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酒曲微生物菌群对酿造酒产品风味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酿造过程中,酒曲是酿造酒必不可少的辅料,是酿酒微生物的载体,是造就酒体特征风味的关键因素。该文总结了中国以酒曲酿造的发酵酒(黄酒)和蒸馏酒(白酒)中的风味物质及各种酒曲中酿酒微生物的组成,综述酒曲中微生物对酒体风味的影响,以期为酒曲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酿酒微生物研究史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对酿酒微生物的研究始于近代。日本人齐藤在1904年就对我国的绍兴酒酿造的丝状菌进行了研究,我国对中国酒曲微生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老一辈的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及文献,对中国酒曲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菌粪学、酒曲的效用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重要参考史料对研究中国酿酒微生物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强化酒曲是酒厂提高酒曲性能和酒质水平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以两种不同类型的强化酒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对其中的可培养微生物和菌群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解析。共从强化酒曲中分离得到15株酵母菌、3株细菌和2株霉菌。费比恩赛伯林德纳氏酵母和酿酒酵母是分离得到的主要微生物菌种。宏基因组学测序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强化酒曲微生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优势菌群相对丰度方面而非构成方面。具体而言,白酒曲拥有更高的酿酒酵母丰度,在功能方面白酒曲中的微生物具有潜在更强的增殖能力,有利于快速增加发酵体系中酿造微生物的丰度。而增香酒曲除了含较多的酿酒酵母外,还拥有众多与白酒风味物质产生相关的功能菌如米根霉、类肠膜魏斯氏菌、融合魏斯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在功能方面具有潜在更强的风味物质产生能力。此外,该研究还在强化酒曲中检测到了青霉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对白酒品质存在不利影响的微生物,预示着市售强化酒曲的质量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酒曲由于其分类依据多样化、复杂化,导致酒曲分类错综复杂、相互交叉。不同酒曲能生产不同酒类,酒曲微生物是发酵产酒的主要原因,了解酒曲中微生物的习性与作用,能够起到指导生产作用。我国酒曲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优质曲比重较少、机械化程度低、曲虫治理较困难等问题的掣肘。该文综述了我国酒曲的种类、酒曲中微生物含量与种类以及酒曲生产存在的问题,旨在能够提高酒曲质量,为改善我国白酒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酒曲微生物分析与白酒香型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中国白酒香型,不仅发酵制酒的工艺各异,而且制曲工艺也各有不同。微生物区系形成影响白酒的香、味及风格。酒曲微生物区系是构成白酒香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浓香型酒为中温制曲,酱香型酒为高温制曲。浓香型酒曲中的细菌总数高于酱香型酒曲.芽孢茵则是酱香型酒曲高于浓香型酒曲;产酸茵、分解茵是浓香型酒曲高于酱香型酒曲。  相似文献   

6.
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8种中日酒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研究表明,邛崃米曲MB和清香型小曲QX中主要有根霉属(Rhizopus);2种黄酒麦曲TH和FHC物种组成相对丰富,主要为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和横梗霉属(Lichtheimia)等;4种日本酒曲(NP_MS、NP_SJR、NP_SJW和NP_SY)均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均>91%),其中主要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白曲霉(Aspergillus kawachi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8种中日酒曲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日本酒曲的平均糖化力、液化力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中国酒曲,中国酒曲的平均发酵力略高于日本酒曲。8种中日酒曲理化指标与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此外,根据8种中日酒曲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注释发现,中日酒曲内部微生物代谢活动均较为活跃,其中有关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相关基因表达量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7.
母应春  姜丽  苏伟 《食品科学》2019,40(14):115-122
为了解贵州花溪(酒曲A)、盘州(酒曲B)、安顺(酒曲C)3个地区的酒曲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酒曲中的细菌16S rDNA V3-V4区和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地区酒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测定不同地区酒曲的基本理化指标,与酒曲主要细菌种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细菌获得129 510条有效序列,1 030个OTU;真菌获得60 945条有效序列,19个OTU。细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酒曲B中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酒曲A和酒曲C,酒曲A和酒曲C的细菌群落结构更为接近。真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酒曲C中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酒曲A和酒曲B,酒曲A和酒曲B的真菌群落结构更为接近。在门水平上,酒曲A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门为接合菌门(Zygomycota);酒曲B的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真菌门为接合菌门;酒曲C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属水平上,酒曲A优势细菌属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酒曲C和酒曲B的优势细菌属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酒曲A和酒曲B的优势真菌属为米根霉属(Rhizopus),而酒曲C的优势真菌属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不同地方来源的酒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在属和门水平上有明显差异;酒曲理化指标与酒曲细菌种群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红星酒曲与牛栏山酒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多方面对红星酒曲和牛栏山酒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星酒曲和牛栏山酒曲在酒曲微生物、理化成分、酶系、酒化力和锰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生化性能方面差异不明显;其发酵所产白酒中甲醇、铅和锰含量均能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国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酒曲是我国白酒必不可少的发酵剂,为白酒发酵提供必要的糖化力、酒化力和风味前体,并承载着发酵的启动和顺利进行所必需的微生物菌群和各类功能酶系。作为影响白酒品质、类型和风格的粗酶制剂,众多研究都聚焦于揭示酒曲中微生物和相关酶系的功能、作用和类群的奥秘。该文从酒曲原料、制作、发酵、成熟等工艺过程出发,阐述各工艺过程的要求和特点,分析酒曲发酵和成熟过程中各类微生物类别和作用,以及多种酶系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曲微生物、酶系和白酒酿造研究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原辅料对粮食酿造酒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酿酒工艺中,酿酒的原料主要为粮食,辅料为酒曲。粮食和酒曲对于发酵过程和酿造酒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粮食的品种多样,而作为微生物载体的酒曲的复杂程度更高,各种因素造就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粮食酿造酒。文章综述了各种粮食酿造酒使用的粮食和酒曲以及其对酿造酒产品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优化酒的生产工艺、提升酒类产品质量和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酒生产中酿酒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品质、风味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白酒香型为分类依据,对近年来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白酒生产中酒曲、窖泥、酒醅微生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为白酒生产中酿造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并提出了白酒微生物与风味之间的联系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试验分别用含不同浓度香蕉汁培养基,培养酒曲中的主要微生物酵母菌和根霉,结果表明,酵母菌的数量及出芽数随香蕉汁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香蕉汁对根霉菌丝的生长和淀粉酶活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香蕉为主料,添加酒饭,以酒曲为发酵剂酿制香蕉米酒.结果表明,含75%香蕉原料组出酒率为73.26%,酒精度为13.5°,比含50%香蕉原料组和纯米酒组出酒率分别只降低1%和7%,酒精度只降低1.5°.  相似文献   

13.
四甲基吡嗪又名川芎嗪,是白酒中重要的风味成分,但其在白酒酿造过程的形成机制尚不明晰。为了探索白酒固态酿造体系中四甲基吡嗪的合成机制,作者从白酒细菌曲中分离得到一株产四甲基吡嗪菌株B.subtilis S12,并对细菌曲固态培养条件下四甲基吡嗪的合成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固态条件下B.subtilis S12合成四甲基吡嗪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在全细胞催化下细菌利用底物合成四甲基吡嗪的前提物质3-羟基丁酮,同时氨基酸残基在氨基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氨;第二步,3-羟基丁酮和氨在热动力作用下生成四甲基吡嗪。  相似文献   

14.
合成微生物群落及在发酵食品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微生物群落是指在明确培养基质的条件下,人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背景完全解析的微生物通过共同培养而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其可通过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特定的功能,具有复杂度低、可控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该文对合成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以及其在发酵食品酱油、白酒、食醋和酸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发酵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行业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hinese rice wine, a traditional alcoholic beverage, is fermented from steamed rice with a starter culture of wheat Qu which is either inoculated spontaneously with various microorganism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or inoculated artificially with certain microorganisms. The diversity of filamentous fungi in wheat Qu and the fermentation mashes of Chinese rice wine was studi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ilamentous fungi varied in wheat Qu and fermentation periods. Moreover, Aspergillus was the dominant filamentous fungi at genus levels. On that basi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was used to quantify some dominant Aspergillus species. It was found that Aspergillus species in wheat Qu were more abundant than that in various fermentation mashes and continually decreased until the end of rice wine fermentation.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different organic acids were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at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might due to the changes of oxygen and nutrient content.  相似文献   

16.
酒曲酶系、菌系特征及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中义  畅晓霞  钟其顶 《酿酒》2008,35(5):24-29
酒曲微生物丰富,网络的菌种丰度、协调性及在制曲过程形成的风味前驱对整个酿酒过程内酒体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学、检测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为深入研究酒曲生物及酶系对传统酿酒的作用开拓了平台。就大曲生产过程微生物酶学变化,大曲入酒醅后微生物变化、酶学特征的情况,及其变化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是中国传统白酒主要的工艺特点之一。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种类的霉菌、酵母以及细菌,这些复杂的微生物体系为白酒的发酵提供了必要的微生物、酶以及风味物质。其中霉菌作为酒类发酵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在大曲发酵过程中能够分泌一些糖化酶和蛋白酶等多种酶类以及有机酸等多种代谢产物,对大曲质量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曲中霉菌功能,本文对不同时期大曲中分离的霉菌采用ITS4/5 rRNA区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共分离鉴定了193株霉菌,分属于13个种。主要为红曲(Aspergillus ruber),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Rhizopus azygosporus,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嗜热子囊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salwaensis),Aspergillus chevalieri,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等,并构建了M-L系统树。根据这些分离鉴定的结果初步探究出大曲生产过程中不同时期霉菌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白酒的酿造微生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岩  范文来  吴群 《酿酒》2012,39(1):107-112
采用风味化学和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我国白酒最主要的清香典型代表以及重要的清香类型的白酒(汾酒、宝丰酒、衡水老白干酒、牛栏山二锅头酒和劲酒的)原酒等微量成分、重要和特征香气成分及其相互间的配伍比例关系的比较分析,诠释了构成我国清香类型白酒原酒的共同特征、典型特征的的物质基础;首次发现并提出萜烯类物质对清香类型白酒风味贡献的重要性,指出从微量组分的含量上看乙酸乙酯与乳酸乙酯是清香型白酒的重要微量成分,但是,β-DMST等萜烯类化合物在构成清香型白酒的风味特征上具有重要的风味贡献度。同时,还阐述了重要特征风味化合物产生的功能微生物、代谢途径机制和发酵调节控制等理论;以及形成了风味导向的最新生产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黄酒中健康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酒是以谷物为原料,利用酒药、麦曲或米曲中的微生物发酵制成的酿造酒,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酒种。该文系统的介绍了黄酒中的多酚、多糖、多肽、γ-氨基丁酸和四甲基吡嗪等健康因子,总结了其发现过程和作用机理,为黄酒健康因子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探究不同制曲方式下豉香型白酒酒曲风味变化的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 HS-SPME-GC-MS)技术对豉香型白酒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过程的酒曲中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情况 进行检测分析,结合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模型对比找出关键差异性风味物质。结果 在制曲过程中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过程中分别检测出70种和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在传统制曲中酯类和、酸类和醇 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明显较机械制曲高,而机械制曲中醛类、酮类、酚类和烃类物质 含量机械制曲中含量较高。从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中分别筛选出24种和21种关键香气物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质共有23种,与关键风味相关的物质有9种,传统制曲比机械制曲含量高的有庚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壬酸乙酯、水杨酸甲酯、苯甲酸乙酯等物质。结论 不同制曲方法的酒曲风味有显著差异,传统制曲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更高更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