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优化酿酒酵母培养条件为例,详细阐述了正交试验设计的应用过程,包括正交试验设计中的具体环节如:定指标、选因素、定水平、列因素水平表、选正交表等。具体采用了L_9(3~3)正交表对影响酿酒酵母生长的关键因素: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同时详细阐述了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档男西装面料和衬料的最佳黏合工艺参数,选取企业中常用的6种高档精纺毛织物和6种双点黏合衬作为实验对象,组合成36种不同的面衬料复合物。对影响黏合效果的3因素(温度、速度、压力)采用3因子3水平的正交试验法设计了9种不同的正交组合。选取剥离强度、尺寸变化率和外观质量评级作为评价的指标,通过对面衬料进行压烫实验,分析选取的各指标实验数据,筛选出在9种不同的正交试验下每种复合物的最优剥离强度、尺寸变化率和外观质量,将最终筛选的结果作为各面衬料复合物的最佳压烫工艺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杂粮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模糊感官评价等方法对双螺杆挤压机制作杂粮工程米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确立一套改进的杂粮工程米模糊感官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集及其权重集、模糊变换法则、评语分值区域对应关系等。将模糊感官评价结果数值化,作为因变量用于正交试验,并最终通过数据分析确定3个过程控制因素对产品品质影响的主次关系及最优水平:机筒二区温度(140℃)螺杆转速(150 r/min)物料含水量(15%)。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菜为主要原料,紫薯、酒精、玫瑰花及辣椒等为辅料,开发出一种新型功能性复合酸菜。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食盐、紫薯、酒精、玫瑰花及辣椒的最优添加量分别为4.1%、1.0%、2.0%、0.4%及1.5%(w/w)。使用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分析确定了酸菜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起始p H5.5,乳酸菌接种量2.0%(乳酸菌活菌数6.8×108 cfu/m L),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17 d。在最优配比和发酵工艺条件下,此酸菜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5.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次氯酸钠溶液对羊毛束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同的溶液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作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三个水平,按照L_9(3~4)设计正交试验表,选取断裂强力、断裂强度、断裂时间、断裂伸长作为试验指标,通过极值方法分析得出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比溶液的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程度大。通过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对断裂强度、断裂时间、断裂伸长三个试验指标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溶液温度对断裂时间、断裂伸长有显著影响(0.01P0.05),对断裂强度没有影响(P0.05),处理时间对断裂时间有显著影响(P0.01),对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没有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
以青稞粉和小麦粉为原料,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老面发酵剂制备青稞馒头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青稞粉添加量为20%(以面坯质量计)、醒发温度38℃、醒发时间4 h、蒸制35 min时青稞馒头品质最优。试验利用青稞馒头的质构特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青稞馒头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评价青稞馒头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胶辊砻谷机工作参数对砻谷工艺效果影响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多因素、多指标的试验问题,借助正交试验的方法,在单指标优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矩阵分析法解决了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中工作参数最优配置方案综合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石油醚(60℃~90℃)为萃取剂,采用回流萃取法提取"凤丹"牡丹籽油,以液料比值、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粒径作为考察因素,以籽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水平为液料比值10 m L/g,萃取温度65℃,萃取时间1.5 h,粒径5号;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牡丹籽油萃取的最优条件组合为液料比值5 m L/g,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1.5 h,粒径5号。此时的牡丹籽油得率最大,为32.93%±0.28%。  相似文献   

9.
郭春娟  周娟 《饮料工业》2012,15(7):31-34,37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研制奶茶的配方进行优化,以获得奶茶的最佳口味。通过正交设计进行试验并进行感官评价、测量系统分析,用数据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来分析试验结果数据,得到了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出了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及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0.
利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方差分析,探讨粘胶与棉纤维混合物试验中,溶解温度、溶解时间、溶解液甲酸浓度对粘胶的溶解规律,分析了正交试验结果,试验确认了理论最优值;分析了试验因素对结果影响的交互性,进一步制定试验计划,搜索最优条件组合,讨论了粘胶与棉纤维混合物的试验参数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使用生物酶对纯棉毛巾针织物进行整理,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然后对整理后织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及方差分析,并最终得到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来确定试验方案,对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透湿量、透气量进行测试,并对试验结果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既能保证织物防紫外线性能好,又能满足织物透湿性、透气性能也较好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可为产品设计者开发出更好的防紫外线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优化了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PT121的产酶发酵条件。通过单因子试验探索了碳源、有机氮源对菌株发酵产酶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甘油、果糖、胰蛋白胨进行了水平组合优化。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培养基中各成分显著性排列顺序为:胰蛋白胨>甘油>果糖。采用优化后培养基发酵72h,发酵液蛋白酶酶活达到12758U/mL,比优化前提高了6.3倍,为现有国内外报道中耐有机溶剂蛋白酶最高发酵产量。  相似文献   

14.
用正交试验法对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研究,选择酒精产率高、残糖少的发酵培养基。用L_(27)(3~(13))表安排四因素三水平,并考虑交互作用的实验,对葡萄浓度,酵母膏浓度、培养温度及pH值进行了考查,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确定了合适的发酵培养基,并预测了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一款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的油茶果—果柄分离力测量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信号的采集、实时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选取3个品种油茶果为试验对象,以果柄直径、油茶果几何平均直径和成熟度为试验因素,以果柄分离力为响应值设计正交试验,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于适采期的不同油茶果品种的果柄分离力约为7~17N,各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成熟度对果柄分离力影响显著(P0.05),且成熟度越高果柄分离力越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菌株中SOD的含量,从4种不同的菌株中筛选出1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产量较高的菌株,以高产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进行SOD活性的研究。以酶活力为指标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出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初步优化的培养基条件为25%葡萄糖、0.6%的酵母粉和0.1%的玉米浆,在此...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分析法对影响精纺粗花呢抗起毛起球整理工艺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依据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讨论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提出精纺粗花呢抗起毛起球最佳整理工艺条件。整理后的织物抗起毛起球效果显著,同时呈现出良好手感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实验室保藏的6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最佳试验条件下富硒率和产胞外多糖含量最优的菌株,以期为生产富硒调味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测定其生长曲线确定各菌的加硒时间,对比6株乳酸菌在不同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下的颜色变化、富硒率变化和胞外多糖含量变化,选定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最佳试验菌株;通过测定鼠李糖乳杆菌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接种量、亚硒酸钠含量条件下富硒率和产胞外多糖含量的变化,通过此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正交试验的因素及水平,由正交试验结果得到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24 h、接菌量5%、亚硒酸钠质量浓度12.5μg/mL、培养温度37℃的条件下,鼠李糖乳杆菌的富硒率为79.21%,胞外多糖含量为51.47μg/mL。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国家标准GB 21498—2008检测钝化后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优的钝化工艺条件为:温度为45℃、pH 3.5、酸性蛋白酶用量为0.005μL/g、底物浓度为4%,在此条件下钝化完全,抑制率达97.8%。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mpacts of different additives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total tocopherol content of cottonseed oil during deep-frying process using a chemometric approach. A quarter-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 with two levels and five factors was used for preparing the frying cottonseed oil blends. In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dditives were such as ascorbic palmitate, mixed tocopherols, dimethylpolysiloxane, lecithin, and sesame oil were used as factors. The effect of additives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tocopherol content were evaluated with normal distribution (ND) graphs during ten hours frying at 170 ± 5°C.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ssessed b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t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p < 0.05.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test resul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ND graphs and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scorbic palmitate and dimethylpolysiloxane (A × C factor) showed a significant and protective effect on fatty acids. Meanwhile, the sesame oil (E factor) and A × C factor were show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level of tocopherols. The results of study indicated that present approach could be used to assess and improve the frying stability of any oil with respect to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tocopher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