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组分的变化与其生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香梨为实验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表皮蜡质主要成分的变化,并测定贮藏期间果实细胞渗透性、呼吸强度、可溶性果胶、纤维素含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与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香梨表皮蜡质含量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与果实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温贮藏相比,采后冷藏条件抑制了库尔勒香梨贮藏前期表皮蜡质含量的增加和后期的减少;检出的香梨表皮蜡质成分主要有烷烃、脂肪酸、烯烃、醇、醛和酯类。贮藏期间,脂肪酸与烯烃含量逐渐增加,而烷烃、醇、醛和酯类整体呈下降趋势;蜡质含量与蜡质主要成分变化均与香梨的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显著相关(p<0.05),除呼吸强度外,烯烃对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p<0.01),其次分别为醇类、脂肪酸、醛类和蜡质含量(p<0.05)。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果皮蜡质与柑橘果实耐贮性的关系,以广东西江流域著名特产柑橘‘贡柑’(耐贮性较强)、‘砂糖橘’(耐贮性差)果实为试材,采收后装入塑料薄膜保鲜袋中分别在自然室温((14.2±2.8)℃)和冷库温度((6.5±0.5)℃)下贮藏90 d,定期检测果实质量损失率、腐烂率、果皮表面结构和蜡质含量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贮藏,两种柑橘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显著增加(P<0.05),表面结构发生改变,果皮蜡质总含量及主要组分(长链脂肪醛、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烃、长链脂肪伯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冷藏相对于室温贮藏会抑制这些变化,起到关键的保鲜作用。质量损失率、腐烂率均与果皮蜡质总含量及4 类主要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贮藏过程中果皮蜡质不同组分含量的降低幅度存在差异,其中耐贮性较强的‘贡柑’长链脂肪酸含量降幅最大、长链脂肪伯醇含量降幅最小,耐贮性差的‘砂糖橘’长链脂肪伯醇含量降幅最大、长链脂肪酸含量降幅最小;小分子质量的支链烷烃、烯烃和烯醛对贮藏温度的响应更敏感。说明两种柑橘果实的耐贮性与果皮蜡质含量和组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玉露香梨贮藏过程中蜡质成分及超微形态结构的变化,研究不同浓度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贮藏过程中玉露香梨蜡质成分及超微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玉露香梨果皮蜡质成分主要由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醇类、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醛类等物质组成,其中烷烃类化合物是玉露香梨蜡质组成的主要成分。1.0 μL/L 1-MCP 处理可降低玉露香梨果实失重率,抑制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下降和果实表皮蜡质的积累,同时可抑制贮藏过程中烷烃类、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增加,以及脂肪酸类化合物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萃取法,结合柱层析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提取条件与柱洗脱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三氯甲烷与二氯甲烷混合体积比2∶1,料液比1∶2.5(g:mL),提取时间75 s。在此最佳条件下,蜡质提取量为(56.4±0.3) mg/100 g。蜡质成分以极性馏分和非极性馏分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65.30%和25.90%,弱极性馏分最少为8.80%。蜡质成分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22种脂肪酸,17种酯类,16种烷烃及4种烯烃。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成分与贮藏特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外源乙烯加速香梨成熟过程中对表皮蜡质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乙烯利(250、500、1 000 mg/L)浸泡的库尔勒香梨的表皮蜡质提取量及组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测定香梨果实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乙烯利处理均加速了香梨的成熟,使贮藏40 d时的呼吸强度和贮藏60 d时的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P0.05),并使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提前,提高水溶性果胶质量分数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活力,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效果最明显;同时250、1 000 mg/L乙烯利处理促进纤维素降解,500 mg/L乙烯利对相对电导率的升高有促进作用。在贮藏0~40 d之间,乙烯利处理提高了香梨总蜡质提取量,其中1 000 mg/L乙烯利处理作用最显著。乙烯利处理对蜡质中醇类、饱和脂肪酸、醛类、酯类和烯烃的生成均有促进作用,但降低了烷烃相对含量,500、1 000 mg/L乙烯利对烯酸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综上,乙烯利促进香梨成熟的过程中伴随着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1-MCP处理对库尔勒香梨采后果皮蜡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香梨为实验材料,采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研究其在库尔勒香梨常温贮藏过程中对果皮蜡质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1-MCP处理对库尔勒香梨油渍化及衰老的影响。库尔勒香梨经1 μL/L 1-MCP处理后,放置在室温(20±1) ℃、80%~8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对香梨表皮油渍化程度、蜡质含量和蜡质超微形态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常温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库尔勒香梨果皮蜡质含量不断增加,果皮油渍化程度加深;果皮蜡质超微形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蜡质颗粒不断进行融合;1-MCP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皮油渍化的发生,能较好地延缓果皮蜡质含量的上升。果皮油渍化的发生规律为:最先发生在萼部,后扩大至赤道部位,最后发生在梗部。1-MCP可能是通过抑制果皮蜡质超微结构变化从而延缓库尔勒香梨采后衰老。  相似文献   

7.
李萍  闫静坤  丛方地  张欣  崔晶 《食品科学》2019,40(9):276-282
以鲜切西瓜为试材,设置肉桂油(cinnamon oil,CO)、CO-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包合物和空白对照3 个处理组,通过测定微生物和品质指标变化,研究CO及其β-CD包合物对鲜切西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鲜切西瓜质量损失率、菌落总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呈现增加趋势,L*值和a*值呈现下降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增加后下降,上述指标冷藏比常温贮藏变化缓慢;其中CO-β-CD包合物(含CO 0.040 8 g/100 g西瓜)结合4 ℃冷藏处理对鲜切西瓜保鲜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抑制西瓜质量损失率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的增加,降低西瓜褐变程度,保持西瓜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冷藏4 d,该处理条件下西瓜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组(P<0.05),感官分数显著高于对照和CO处理组(P<0.05),仍然具有商品价值。CO被β-CD包埋后稳定性提高并可以掩盖肉桂醛气味,有效维持西瓜品质,延长保质期,在鲜切西瓜保鲜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对库尔勒香梨黑头病抑菌及贮藏效果好的水杨酸最佳处理浓度,通过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有伤接种梨果实,用无菌水做对照,在室温(25 ℃)和冷库温度(2 ℃)条件下对接种后的梨果实进行贮藏,对库尔勒香梨活体损伤接种黑头病致病菌和不同浓度的水杨酸进行试验,室温(25 ℃)贮藏28 d,冷库贮藏49 d。每隔7 d观察和测定果实的发病情况、病斑直径、呼吸强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丙二醛。结果显示,冷库环境下较室温有助于库尔勒香梨的贮藏,0.7 g/L的水杨酸对梨果黑头病抑菌效果及贮藏品质保鲜效果优于0.5和0.9 g/L,降低了香梨的病斑直径、抑制了梨果的呼吸强度、较好的保持了香梨的硬度、可滴定酸、VC、丙二醛含量,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0.9 g/L的水杨酸对梨果果皮还造成了损伤。冷库环境结合0.7 g/L的水杨酸对梨果黑头病抑菌效果及贮藏品质保鲜效果最好,可作为梨果贮藏保鲜、抑制库尔勒香梨黑头病进一步整果实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采前苯丙噻重氮(benzothiadiazole,BTH)喷洒对采后低温贮藏期间双孢菇软化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理。方法:用200 mg/L BTH在原基期(双孢菇菌盖为针头大小时)对‘A15’双孢菇进行喷洒(以自来水喷洒作对照),测定低温(4 ℃)贮藏期间双孢菇的质地、质量损失率,并分析几丁质、纤维素、总蛋白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相比,采前BTH喷洒能显著降低冷藏期间双孢菇的质量损失率(第8天时比对照组低34.22%)(P<0.05);显著提高采收时以及冷藏期间双孢菇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着性(P<0.05);显著降低采收时和冷藏期间双孢菇的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活力(P<0.05),显著提高几丁质和纤维素含量(P<0.05);显著降低采收时和冷藏期间双孢菇的中性、碱性和酸性蛋白酶活力(P<0.05),延缓蛋白质的降解。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孢菇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与几丁质、纤维素、总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质量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采前BTH喷洒可显著延缓双孢菇冷藏期间的软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双孢菇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减少采后质量损失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对库尔勒香梨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规律,掌握不同温度贮藏下香梨品质变化状况。以香梨采后实际贮藏条件下的温度(-1、5、25℃)出发,研究了香梨贮藏过程中主要品质指标随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建立品质指标变化动力学模型,以期对库尔勒香梨贮藏品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香梨贮藏品质;不同贮藏温度下库尔勒香梨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变化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R20.93);各品质指标的反应速率常数及温度敏感性符合Arrhenius方程,并基于动力学理论和Arrhenius方程构建了库尔勒香梨贮藏品质量化评价模型。经试验验证发现,贮藏60d后,品质指标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R均大于0.97,平均相对百分比偏差P值小于10%,说明所建模型能够真实反应香梨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证明该模型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预测香梨品质指标变化及货架期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库尔勒香梨实际贮藏环境下商品销售、品质评价和货架期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结果显示,荸荠皮粉含93个挥发性化合物,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含57个挥发性化合物;两者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荸荠皮粉主要为脂肪酸类和醇类,其他组分含量很低,而乙醚提取物主要为酯类、醇类、醚类和烷类。两者拥有5种相同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正己醛、乙醛、正十六烷。在化合物类型分布上,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醇类、醚类和烷类,荸荠皮粉中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和烯类;两者在醇类、酮类和醛类分布方面最为接近,酯类和脂肪酸类相差最大。分析发现,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有显著差异,乙醚对香味贡献率高的酯类和醇类的提取有较好效果,但应防止原料在热加工脱水过程中的酸败反应,为改进荸荠皮香味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大群  张程程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2):225-230,234
为研究厌氧环境对低盐雪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分别对低盐、高盐和CO2、N2低盐厌氧环境处理的雪菜中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组不同的腌制雪菜中共分析出46、40、46和44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91.12%、79.29%、84.17%和88.09%,主要包括酯类、醛醇类、酸类、烷烃及其杂环类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雪菜的整体风味。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为低盐、高盐和低盐CO2厌氧处理3组雪菜中最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分别占雪菜中酯类物质的72.75%、81.50%和43.29%。低盐量N2处理组中并未检出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且醛醇类化合物比其他3组的含量高。雪菜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雪菜挥发性物质中,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化合物与不同盐量与保存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发育阶段梨果实蜡质与果实营养指标的相关关系,选择外观差异明显的金坠梨和鸭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盛花后60 d的两种梨蜡质组分,并测定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和黄酮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找到两者的关联。结果表明,2种梨果实中共鉴定出25种蜡质组分:C22-C29烷烃、C22-C28醇、C28-C34醛和7种三萜。金坠梨中C29烷烃、C28醇、C32醛、C34醛和Urs-12-en-28-al, 3-(acetyloxy)-, (3β)-等主要成分及脂肪族、三萜类和总蜡质等含量均低于鸭梨中的含量。金坠梨果皮总酚和果心黄酮含量低于鸭梨中的含量,但果心总酚含量却高于鸭梨中的含量。PCA表明,总蜡质、三萜类和脂肪醇代表两种梨果皮营养特征,而烷烃、脂肪醛和脂肪族蜡质代表两种梨果心营养特征。以上表明盛花后60 d,金坠梨和鸭梨果实蜡质组分与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和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采后乙烯利、1-MCP处理对苹果梨蜡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瑛  王文娟  李永才  毕阳 《食品科学》2016,37(18):223-229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剂量的乙烯利浸泡和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处理贮藏5 个月的苹果梨表皮蜡质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后乙烯利、1-MCP处理对苹果梨蜡质化学组分的种类、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剂量效应,其中乙烯利处理明显增加了蜡质化学组分的种类,降低了脂肪酸、烷烃的相对含量,提高了萜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而1-MCP熏蒸后果皮蜡质组分的种类略有增加,且提高了烷烃和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同时乙烯利和1-MCP处理对蜡质主要组分烷烃、脂肪酸和醛类的碳链长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辣椒为原料、以高盐辣椒发酵过程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发酵时段的辣椒总酸含量与亚硝酸盐总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高盐辣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酸度在发酵阶段变化不大,亚硝酸盐含量在全过程中未超过国家标准,共鉴定出包括烯烃类(4 种)、芳香族类(9 种)、醇类(13 种)、醛类(7 种)、酮类(3 种)、酸类(2 种)、酯类(18 种)等7 类化合物。随着发酵的进行,初始阶段辣椒中的醇类、酸类与酯类成分含量有所增加,而后醇类与酯类成分含量继续增加,而酸类减少,最终各类成分含量更为均衡。主成分分析得出22 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在整个发酵过程的第24天时的样品风味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16.
柑橘果皮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具有多重重要的生理功能。以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和冰糖橙 (Citrus sinensis Osbeck )果实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对2 种类型柑橘果皮角质层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观察。GC-MS分析 表明,温州蜜柑和冰糖橙外蜡含量分别为3.7 μg/cm2和2.2 μg/cm2,内蜡含量分别为13.9 μg/cm2和18.4 μg/cm2。温州 蜜柑和冰糖橙的外、内蜡中脂肪族物质主要成分相同,分别为烷烃、脂肪酸、伯醇,但品种间各组分比例及碳原子 数分布存在差异。角鲨烯为冰糖橙果实外蜡结构特有组分。此外,三萜类物质仅在内蜡中检测出。温州蜜柑和冰糖 橙的角质膜层含量分别为44.00 μg/cm2和70.00 μg/cm2,二者含量差异显著(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 温州蜜柑的外蜡晶体呈不规则血小板状,冰糖橙的外蜡晶体呈倒伏的血小板状。除去外蜡导致温州蜜柑和冰糖橙的 水分损失速率显著增加(P<0.05)。相对于脂肪酸,烷烃在保水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两种类型柑橘的角质层 组分及微观结构的差异可能促成了果实采后不同的贮藏特性,这为提高不同品种柑橘耐贮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表皮蜡质覆盖在水果表皮细胞的最外层,是一种疏水性物质。它在植物果实的生长、发育和贮藏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皮蜡质主要由长链脂肪酸(VLCFAs)及其衍生物组成,它们的衍生物包括醛、烷烃、酯、伯醇、仲醇、酮和三萜类化合物。这种复杂的脂质混合物可能是在大多数植物的表皮细胞中生物合成的,并渗出到表面。表皮蜡不仅能使水果不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而且还能减少对水果的机械损伤,从而保持了水果的商业价值。迄今为止,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果实采收前蜡质的变化、功能和调控,而忽略了果实贮藏过程中蜡质的变化和功能。因此,本文对水果表皮蜡的化学组分、结构及其合成调控进行简单概述,重点阐述了表皮蜡质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包括水分损失、果实软化、生理失调和抗病害,并对表皮蜡质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基于GC/MS的储藏粳稻谷挥发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样品挥发物质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不同稻谷样品间挥发物质的差异,进而找出能够反应稻谷储藏品质的特征性挥发物。测定结果表明,共检测到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样品挥发物质117种,从中筛选出贡献较大的83种成分进行分析,其中烃类29种,醛类17种,酮类10种,醇类8种,酸酯类10种,杂环类9种。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储藏期间稻谷的酸酯类、醇类、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挥发物质下降明显,且温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苯类挥发物质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温度越高上升的越明显;杂环类挥发物质受储藏时间以及温度的影响较小。各类挥发物质受储藏条件影响大小顺序为酸酯类 > 醇类 > 酮类 > 醛类 > 烃类 > 杂环类,同时得到评判稻谷品质的特征性挥发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