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对2018—2020年天津市津南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行监测及耐药分析,了解天津市津南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2020年津南区哨点医院607例食源性疾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志贺菌4种致病菌检测,并对阳性菌株做药敏分析。结果 607例粪便标本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24株,阳性检出率20.43%(124/607)。其中沙门菌74株,副溶血性弧菌3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19株,未检出志贺菌。患者中,男∶女为4∶3(347/260);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检出率最高,达62.16%(46/74),致泻大肠埃希菌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检出率最高;药物敏感试验中,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AMP)耐药显著,高达72.04%(67/93),且普遍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唑啉(CFZ)的耐药最严重[77.42%(24/31)]。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2018—2020年引起腹泻的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以肠炎沙门菌、EPEC为主。分离菌株普遍对AMP耐药,且存在多重耐药情况,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加工业的监管,同时加强致病菌耐药的监测力度,为津南区食品安全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5—2018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数据,2家哨点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感染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共监测和采集2 87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23.55%(676/2 871),其中,诺如病毒为20.04%(97/484)、致泻大肠埃希菌为11.84%(340/2 871)、空肠弯曲菌为7.21%(68/943)、副溶血性弧菌为4.01%(115/2 871)、沙门菌为3.27%(94/2 871)、志贺菌为0.28%(8/2 871);第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可疑食物主要是混合/多种食品(41.12%,278/676),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2.19%,150/676)和肉与肉制品(10.95%,74/676)。结论 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对特定病原体阳性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 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 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几年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6~2019年秦皇岛市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 并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18例, 男女比例为1:1.14, 以20~2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8.41%), 职业以家务及 待业为主(23.96%), 6~8月为高发期, 可疑暴露食品以水 产动物及 其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7.44%), 家庭是主要可疑进食场所。检出病原体187例, 总检出率26.04%,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73例(10.17%)、诺如病毒65例(9.0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5例(3.48%)、沙门氏菌24例(3.34%)。 结论 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主要 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 病毒感染为主, 今后应加强健 康 宣传和主动监测, 有效降低 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13—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2 049例,其中11 497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807例患者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2%;诺如病毒、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5.63%(389/2 489)、2.54%(283/11 141)、1.32%(147/11 167)、0.08%(9/11 153)、0.06%(6/9 410),未检出小肠耶尔森菌(0/201)。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与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耶尔森菌相比是吉林省主要流行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P0.05)。诺如病毒在第一季度检出率(31.00%)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第二、三季度检出率(3.78%、3.12%;1.32%、1.69%)高于第一、四季度;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0.14%、0.15%)。诺如病毒在80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较高(20.00%、18.90%),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最高(3.38%、1.75%)。2015年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于2013年和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季度的检出率低于前三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商业服务人员、城市居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检出率逐年升高,第一、二、三季度检出率高于第四季度,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是主要流行的病原体,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和商业服务人员易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京城北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和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4年南京城北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对标本中肠道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进行检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583份标本中,病毒检出率为31.73%(185/583),其中诺如病毒110份;病原菌检出率为2.57%(15/58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份;不同季度之间的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为发病高峰期;可疑食物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结论 南京城北地区食源性疾病感染的主要病毒为诺如病毒,其次为轮状病毒;病原菌感染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应加强健康宣教和卫生管理,完善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水平,增强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郴州市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19年郴州市2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信息、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标本开展病原学检验、病原体分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采集腹泻病例标本825份,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0.18%(249/825),其中沙门菌16.24%(134/825)、诺如病毒11.76%(97/825)、致泻大肠埃希菌3.52%(29/825)、副溶血性弧菌0.73%(6/825)、志贺菌0.12%(1/825);第二、第三季度细菌检出率高,第一、第四季度病毒检出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检出率以2~6岁年龄段最高(40.79%,31/76);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和水果类及其制品;检出的沙门菌中以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高(74.63%,100/134),致泻大肠埃希菌中以肠黏附型(EAEC)和产肠毒素型(ETEC)占比最高(34.48%,10/29),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主(85.57%,83/97);沙门菌对四环素(TET)耐药率最高达88.71%(110/124),沙门菌多重耐药率达85.48%(106/124);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AMP)耐药率较高(79.31%,23/29),致泻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为62.07%(18/29)。结论 郴州市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为沙门菌和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应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强化抗生素耐药监测,严防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北京市平谷区2018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347例病人的信息,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诺如病毒等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34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26~35岁年龄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32.0%)。疾病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家庭(80.4%)。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 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0.7%)。共采集332份患者粪便标本, 检测出致病菌者79例, 检出率23.8%。沙门菌检出率最高(10.2%)、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菌(9.6%)。抽取264份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 14份检出阳性, 检出率5.3%。第3季度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 12、1、2、3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平谷区食源性疾病的季节性监测, 对易感人群、家庭进行食品卫生知识重点宣传教育, 尤其是肉与肉制品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可疑饮食及其来源,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27家哨点医院2019—2020年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就诊病例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测其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及诺如病毒情况。结果 共监测4 294例腹泻病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12.09%(519/4 294),其中诺如病毒5.33%、沙门菌4.66%、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96%、志贺菌0.12%、副溶血性弧菌0.02%。二、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18.50%,13.00%),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不同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以0~1岁组最高,为19.19%(71/370)。4 294例病例中有4 289例提供了可疑饮食信息,其中肉与肉制品占19.26%(846/4 289)、粮食类及其制品占17.65%(757/4 289);食物加工方式中家庭自制占58.27%(2 502/4 289),餐饮服务业占30.64%(1 314/4 289);食物来源中家庭占55.42%(2 377/4 289)、餐饮店占12.17%(522/4 289)、零售店占10.91%(468/4 289)。结论 在监测的病原体中,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是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可疑饮食以家庭自制食品占比较大。建议在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夏秋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关注0~1岁婴儿期人群,开展家庭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教。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DEC 4种病原菌的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从1 003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300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9.9%。DEC的检出率最高(29.1%,292/1 003),其次是沙门菌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1 00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女性患者致病菌检出率(31.8%,136/428)高于男性(28.5%,164/575);19~59岁和≤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1.5%(76/241)和30.6%(188/615)。致病菌的检出主要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7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分为6种带型,存在1次聚集。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5.7%(6/7),多重耐药株有6株;1株福氏志贺菌2a型是七重耐药菌株;292株DEC均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氯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8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0.8%,236/292),多重耐药菌株占75.3%(220/292)。结论 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DEC检出率最高,19~59岁年龄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为主要流行季节,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青海省1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以腹泻为主诉的婴幼儿(<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4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的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共监测3 068例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病例,腹泻性状以水样便为主,54.66%(1 677/3 068)的病例伴有发热;共检出病原体150例,检出率为4.89%(150/3 068),其中以志贺菌检出率最高(2.36%,72/3 049),其次是沙门菌(2.11%,64/3 035)和诺如病毒(1.02%,10/983);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发生呈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婴儿组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幼儿组;乳类食品为首位原因食品。结论 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志贺菌和沙门菌,并有诺如病毒检出,应加强对目标病原的持续监测,开展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知识宣传教育并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广州市监测的1 602份水产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 602份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21.16%(339/1 6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19.54%(313/1 602),创伤弧菌检出率为8.63%(43/498),沙门菌检出率为1.08%(14/1 301),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59%(6/1 021),霍乱弧菌检出率为0.14%(1/701)。结论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存在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依然是主要的致病菌,但是沙门菌、创伤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7年温州地区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香港海鸥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温州地区食源性疾病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7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检测生鸡肉、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散装熟肉制品、海水鱼、淡水鱼、冷菜等八大类,共检出各类病原菌74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检出率为最高,检出20株,检出率达15.04%;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39株,检出率为9.7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分别检出9株和6株,检出率分别为3.77%和2.51%,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香港海鸥菌。结论温州地区各类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冷菜、海水鱼、散装熟肉制品是主要污染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共抽取430份农产品样品,监测项目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采用全自动基因指纹分析仪对分离到的部分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株进行核糖体基因指纹鉴定。结果农产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畜禽产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2株、沙门氏菌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水产品中检出霍乱弧菌7株;鲜食蔬菜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72%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全自动基因指纹分析仪的鉴定结果和国标方法完全一致。结论应重视农产品的源头污染,加强监控。全自动基因指纹分析仪可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鉴定和溯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3—2020年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特点。 方法 2013—2020年共采集631份生食动物性水产样品, 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样品90份, 总检出率为14.26%。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和生食动物性海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60.375, P<0.001。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检出率较高, 达到了45.70%。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 创伤弧菌检出率最高, 达到9.51%, 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5.86%, 沙门氏菌1.90%。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 为16.15%, 最低的是第1季度(11.36%)。餐饮单位所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1.90%), 其次为超市(7.69%), 网店和农贸肉菜市场所售商品无检出。结论 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致病菌污染主要以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污染情况更严重,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吉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监测病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爆发提供参考依据;为缩短检出时间,利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吉林地区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病例的监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哨点医院细菌分离培养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吉林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在幼儿人群组检出率最高,疑似暴露食物主要是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三类食品,疑似暴露食物以散装最多,疑似暴露食物购买地点主要是市场,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主要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照细菌分离培养,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检测结果与其高度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 加强吉林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上转发光免疫层析可满足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The thiosulfate-citrate-bile salts-sucrose agar (TCBS) used in the most-probable-number method for detect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annot differentiate growth of V. parahaemolyticus from Vibrio vulnificus or Vibrio mimicu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elec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io-Chrome Vibrio medium (BCVM), a chromogenic medium that detects V. parahaemolyticus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distinct purple colonies on the medium. A panel consisting of 221 strains of bacteria, including 179 Vibrio spp. and 42 non-Vibrio spp.,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ability to grow and produce colored colonies on BCVM. Growth of Salmonella, Shigella, Escherichia coli, Enterobacter cloacae,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and Aeromonas was inhibited by both BCVM and TCBS. All 148 strains of V. parahaemolyticus grew on BCVM, and 145 of them produced purple colonies. The remaining 31 Vibrio spp., except one strain of Vibrio fluvialis, were either unable to grow or produced blue-green or white colonies on BCVM. Bio-Chrome Vibrio medium was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V. parahaemolyticus from other species, including V. vulnificus and V. mimicu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CVM for detecting V. parahaemolyticus in f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