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n、乳化温度为70℃、壁材∶芯材=1.5∶1、进风温度为180℃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包埋率为82.3%、含油量为32.9%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3.
4.
油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活性物质,为了增强其氧化稳定性,用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将其微胶囊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乳化剂添加量为1.4%、壁材比为1∶1(g/g)、芯壁比为3∶5(g/g)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成品为洁白细腻的粉末,其水分含量为3.13%、堆积密度为0.42 g/cm~3、表面含油量为1.95%、平均粒径为13.5μm,散落性、溶解性及感官评定结果良好。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芯材与壁材之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包埋效果较理想。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在微胶囊化后稳定性增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成品呈球形和椭球形,表面结构致密,无破裂现象。 相似文献
5.
6.
以木姜子精油为主要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木姜子精油微胶囊,并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进行木姜子精油微胶囊包埋工艺的优化,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同时进行木姜子精油微胶囊的质量评定,分析其理化性质、微观结构、及在储藏过程中精油的挥发率及过氧化值。结果表明,木姜子精油微胶囊包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壁材比(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1:1(g/g)、芯壁材比1:5(g/g)、固形物含量15%、乳化剂含量3%、乳化剂配比1:4(g/g)、乳化温度40 ℃,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的木姜子精油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84.68%,水分含量、溶解度及堆积密度分别为3.05%、91.04%和0.35 g/cm3。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木姜子精油微胶囊呈不规则块状。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木姜子精油微胶囊的挥发率和过氧化值均低于木姜子精油,表明木姜子精油通过微胶囊化,能够有效减缓精油的挥发速度,降低精油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选取棕榈油为煎炸油,以面窝为模拟待炸物,在连续无添加新油的煎炸体系中,研究不同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煎炸油酸值、过氧化值、极性组分和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影响,以及对煎炸面窝中丙烯酰胺和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煎炸过程中酸值、极性组分含量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都呈增长趋势,且煎炸一定时间后会超过限量值,但在不同煎炸温度下3个指标超过限量值的时间不同。180 ℃煎炸24 h,酸值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均超过限量值,极性组分含量临近限量值。在180 ℃下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面窝中丙烯酰胺含量在708.08~1 020.20 μg/kg范围内波动,无明显规律。煎炸时间对于煎炸面窝中羧甲基赖氨酸(CML)和羧乙基赖氨酸(CEL)含量后期影响较为显著,全过程无明显规律,煎炸36 h时,煎炸面窝中CML和CEL含量分别达到3 174.9 μg/kg和1 556.5 μg/kg。 相似文献
8.
9.
二次精炼对棕榈油品质及其煎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次精炼棕榈油(RBDOL)和二次精炼棕榈油(RRBDOL)进行品质及煎炸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RBDOL经过第二次精炼后,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和烟点都有明显改善(P<0.05),但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以及OSI值均显著降低(P<0.05).而煎炸过程中,RBDOL除稍有异味外(主要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油脂氧化劣变产生的),其色泽和OSI值都明显好于RRBDOL(P<0.05).随着棕榈油精炼次数的增加,其氧化稳定性和煎炸性能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0.
国庆节后,国内各地棕榈油价格较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上海和张家港的价格由节前的3,750-3,800元/吨跌至节后的3,580-3,600元/吨,天津的价格也由节前的3,700元/吨左右跌至节后的3,650元/吨左右。国际市场上,24度棕榈油10月船期的FOB价格由节前的265美元/吨下跌至节后的255美元/吨,马来西亚KLCE棕榈油期货市场价格维持下跌的趋势,11月合约由节前跌至10月12日的900林吉特/吨。那么棕榈油后期走势如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及棕榈油产品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棕种植业与棕榈油加工业是马来西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与马来西亚有大量棕榈 油进口贸易,检验检疫工作繁重且多样。该文探讨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现状及主要棕榈油产 品生产过程和用途。 相似文献
14.
15.
为改善油脂可塑性和口溶性,及为开发以棕榈油产品为主要原料专用油脂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棕榈油硬脂(PSt)、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两者间相容性。测定二元混合体系固体脂肪含量(SFC)值,并通过计算其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值△SFC,结合T–△SFC曲线、二元等温曲线等直观分析,结果表明:PSt与PMF混合物在25℃、PSt含量为30%~50%时,二者间偏晶现象严重;而在35℃~50℃时,二者间共晶现象较为严重;在0℃~10℃和30℃~35℃范围内,二者间具有较好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制备适应不同储存温度的豆油-棕榈液油调和油,以大豆油与不同熔点棕榈液油为原料,采用冷藏试验方法优化抑晶剂种类、用量和调和油配方。结果表明,羟基硬脂精是效果最佳的抑晶剂,其最佳添加量为0.025%;调和油1(豆油70%+10℃棕榈油30% +羟基硬脂精0.025%)在0℃环境下储存可保持16h以上澄清透亮,在5℃条件可保持72h以上澄清透亮;调和油2(豆油70%+18℃棕榈油30%+羟基硬脂精0.025%)在10℃环境下可保持30h以上澄清透亮;调和油3(豆油60%+18℃棕榈油40%+羟基硬脂精0.025%)在15℃环境下可保持20h以上澄清透亮;调和油4(豆油60%+24℃棕榈油40%+羟基硬脂精0.025%)在20℃环境下可保持10h以上澄清透亮。 相似文献
17.
3种食用油在薯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煎炸薯条,每天连续煎炸4h,共煎炸5d后各食用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延长,3种食用油的色泽加深、黏度增加;酸价(AV)显著增加,但未超过国家标准;碘价(IV)则随着煎炸过程进行而逐步降低;过氧化值(POV)在煎炸过程中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的POV呈波动性;煎炸3d后,大豆油、葵花籽油的羰基值(CV)超过或非常接近国家标准50meq O2/kg,煎炸4d后,两种油的极性化合物(TPM)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整个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的CV和TPM含量均低于大豆油和葵花籽油。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