风味和质量的提高。如何实现白酒的完美塑造呢?以复粮芝麻香型白酒为例:除生产过程中讲究原料的配比、多菌种强化与使用、高温堆积与发酵等环节外,勾兑调味过程非常关键,细化原酒分级、分型储酒、合理搭配、精心调味是塑造芝麻香完美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鑫 《酿酒》2020,47(1):77-78
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思路,选取同一酿酒生产班组、同一时间段考察不同发酵容器对大曲清香白酒酿造情形的影响,为大曲清香白酒发酵工艺设备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方原创白酒工艺,历史文化悠久,在质量风格特点方面,反应了原生态白酒香型的多样性,应倡导白酒百花齐放,靠香型标杆,已代表不了人们多元化需求,涵盖不了真正的原酒质量。  相似文献   

17.
扳倒井酒的勾兑与调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丽 《酿酒》2007,34(1):35-37
扳倒井酒作为北方著名白酒,以香气幽雅,绵甜柔和,回甜净爽畅销全国.扳倒井酒之所以能走俏市场,来源于精益求精的勾调技术.勾兑调味技术是稳定提高扳倒井酒质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产量、品质、风味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关键工艺为依据,对酒曲、窖泥、酒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从参与酿造过程微生物的角度了解白酒发酵、生香、产酯等过程的实质,为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酿造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提出酿造微生物与白酒品评中"色、香、味、格"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酿造微生物与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将是今后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史静霞 《酿酒》2009,36(4):83-84
运用最新的研究技术在提高汾酒微量组分分析体系水平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以风味化学理论为基础的中国清香型代表—汾酒的特征风味剖析技术体系,确定汾酒中关键风味化合物、重要风味化合物与特征风味化合物,为发展清香型白酒的酿造理论,推动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傅国城 《酿酒》2008,35(2):105-107
原材料的选择是生产名优白酒的先决条件,控制麸曲是名优白酒酿造的关键,贮存勾兑是提高名优白酒的手段。名优白酒必须有鲜明的典型性,有了典型性才能确定工艺技术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