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绿茶中提取茶多糖最佳工艺的优化 被引次数:5
|
|
|
|
|
原龙 范泳 徐文芳《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第5期
|
|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L9(34)正交实验对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料水质量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茶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茶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料水质量比、浸提温度、浸提次数、浸提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水质量比为1∶25,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为90min,提取1次。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多糖得率为1.92%。
|
2.
|
水法提取当归多糖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次数:4
|
|
|
|
|
孙元琳 杨萍芳 吴海霞 汤坚《中国食品学报》,2009年第9卷第5期
|
|
为优化当归多糖的水法提取工艺,运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次数对当归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响应值与各试验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二次回归方程为Y=5.8467+0.5088X1+0.1125X2+0.1263X3-0.3783X12-0.1525X1X2-0.3558X22-0.045X1X3+0.0075X2X3-0.2083X32.水提当归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 h、浸提2次、料水比1:10.
|
3.
|
桑椹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次数:2
|
|
|
|
|
魏兆军 胡海梅 柏晓辉 黄俊 姜绍通《食品科学》,2007年第28卷第11期
|
|
本实验利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桑椹多糖。先考察了不同温度、料水比、时间和浸提次数对桑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然后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桑椹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料水比对提取桑椹多糖有显著性影响;温度为80℃,料水比为1:30,每次4h,浸提两次为佳,在此工艺下多糖的提取率为5.71%。
|
4.
|
凤凰茶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
|
|
|
|
|
李粉玲 蔡汉权 朱梓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年第37卷第11期
|
|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_9(3~4)正交实验,并利用微波技术从凤凰茶叶中提取茶多糖;分别研究了料水比、微波时间、微波功率、以及浸提次数和浸提温度对提取凤凰茶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凤凰茶多糖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料水比1:40(g·mL)、微波时间120s、微波功率80%(640W)、浸提次数2次、浸提温度75℃,其中微波功率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料水比和浸提次数,微波时间和浸提温度对提取的影响较小。
|
5.
|
槲蕨中水溶性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
|
|
|
|
郑怡安 沈秋仙《广东化工》,2013年第24期
|
|
以水为提取剂,提取槲蕨中的水溶性多糖.分别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水溶性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槲蕨中水溶性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60℃、料液比1∶50、提取次数3次、浸提时间90min.
|
6.
|
从茶渣中提取茶多糖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被引次数:2
|
|
|
|
|
焦自明 高冉 杨建雄 郭琦 戴晶晶 陈蓓 马兆瑞《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第33卷第16期
|
|
以低档茶叶提取茶多酚后的茶渣为原料,研究茶叶多糖的水提工艺及初步纯化技术。分别就提取过程中的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次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用醇沉及脱蛋白技术对茶多糖进行初步纯化,得出优化的工艺为:料液比1∶30,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h,浸提次数3次,浓缩液与95%乙醇用量1∶5,乙醇沉淀静止6h,Sevage法脱蛋白3次,茶多糖的得率为4.10%。
|
7.
|
响应面法优化茶叶籽粕中多糖的提取工艺
|
|
|
|
|
叶展 胡传荣 胡晚华 罗质 何东平《食品工业科技》,2015年第6期
|
|
以提取油脂之后的茶叶籽粕为原料,研究从茶叶籽粕中提取茶多糖的工艺,对提取工艺中液料比、乙醇浓度、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考察各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利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RSM)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对4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对各因素和因素交互作用进行方差分析,从而确定茶叶籽粕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2∶1、乙醇浓度64%、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1.25h。实际得率为6.43%。优化后工艺茶多糖浸出得率高、安全可靠,可为茶多糖在食品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8.
|
山榛蘑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
|
|
|
邵信儒 孙海涛 赵晓春《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第2期
|
|
以山榛蘑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山榛蘑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确定影响山榛蘑多糖提取率的主次因素分别是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和浸提温度。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料液比1∶25,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5h,浸提次数3次,多糖得率达4.81%。
|
9.
|
竹黄菌丝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 被引次数:3
|
|
|
|
|
魏兆媛 蔡宇杰 廖样儒 梁晓辉 张峰 张大兵《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30卷第11期
|
|
采用热水浸提法对竹黄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选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水比、浸提次数、醇沉倍数等5个因素时竹黄菌丝体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竹黄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2 h、料水比1:80、提取3次、3倍乙醇沉淀,此条件下多糖得率可达到15.69%.
|
10.
|
响应面法优化海蓬子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陈伟洲 宋彩霞 陈美珍《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第3期
|
|
为优化海蓬子多糖的水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水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海蓬子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建立多糖提取得率的二次回归方程,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提海蓬子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料比48∶1,提取时间4.0h,提取温度90℃。在该条件下提取一次,多糖得率为2.0%,而理论预测多糖得率是2.01%,实际得率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9.5%。
|
11.
|
水浸法提取油茶饼中茶皂素的水解抑制实验研究
|
|
|
|
|
蔡朝容《中国油脂》,2012年第37卷第7期
|
|
研究了水浸法提取茶皂素的浸提工艺。利用除酶剂苯甲酸钠抑制茶皂素水解,对浸提过程中茶皂素的水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除酶剂加入量、浸提pH、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粒度、料液比、搅拌次数7个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浸提条件为:除酶剂加入量0.5%,浸提pH 9,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 h,粒度40目,料液比1∶10,搅拌次数5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9.18%。
|
12.
|
油菜花粉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次数:19
|
|
|
|
|
杨晓萍 罗祖友 吴谋成《食品科学》,2004年第25卷第9期
|
|
对油菜花粉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探讨浸提次数、时间、料液比和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提取时间、次数,料液比的影响最小。油菜花粉多糖提取的最优条件为1:4的料液比,90℃水浴条件下,浸提4次,每次浸提4h,其水溶性多糖提取率达1.450%。
|
13.
|
龙井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
|
|
|
于淑池 林静《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年第39卷第8期
|
|
[目的]为龙井茶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龙井茶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其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及醇沉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浸提温度为85℃时多糖得率最大(3.842%);浸提时间为3 h时多糖得率最大(3.227%);料液比为1:40时多糖得率最大(3.437%);醇沉浓度为90%时多糖得率最大(3.41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依次为:浸提温度>料液比>醇沉浓度>浸提时闻;龙并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 h,料液比1:40,醇沉浓度90%,此条件下茶多糖得率可达6.333%.[结论]该研究优化了龙井茶多糖的提取工艺.
|
14.
|
银杏叶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
|
|
|
|
缪建 杨文革 周彬《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第2期
|
|
以干燥的银杏叶为原料,采用酶法结合水提醇沉法提取其中的活性物质-银杏叶多糖(ginkgobiloba leaf polysaccharide GBLP)。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及浸提次数对银杏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提取银杏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2h,料液比1∶15,浸提次数3次,纤维素酶0.5%,在提取液真空浓缩至原体积1/10的基础上,用3倍体积的无水乙醇进行沉淀,真空干燥,银杏叶多糖得率4.826%。
|
15.
|
葛根多糖和黄酮综合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次数:3
|
|
|
|
|
孔娟 刘晓宇 王蕊霞 庞岭《食品科学》,2010年第6期
|
|
研究热水浸提葛根多糖和黄酮综合提取的工艺路线。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温度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中心组合试验,建立多糖和黄酮总含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均有显著影响,而料液比无显著影响。当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2h、料液比1:25.2(g/mL)和提取温度98.4℃时,水提葛根多糖黄酮提取量达到极大值。此条件下多糖和黄酮总提取量预测值为29.0591%,验证值为28.9472%。
|
16.
|
雪莲薯多糖浸提工艺及其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吕明生 王淑军 徐兴权 盘赛坤 刘姝 张兆兵《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第32卷第6期
|
|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雪莲薯多糖,对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分别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对浸提效果影响程度的顺序为: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浸提温度>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2h、浸提次数4次、浸提温度80℃、料液比1:25。雪莲薯多糖对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当多糖浓度达到16mg/mL时,多糖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超过了50%。
|
17.
|
响应面优化野生山毛豆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于立梅 陈毅 于新 曾晓房《食品与机械》,2010年第26卷第4期
|
|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野生山毛豆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及水料比为响应因子,多糖提取得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做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得出野生山毛豆多糖水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2.70 h,浸提温度为72 ℃,液料比23.4 mL/g,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6.83 mg/g.
|
18.
|
响应面法优化樟芝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张迅捷 王捷 谢宝贵 蔡志欣 陈绍军《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第8卷第1期
|
|
为优化樟芝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了樟芝多糖提取方法的二次多项 数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浸热温度、漫提时间、水料比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时间和水料比显著影响樟芝多糖的提取效果,优化的樟芝多糖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120℃,浸提时间110.4min,水料比11.89.
|
19.
|
超声波法提取茶薪菇粗多糖的工艺
|
|
|
|
|
赖小玲 郑秀玲 郑浩文 陈华絮 肖生鸿《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年第33卷第6期
|
|
用水浸提辅以超声波处理法从茶薪菇中提取粗多糖。研究了浸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浸提温度、总浸提时间、超声波作用时间、液料比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茶薪菇粗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40℃,总提取时间为4h,超声波作用50min,液料比为40:1,在此条件下粗多糖提取率为9.43%。
|
20.
|
茯苓菌核多糖分离技术研究
|
|
|
|
|
张凯 李茂凡 胡国元 严张微 李友国《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
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热水浸提法、微波法、酶法分离茯苓菌核多糖的工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30(g/mL),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2 h,浸提2次;微波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30(g/mL),功率296 W,时间4 min;酶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木瓜蛋白酶0.5%,初始pH 6,温度60℃,时间2 h.酶法的多糖提取率最高.采用集成提取工艺的茯苓多糖提取率大幅度提高,酶法与微波组合法的多糖提取率最高.考虑到多糖得率、提取时间、提取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最优的集成提取方式为酶法与微波组合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