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柠檬烯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柠檬烯为原料,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柠檬烯纳米脂质体。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胆固醇添加量、柠檬烯添加量、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的温度为影响因素,以包封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柠檬烯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得到柠檬烯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胆固醇的添加量为8.8 mg、柠檬烯添加量为12.7 mg、PBS温度为51℃,在此条件下柠檬烯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为(67.44±0.58)%,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4%,重现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65.4±2.08)nm,PDI为(0.185±0.011),Zeta电位值为(-16.23±0.569)m V。  相似文献   

2.
焦岩  李大婧  刘春泉  肖亚冬 《食品科学》2017,38(18):259-265
以叶黄素晶体为原料,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叶黄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得到了叶黄素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叶黄素用量0.51 mg/m L、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4∶1)用量5.0%、pH 7.4、温度62.9℃。此条件下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91.20±0.56)%,平均粒径为(226.8±10.62)nm;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所制备的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呈球形纳米结构,叶黄素在纳米脂质体内部均匀分布;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1-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研究结果表明,叶黄素及其纳米脂质体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可有效提高叶黄素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鱼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乙醇注入-动态高压微射流法制备鱼油纳米脂质体的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制备鱼油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工艺为:磷脂浓度29 mg/mL,m(磷脂)∶m(鱼油)∶m(胆固醇)∶m(吐温-80)=10∶2∶2.5∶1,微射流压力150 MPa,微射流处理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脂质体的包封率为76.9%,平均粒径128.1 nm,Zeta电位-20.11 mV。乙醇注入-动态高压微射流法制备的鱼油纳米脂质体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多分散指数0.258),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玉米黄色素为原料,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玉米黄色素纳米脂质体。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玉米黄色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得到了玉米黄色素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当玉米黄色素添加量为5 mg/m L,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4:1,温度为50℃,此条件下玉米黄色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89.82%,平均粒径为70.89 nm。  相似文献   

5.
制备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LSOPC)微乳液,通过测定微乳液粒径,研究温度、Na Cl、糖、金属离子等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的粒径是(0.33±0.02)μm,在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低浓度Na Cl、含量低于9%的葡萄糖和蔗糖对LSOPC微乳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一定浓度下,K+、Mg~(2+)、Cu~(2+)、Al~(3+)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无显著影响,Ca~(2+)、Fe~(2+)、Zn~(2+)、Fe~(3+)则显著影响其稳定性,粒径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和LSOPC溶液清除DPPH自由基IC50值分别为(6.55±0.04)、(7.33±0.04)μg/m L,前者的还原力强于后者,表明LSOPC微乳化后其抗氧化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了乙醇注入-高压均质法制备Vc纳米脂质体悬浮液的工艺,并制备了Vc前体脂质体.得到Vc纳米脂质体悬浮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Vc添加量160mg,胆固醇与卵磷脂的质量比1∶5,Tween80与卵磷脂的质量比4∶5,水合温度55℃;按此最佳工艺制备的Vc纳米脂质体悬浮液平均包封率、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分别为78.11%、89.62nm、0.160;经冷冻干燥后得到的Vc前体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分别为121.14nm、0.195.贮存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Vc纳米脂质体悬浮液与Vc前体脂质体的稳定性都受贮存温度与贮存时间的影响;但后者贮存稳定性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为了达到避免亚麻籽油氧化和提高机体消化吸收的目的,通过纳米脂质体包埋技术,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制备亚麻籽油纳米脂质体。由单因素实验优化亚麻籽油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脂质体进行了表征,对其体外释放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亚麻籽油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酸盐缓冲液p H 6.6、亚麻籽油添加量40%(占大豆卵磷脂、β-谷甾醇和吐温-80总量的比例)、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41 W,在此条件下亚麻籽油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4%,平均粒径为97 nm,平均电位为-3.5 m V,多分散指数为0.226;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亚麻籽油纳米脂质体呈圆球状而且分散均匀;在模拟胃肠液消化过程中,亚麻籽油纳米脂质体的释放行为分别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三聚磷酸钠(TPP)修饰对叶黄素纳米脂质体的影响。以叶黄素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并采用TPP对叶黄素纳米脂质体进行修饰,考察了粒径、电位分布和体外释放性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叶黄素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当TPP用量为30 mg/m L,温度60℃,修饰时间1.0 h时,此条件下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98.90%,比修饰前提高了4.4%。修饰后的叶黄素纳米脂质体释放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并以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的配方。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的最佳配方比为:番茄红素:胆固醇:卵磷脂=2:15:100;最佳水合介质是pH7.0的PBS缓冲溶液;最适洗膜温度34℃。按该工艺组合制备3批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的平均值为49.88%±0.19%,载药量为0.86%±0.1%,平均粒径小于40nm。按优化工艺可制得包封率稳定、粒径较小、分布均匀的微球体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叶酸-壳聚糖复合物修饰纳米脂质体,用于包埋姜黄素,得到叶酸-壳聚糖修饰的姜黄素纳米脂质体。经叶酸-壳聚糖复合物修饰后,脂质体的粒径和电位分别由(67.4±2.3)nm和(-13.81±2.75)mV变为(103.6±4.1)nm和(16.35±3.54)mV;与姜黄素纳米脂质体相比,复合物修饰的姜黄素纳米脂质体在25℃具有更好的贮存稳定性,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复合物修饰后的脂质体在弱酸性环境中释放速率较弱碱性更快。此外,修饰前后的空白脂质体均未检测出细胞毒性,且由于叶酸-壳聚糖复合物修饰能增加姜黄素脂质体的细胞摄取量,修饰后的姜黄素脂质体的细胞毒性大于未经复合物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  相似文献   

11.
以荔枝核为原料,经过粉碎,采用传统中药水煎法制备得到荔枝核水提物。通过测定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水提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养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来评价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通过侧定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小抑菌浓度研究的荔枝核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荔枝核水提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对DPPH.、.OH、O2-.的IC50分别是0.1819mg/mL、16.3652mg/mL、31.6767mg/mL。同时荔枝核水提物表现出一定的还原能力和抗氧化能力。通过抑菌实验,得出荔枝核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效果。当水提物的浓度为3.125%,抑菌圈直径为8.8±0.58mm。荔枝核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  相似文献   

12.
分子量对酪蛋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酪蛋白酶解产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不同分子量抗氧化肽(>3ku,1~3ku,<1ku)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首先对酶的种类、酶底物比及水解时间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最终确定采用碱性蛋白酶,在pH8.0,55℃,底物浓度5%,酶底物比0.192AU/g的条件下,酶解4h所得水解物抗氧化活性最高。经过超滤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获得不同分子量的抗氧化肽,并采用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ABTS+.清除活性与分子量呈负相关(r=-0.898,p<0.01),分子量低于1ku组分活性最强(2mg/mL,Trolox当量为2.08±0.05mmol/L);分子量低于3ku的抗氧化肽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较高(IC50:1~3ku,4.43±0.03mg/mL;<1ku,4.35±0.06mg/mL);分子量高于3ku组分主要分布在3~5ku,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最强(10mg/mL,66.1%±1.0%)。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研究不同消化时间下谷蛋白结构与抗氧化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的关系。利用内源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光谱测定谷蛋白水解过程结构变化。通过测定水解产物抗氧化能力和ACE抑制率表征酶解产物的活性,利用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具有抗氧化和ACE抑制活性的组分。结果表明,谷蛋白水解度在2 h内快速增加,随后趋于平缓。水解导致谷蛋白λmax红移且荧光强度增强,α-螺旋含量显著增加、β-折叠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α-螺旋结构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水解物的抗氧化能力,谷蛋白β-折叠结构含量的减少能增强水解物的ACE抑制能力。水解0.5 h抗氧化能力最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1.113±0.015)mg/mL,·OH清除率IC50为(0.518±0.053)mg/mL、Fe2+螯合能力IC50为(0.678±0.019)mg/mL。ACE抑制率先增加后降低,在2 h达到最高,IC50为(0.693±0.011)mg/mL。水解度的增加降低了水解物抗氧化能力,但增强了ACE抑制能力。水解物在0.5~2 h抗氧化能力和ACE抑制能力呈现负相关关系,随后抗氧化能力和ACE抑制能力均下降。水解物抗氧化肽和ACE抑制肽分子质量均小于2 kDa,筛选出以VEGGFLFIV为代表抗氧化活性多肽,且ACE抑制肽大部分N-端是疏水性氨基酸或者碱性氨基酸。因此,通过控制谷蛋白体外消化水解度,可制备最优的大米谷蛋白抗氧化或降血压相关功能性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杏鲍菇柄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稳定性,以杏鲍菇柄为原料,利用酶解法制备杏鲍菇柄抗氧化肽,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酶解时间、料液比、碱性蛋白酶加酶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杏鲍菇柄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效果最好,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为1.59 h、液料比(mL/g)为16.06:1、碱性蛋白酶加酶量为5846 U/g,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55.52%±0.89%;研究表明杏鲍菇柄抗氧化肽在不同温度(20~100℃)、pH(2~12)、金属离子(K+、Ca2+、Zn2+、Mg2+、Cu2+)、食品原料(5.0%的NaCl、葡萄糖、淀粉、蔗糖、乳糖)下表现的抗氧化活性不同。综上,该工艺能很好地制备杏鲍菇柄抗氧化肽,同时在储存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与高温、强酸强碱环境及金属离子等这些因素接触,本研究为杏鲍菇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级固定化载体-壳聚糖微球制备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壳聚糖固定化微球载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用食品安全级载体——壳聚糖固定化乳糖酶提供理论基础。用凝聚/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载体。结果表明,20g/L壳聚糖(1%冰乙酸溶液),以距凝结液面20~30cm滴入终浓度20%NaOH和30%甲醇的凝结液中,液滴刚滴入时不搅拌。该条件下制得直径为(4.00±0.06)mm,平均重量(30.80±0.02)mg/个,每个壳聚糖载体的比表面积为4.08×10-4 m2/g,形状完整,大小均一,具有弹性。  相似文献   

16.
以碱提酸沉得到的杜仲籽粕蛋白为原料,以水解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底物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优化设计得出杜仲籽粕水解肽的制备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得到的杜仲籽粕水解肽进行体外抗氧化测定。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10000 U/g,酶解时间1.50 h,底物浓度20 g/L,在该条件下的水解度为47.45%±1.50%,T-AOC为30.62±0.59 μmol/g;最佳工艺下得到的杜仲籽粕水解肽,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731、4.258、0.407 mg/mL,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为杜仲籽粕高值化利用及抗氧化肽功能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无梗五加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无梗五加叶及其不同部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其作为食用天然抗氧化剂的可行性.采用DPPH·、ABTS·+自由基及还原性反应体系,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梗五加叶总提液及其不同组分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和总酚含量.结果表明:无梗五加叶的不同部分对DPPH·、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Fe3+有较强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辣木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通过超滤、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辣木籽抗氧化肽,利用LC-MS/MS鉴定其抗氧化肽序列,并分析pH、金属离子、温度对辣木籽抗氧化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酶解物、超滤物(<3 kDa)、柱层析纯化物的浓度为8 mg/mL时,对应的还原力吸光值分别为0.21、0.75和0.83;当三者的浓度为0.6 mg/mL,对应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50%、65%和71%。柱层析纯化物中鉴定出了5条潜在的抗氧化肽序列。稳定性研究表明,辣木籽抗氧化肽具有较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65 ℃下加热30 min使其活性提高了4%;常温条件下0.25~2 mmol/L浓度的K+、Cu2+、Mg2+、Ca2+能提升辣木籽抗氧化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综上,辣木籽抗氧化肽具有一定的活性及加工稳定性,可为辣木籽抗氧化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位路路  林杨  王月华  孟宪军 《食品科学》2018,39(12):239-246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条件,测定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鉴定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的组成成分。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花色苷提取条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e3+还原能力方法评价其抗氧化能力,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60℃、超声功率100 W、料液比1∶30(g/m L)、超声时间31 min、乙醇体积分数64%和pH 2.0时为最优提取条件,此时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含量可达(3.61±0.01)mg/g。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VC。组分鉴定表明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中共有6种花色苷,其中矢车菊-己糖苷二聚体和矢车菊-3,5-二己糖苷为新检测出的2种花色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