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风险比较是风险交流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弥合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认知差异.但是不恰当的风险比较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是风险交流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风险比较的常见形式和应用,指出了应当注意的问题,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中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概念出发,研究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加拿大卫生部开展风险交流工作的进展,比较分析各国开展风险交流的目的、策略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现状与现实基础,提出了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发展迅猛,如何与时俱进,建立适应新媒体特点的风险交流体系已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与技术机构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述新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意义,以实例分析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安全法的建设起步较晚,在立法层面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完善之处。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立足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理论框架,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管理部门、立法体系、交流机制三个方面对欧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对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有益启示:中国应完善《食品安全法》,增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组织机构;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信息平台,实现交流渠道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现状、问题、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风险交流是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随着食品安全风波不断,中国政府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落实政府监管职责.本文从政府、公众、媒体、风险交流学科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燃点低、炸点多,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中,理性很难穿透情绪的厚墙。本文归纳了专家与非专家在风险认知模式上的主要区别,强调食品安全工作者需要跳出技术的框框,运用社会学的成果,将公众的风险认知特点纳入风险交流策略中;最后从风险交流操作层面提出几项工作建议,“急人民之所急”,可为早期危机预警争取主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专家对风险的估计依赖于科学,即风险评估过程,而公众对风险的估计依赖个人经历和感情因素,即风险感知。双方在风险估计和风险认知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风险交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弥合这一差异。风险的某些特征容易放大受众的风险感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本文深入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的这些认知学特征并据此提出风险交流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民以食为天,食物安全是关系到民生与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都有重大关联。关于食品安全问题,风险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食品安全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影响,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使食品安全问题不至于形成广泛社会共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国际上备受重视,但是在国内还缺乏对其认识,无法使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出应有作用。就此,本文分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理论探索,并提出了实践应用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交流是指在食品安全科学工作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感兴趣的团体之间进行风险评估结果、管理决策基础意见和见解传递的过程。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整个风险分析的过程之中,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所在。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是基于心理学、传媒学、管理学等原理,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学的基础之上,继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后,于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方向。本文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公开文献、国际交流的信息以及作者的研究和理解,概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主要论点、原则、方法和技巧等,供食品产业链上的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薄弱环节,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被放大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的有效性不足,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是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过程中应加强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性,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非政府第三方等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是提升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效率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文秀  赵勇  丛键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7):196-201,211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公众逐渐提出获得知情权和参与风险决策权的要求,这使得风险交流的意义更加凸显。风险交流作为一种事前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政府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有力保证。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四个阶段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开展的现状,提出每个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侧重点及交流目标,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有效的风险交流,提升公众风险信息理解能力和重建信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但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发生。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可见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影响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效用的发挥。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确立较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运作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成熟、完善。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设置的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夏  李江华 《食品科学》2010,31(19):430-434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国际上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作为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科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及广泛应用。农药残留标准是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在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中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为基础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做法,指导我国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受关注的问题,开展与食品加工相关的风险分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险评估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不良影响做出的科学评估。本文将介绍风险评估,并对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风险交流、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交流是在风险分析全过程中,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生产者、学者和其它感兴趣各方就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进行互动式交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决策的依据。风险交流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应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专家是否参与、专家何时参与、专家怎样参与,是一个值的讨论和交流的话题。本文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为基础,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需求,以及技术专家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探讨技术专家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石斑鱼中阿维菌素类药物多残留测定及食用安全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定量检测石斑鱼血浆、肌肉组织、肝脏组织中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和LC-C18固相萃取柱串联净化,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分离,10 mmol/L乙酸铵-0.1%甲酸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检测,基质匹配法外标定量。分别以环境水体中阿维菌素上下限质量浓度(4、8 ng/mL)、伊维菌素上下限质量浓度(6、12 ng/mL)作为受试质量浓度开展生物富集、消除实验,并对石斑鱼的食用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在2.5~200 ng/mL范围内,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0.25~20 ng/mL范围内,线性回归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2.5、2.5、0.25 ng/mL(血浆),1、1、0.1μg/kg(肌肉组织),2.5、2.5、0.25μg/kg(肝脏组织),方法定量限分别为5、5、0.5 ng/mL(血浆),2、2、0.2μg/kg(肌肉组织),5、5、0.5μg/kg(肝脏组织)。3个添加量的平均回收率为74.6%~93.6%,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3%~10.9%,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9.2%~12.6%。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均属于非生物累积性物质,在石斑鱼体内代谢规律相同,均按一级动力学过程从体内消除。本研究条件下,环境水体中药物质量浓度是石斑鱼肌肉组织中药物残留质量浓度及消除时间的重要因素。为保证食用安全,环境水体中阿维菌素质量浓度达到4~8 ng/mL时,石斑鱼浸浴72 h后安全食用时间为22 d;环境水体中伊维菌素质量浓度达到6~12 ng/mL时,石斑鱼浸浴72 h后安全食用时间为39 d。  相似文献   

17.
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控制的理论依据,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体系是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联邦德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在食品安全控制理论和管理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经过重要的机构改革和管理探索,多层次协调合作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模式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督和快速预警机制已经形成。本文主要介绍了联邦德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宗旨、基本原则以及管理机构和食品链监管各机构的职责,重点阐述了联邦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在科学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职责,旨在深入了解联邦德国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并对中国食品安全控制战略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Food safety should accomplish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A key challenge to scale up food safety globally is to better leverage existing capacity and research working towards evidence-based decisions. At Ghent University since 2009 an annual 3-months international 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on Food Safety, Quality Assurance and Risk Analysis has been organized (www.itpfoodsafety.UGent.be). The trainees were ask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 on food safety concerns in their country and to select a case study to work on throughout the course. Main food safety issues had to do with bacterial pathogens, pesticide residues and mycotoxins which were challenged by lack of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by government. They welcom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these topics in particular to elaborate on control measures including good hygienic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 of certified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setting of appropriate criteria. A number of topics are highlighted here in particular as these topics were shown to have a common ground of interest by several participants in several countries and throughout the years. These topics include among others safety of street foods, safe milk and cheese produ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to control Salmonella and pathogenic E. coli in meat (and other foods). Although some recurring food safety issues could be identified, other topics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selected countries because of specific cultural appropriate eating habits. The world is changing fast. Problems change and the information stream is very intense. Leaders in food security should be aware about food safety as well, and will have to develop an attitud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be given the right tools(“know how”) to develop local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emerging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o provide sufficient, safe, healthy, nutritious and sustainable produced food to the world'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9.
杨天和  褚保金 《食品科学》2005,26(5):260-264
本文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通过发展危险性评估技术和建立食品污染监控计划,研究化学污染物和生物因素危险性评估技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同时开展食品安全战略与技术措施研究、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来保障食品安全,并分析了食品安全预警技术与危险性评估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