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以前,江西中、南部地区历来以销售淮盐为主,但由于受行盐划界体制及其他翩 度与菲制度因素的影响,这一在全省乃至两淮盐区都具有重要地位的食盐行销区,时至清中叶,私盐 贸易变得非常活跃。当时,泛滥于江西中、南部地区的私盐有商私、官私、邻私、枭私及漕私等,在 众多的私盐当中,尤以盐枭走私最为猖獗。该地区盐枭走私不仅规模大、组织严密,而且具有独特的 活动特点和运销方式。本文拟就该地区枭私的活动特点与运销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严格的盐法制度下,鄂西北地区本属淮盐引地,但远离淮盐产区,却毗邻川盐、潞盐、芦盐产地或引地,为私盐的盛行创造了便利条件。私盐贩和鄂西北地区的人民共同开拓了庞杂的运盐通道,部分解决了当地人们的吃盐问题。同时也使本区出现了严重的私盐问题,即便是政府花费了极大的气力,终有清一代也没有解决,这当然与鄂西北地区庞杂的私盐运输孔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两广盐区私盐盛行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两广盐区是一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盐区。按人口与官盐额定销量进行比较,发现两广人均私盐量高于全国水平。就其原因,一是两广盐商经济实力远逊于淮商、芦商导致该地区出现无人无商之地使私盐乘隙而起;二是两广行盐地区地形复杂适于走私;三是两广盐区某些政治上或盐政上的权力真空的存在促使私盐泛滥。本文还论述了两广盐区私盐盛行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鄂西北地区是著名的私盐销售区,其私盐问题十分突出。私盐种类繁多,主要来自川东盐场、芦盐与潞盐引地。它们的浸销形式主要有场私、官私、商私、枭私和平民贩私诸种,最终分割了本区的食盐市场。私盐在鄂西北盛行的原因在于各方面、各阶层受利益的驱使,再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封建盐法制度的僵化等。清政府无法解决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但为后世提供了一定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代淮安地区为例,探究该地私盐贩运的方式种类、民众参与情况等内容,并关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探讨私盐贩运无法遏制的深层次原因。淮安的私盐贩运方式之选择、参与私盐贩运之规模,是由当地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形态等因素所决定的。当讨论明清两代私盐贩运问题之时,除了考虑国家政策制定、官府地方控制之外,一些较为细微的方面,诸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也应当纳入观察范围一并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云南私盐与缉私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云南私盐种类多,既有云南本省的私盐,又有邻省和邻国的私盐。不同类型的私盐出现有其时段性和地域性,相对应缉私工作重点也时有调整,总体而言,民国政府对外私的查缉力度强于对本省和邻省私盐的查缉。而云南私盐种类多、难以杜绝的原因则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河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盐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河东地区的盐业分池盐与土盐两种,其中,大同府及解州所产食盐为池盐,太原及平城外郭盐场和浑源县所产盐为土盐。金朝建立后,十分重视对河东盐业的管理与控制,并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河东地区盐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河东盐业成为金朝重要的财赋收入之一。不过,由于金代官盐盐价过高,河东地区私盐贩卖兴起,并出现了一批以运销盐业为生的商人。金朝政府虽设置巡捕使等机构打击私盐贩卖,但收效甚微。本文以金代河东盐业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相关史料,对金代河东地区的盐业经营与管理、盐业销售及私盐贩卖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代私盐贩的兴盛植根于唐代的榷盐制。在榷盐制度下 ,盐的专卖一直实行高额垄断价格 ,导致私盐泛滥 ,而且 ,行盐制度、销区界定等也为私盐越界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就唐代榷盐制与私盐的关系、私盐形成的条件、私盐的表现形式、私盐同唐王朝灭亡的因果关系等 ,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历史上为河东盐销区。清末,在行销官盐——河东盐之时,遭到了三种私盐——花马大池盐、内蒙古盐、陕西土盐的大规模侵扰,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历史特点,对探讨中国私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私盐"常常作为商品或是法律上的意义而为经济史、法制史研究所关注,而光绪年间台湾新竹知县方祖荫在私盐治理中,"私盐"却主要被用作地方行政的治理工具。知县方祖荫的治理方式主要通过不定期的私盐案件对盐场地方头目进行提醒,并要求他们写下完纳盐课的保证书,而不主要在抓获多少私盐行为。当被认为"罔知轻重"的盐馆委员史传礼试图暴力毁坏盐埕以绝私盐时,便激化了与"老成练达"的知县方祖荫的行政矛盾,而致其自身被上级撤换。基于对盐法和地方社会的比较和审夺,"私盐"政策成为当地官民博弈之下地方行政的重要手段,被利用以实现盐场地方的社会治理。"私盐"作为一种地方行政名目的出现,仅是为地方行政提供一种制度运作的工具,而不是限定地方运作的法则。  相似文献   

11.
不合理的划界行盐制的确立是清代江西官盐运输途径形成的主要原因。运输网络的形成导致了官盐运输途径的僵化和流通方式的不合理性,正是官盐这种僵化的运输途径和不合理的流通方式,促使了清中叶江西地区私盐的盛行。与官盐相比,私盐因其独特的运输途径和流通方式,而对官盐流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冲击。  相似文献   

12.
乾隆五十五年(1791)以后,清代两广盐区的私盐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道光二十年(1840)私盐所占比例已高达75.4%,与通称的"官三私七"之说不谋而合。当时两广总督那苏图就曾说"广东私盐充斥过于江淮"①。整个来看,广东的私盐比江浙两淮的私盐更为盛行。那么,为何广东私盐要比江淮私盐更为活跃?除了清代广东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外,本文主要从清代广东食盐走私的地方社会条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由于地缘因素以及滇省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得物美价廉的缅甸、越南私盐从腾越、开化、广南等偏远沿边地区进入云南。尤其在咸同军兴后,缅、越私盐大量涌入滇省,直至民国年间仍屡禁不止。在近代边疆危机背景下,西方国家以缅、越私盐为经济手段,加紧对中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事关边地与边民的争夺,对国家边疆治理和边地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雍正七年,四川地方政府为治理生产领域的私盐问题,借鉴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保甲制度,在四川地区推行盐业保甲之制,对从事盐业生产的井灶户加以编联管理,旨在防止私盐从生产领域溢出。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对四川盐业诸多问题的综合考量,忽视了其从编甲和管理等方面出现的运行阻碍,最终导致该制度形同虚设,其私盐治理成效背离初衷。  相似文献   

15.
在为官江西多年的吴文镕所遗留下来的《吴文节公遗集》一书当中,记载有大量的私盐个案①,其中有不少属于盐枭走私案例,透过这些私盐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光年间发生在江西的盐枭走私个案,具有人数多、私盐贩卖量大、危害烈的特点。这一历史阶段盐枭走私之所以异常活跃,与当时各级盐务官弁、地方官员和缉私兵役的"不作为"与"乱作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如东县盐务管理局成立一年来,认真执行盐业政策,按照盐业法规,查处私盐案件63起,查处私盐83.44吨,没收私盐20.5吨,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作出贡献。 如东县原是私盐重灾区,盐业市场混乱,销售渠道不畅,贩卖私盐猖獗,每年从外地流进私盐约6000吨左右。除个体商贩外,也有集体和国营单位参与私盐经营,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去年1月,如东县成立了盐务管理局后,大力整顿盐业市场,迅速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逐步形成上下一体、条块结合、各方参与的监督网络,使盐政管理走上规  相似文献   

17.
清中叶,两淮盐区流通领域的私盐异常活跃,这些私盐的贩卖主体主要为肩挑背负之民、船户水手和流民等基层民众。本文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了上述基层民众贩卖私盐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与危害性等。  相似文献   

18.
食盐专营市场受私盐严惩冲销已十余年,国家相继颁眼了一系列依法治盐的法规政策,各级盐政执法机构对非法贩销私盐活动不断进行严厉打击,但私盐冲击市场的影响至今未有缓解,这是何故?本文就食盐专营市场上私盐的疯狂贩销活动屡禁不绝的原因及治理进行了初浅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宋代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违禁私盐来源渠道复杂,其中,生产领域的私煎私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而出自生产领域的私盐,很大一部分又来自制盐者及其相关人员的私煎私卖,特别是作为宋代食盐的主要生产者--盐民,可以说是宋代社会私盐的重要供给者。盐民的私煎盗卖与官府对盐民利益的种种侵害分不开,食盐收购中的违例即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官府的食盐购纳环节入手,分析宋代食盐购纳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与盐民私煎盗卖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宋代私盐泛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激励的悖论”——试论清代的盐业缉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政府对私盐活动的打击不遗余力,但私盐现象仍极为严重。根据博弈论“激励的悖论”模型可知,加大对走私盐犯的惩罚力度,只会短期有效,长期效果必须靠加强对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督,以及对失职行为的查处来保证。清廷举措失当、重此轻彼,成为清代私盐泛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