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菌群强化与直接装瓶发酵糟辣椒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礼康  江萍  张倩  曾海英  苏伟 《中国酿造》2004,(3):16-19,24
糟辣椒(即自然乳酸发酵辣椒)中,乳酸菌为优势菌群,适量酵母菌亦起重要作用。糟辣椒生产宜选择前期成熟的、椒肉组织结构厚实且质地硬脆的鲜红辣椒为原料,采用直接装瓶发酵新工艺进行生产,无论是调酸、防腐进行选择性抑菌、还是减菌后人工接种进行优势菌群强化,均可确保产品的安全发酵和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真核微生物菌群演替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分别于发酵窖池内采集底糟样品(0、30 d)和表层与下层酒醅样品(0、3、6、10、15、20、25、30 d),洗脱表面微生物,提取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周期内,酒醅中的真核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与丰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优势菌目为Saccharomycetales(酵母目),优势菌属依次为Saccharomyces(酵母属)、Pichia(毕赤酵母)、Galactomyces(耐碱酵母属);相比酒醅而言,底糟真核微生物菌群构成更为复杂,主要优势菌群包括Saccharomycetales(酵母目)、Eurotiales(散囊菌目)、Capnodiales(煤炱目)和Tremellales(银耳目)等;对整个发酵过程中的菌群结构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表层酒醅与下层酒醅在真核微生物菌群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传统发酵蔬菜中乳酸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榨菜、大头菜、东北酸菜、发酵辣椒等发酵蔬菜中乳酸菌的优势菌群,指出了目前传统发酵蔬菜中乳酸菌多样性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阐明乳酸菌在传统发酵蔬菜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影响糟辣椒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在分析食盐添加量、氯化钙添加量、环境温度、翻坛周期对糟辣椒发酵理化指标(pH、酸度、原果胶含量、水溶性果胶含量、果胶酶活性)及品质(脆度、感官)影响的基础上,应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比各指标对糟辣椒品质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最佳腌制条件为食盐添加量8%,氯化钙添加量0.15%,环境温度20 ℃,而翻坛不利于糟辣椒发酵;通径分析表明,对脆度直接作用大小为水溶性果胶酸度果胶酶活性原果胶pH,对感官直接作用大小为果胶酶活性酸度水溶性果胶pH原果胶;果胶酶活性对糟辣椒脆度及感官品质的间接作用均为最大。针对糟辣椒品质核心影响因素调控加工方法,有利于糟辣椒的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5.
基于浓香型白酒回糟酸度高、残糖含量高的生产现状,通过平板划线纯化、WL培养基形态观察及显微镜观察对中高温大曲中酵母菌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TTC培养基染色筛选、差异酸度培养基筛选适用于回糟发酵耐酸性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菌,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回糟发酵小试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温大曲中筛选得到的菌株dq1在pH 3.0时生长活性较强,产酒精能力为0.87%vol,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具有耐受pH 3.0、高温(48 ℃)、酒精度6%vol 的酿酒特性,发酵小试中回糟还原糖利用率提高了14.9%,有效提高了糟醅中酒精含量和回糟出酒率,为浓香型白酒回糟发酵提供优势酵母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剖析浓香型大曲酒窄底发酵生香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已酸+乙醇已酸乙酯”这一窖内主体香味怕生化原理,以B类酶促物质作底槽发酵的酶体和载体进行底糟强化发酵生产出高质量的香槽,进而通过薄层串蒸技术,在保证浓香型大曲酒内在品质基础上,大幅度地缩短了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发酵型牛肉干自然复合发酵体系中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并观察它们在不同发酵期间的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体系中的优势菌群是酵母、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所有细菌均不产生硫化氢等有害产物,原料肉中的大肠杆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发酵后48h),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反应器固态发酵醋糟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利用自行研制的反应器进行固态发酵醋糟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绿色木霉,热带假丝酵母在反应器中对醋糟进行发酵,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培养温度为30℃,通气量为65 L/min,搅拌频率为4 h一次,初始含水量为65%,发酵时间为48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固态发酵,醋糟中真蛋白含量可以提高到19.7%.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发酵型牛肉干自然复合发酵体系中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并观察它们在不同发酵期间的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体系中的优势菌群是酵母、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所有细菌均不产生硫化氢等有害产物,原料肉中的大肠杆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EM技术在酒精糟综合利用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EM固体发酵技术,对以薯干为原料生产酒精所产生的酒精糟进行了发酵处理。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经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影响发酵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发酵产品(EM酒精糟发酵饲料)为富含EM有益菌体的活性饲料,呈褐黄色,并带有清香甜酸味。初步饲喂猪效果表明: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增强,粪便臭味大大减轻。为解决酒精糟的综合利用,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及保护环境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红酸汤的调配原料辣椒和西红柿酸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总酸滴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设备或方法,对两种酸汤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总酸、pH和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予以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雷氏乳杆菌(27.67%)和戊糖乳杆菌(41.75%)分别为辣椒酸汤和西红柿酸汤的优势乳酸菌;汉逊德巴利酵母(76.05%)和膜璞毕赤酵母(80.88%)则分别为两种酸汤发酵后期的优势真菌。发酵过程中,辣椒和西红柿酸汤的pH和总酸含量于21~28 d之间达到或接近极值,分别为3.57、3.25和42.87 g/kg、47.52 g/kg。挥发性物质方面,辣椒酸汤和西红柿酸汤中分别检测到醇、酮、醛、酯等各类化合物156和92种。其中,酯类(24.99%)、萜烯类(20.21%)和酮类(17.60%)是辣椒酸汤在发酵早期(1 d)含量较高的几类化合物;西红柿酸汤中则以醛类(41.30%)和酮类(20.28%)化合物为主。随着发酵期变化,辣椒酸汤的主要风味物质为醇类、酯类化合物,以芳樟醇(10.43%)、十六酸乙酯(12.12%)等为代表;西红柿酸汤中则以醇类和酚类为优势,其中,苯乙醇(31.93%)、4-乙基苯酚(8.71%)为西红柿酸汤风味贡献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自然发酵酸汤中的优势功能微生物为乳酸菌和酵母菌,且可发酵后21~28 d内得到高于25 g/kg的总酸含量,符合红酸汤产品的质量要求,挥发性物质随发酵期变化差异较大,相关数据可为酸汤直投式发酵剂研制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DGGE法在盛夏习酒酒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酒醅入窖前后的菌群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微生物群落结构呈明显多样分布,发酵结束后优势菌明显改变,经同源性比较,Laetobacillus plantarum成为绝对优势菌,Weissella属细菌在酒醅中稳定存在。根据细菌菌群的变化及分布推测,在盛夏习酒(浓香型)酒醅发酵过程中,Lactobacillus和Weisselln细菌为重要菌群。  相似文献   

13.
甘奕  李洪军  付杨  贺稚非  倪冬冬 《食品科学》2015,36(15):118-122
为了解韩国泡菜在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区系,分离鉴定其在腌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结果表明:韩国泡菜腌制过程中优势乳酸菌经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优势酵母菌为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粗状假丝酵母(Candida valida);韩国泡菜在发酵过程中的优势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优势酵母菌为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粗状假丝酵母(Candida valid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相似文献   

14.
崔小利  王薇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4,35(21):149-153
通过对市售鲊辣椒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确定鲊辣椒发酵过程中的主发酵菌;再购买常用的几种发酵菌,通过其在最适条件下的产酸性和还原糖利用率等对菌株进行初筛;在初筛的基础上,再在实际生产中用产酸性、氨基酸态氮的生成和发酵成品的感官评分实验对其进行复筛。结果表明:鲊辣椒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主发酵菌是乳酸菌,纯种发酵的合适菌种是植物乳杆菌。纯种发酵弥补了传统自然发酵稳定性差,生产周期长等不足,可为实现鲊辣椒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咸丰地区鲊广椒细菌群落结构进行解析,同时结合之前研究报道的当阳地区鲊广椒样品分析数据,探究不同地区鲊广椒菌群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咸丰地区鲊广椒优势细菌门为硬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细菌属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明串珠菌属(Leukonostoc)。其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极显著高于当阳地区(P<0.01),同时,一些低丰度的菌群在两个地区的样品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和核心菌属。此外,两地区鲊广椒中均广泛分布有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致病共栖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鲊广椒发酵菌群彼此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其制作和生产需要多种微生物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贵州野木瓜为原料,采用三种优势菌群为不同的发酵剂制备野木瓜酵素,并分析不同发酵剂对其主要活性物质(总三萜、总黄酮、儿茶素、超氧歧化酶SOD)含量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酒曲发酵结束后总三萜由6.79 mg/100 mL降低到5.71 mg/100 mL,降低了15.91%,总黄酮含量下降了40.00%,儿茶素含量下降了37.78%,SOD活性下降了56.32%;曲王发酵结束后总三萜含量下降了38.73%,总黄酮含量下降了58.82%,儿茶素含量下降35.56%,SOD活性下降了42.27%,变化显著(p<0.05);甜酒曲发酵结束后总三萜升高0.74%,总黄酮含量下降15.89%,儿茶素含量下降0.11%,SOD活性下降了48.73%。综上可知,不同的发酵剂发酵后活性物质成分均有损耗,优势菌群不同,损耗程度有所差异,其中采用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复配而成的甜酒曲发酵结束后活性成分的衰减程度最低,因此,以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复配而成的发酵剂可应用于野木瓜酵素工业化生产中。  相似文献   

17.
发酵辣椒即利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代谢产物,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形成的具有独特发酵风味的辣椒制品。发酵辣椒作为一种传统的辣椒制品,香辣酸脆,开胃可口,符合大众口味,但由于传统自然发酵菌群不明、结果不可控等因素,接种发酵成为目前研制发酵辣椒的热点方法,更是制备具有优良风味的发酵辣椒的关键。该研究介绍了发酵辣椒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总结了发酵辣椒中的风味物质,经综合分析得:发酵辣椒中的微生物以乳酸杆菌属和酵母菌属为主,产生酯类、醇类、酸类、烯烃类、醛类等众多复杂的香气成分,烷烃类、烯烃类和萜醇类物质在未发酵成熟的辣椒中是主要呈香物质,同样是辣椒发酵后的部分香气成分,赋予了发酵辣椒独特的花香、果香等香气特征。该研究重点阐述了影响发酵辣椒中风味物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发酵原料、发酵方法、发酵菌种、发酵盐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几个方面,其中发酵原料、发酵菌种以及发酵盐度对于发酵辣椒风味的生成至关重要,此外,该研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发酵辣椒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yield from glucose by an isolate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that by microflora. The isolate, 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KU001, from the microflora demonstrated approximately 2.4 mol/mol-glucos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with acetate/butyrate formation in an artificial medium. The fermentation pattern wa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for the hydrogen fermentation of wastewater by the microflora. A PCR-DGGE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16S rDNA detected T. thermosaccharolyticum in the microflora with strong intens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 16S rDNA band, although the microflora was enriched from an artificial medium.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 thermosaccharolyticum could be a predominant species of the microflora that is involved in hydrogen-producing acetate/butyrate fermentation. The nitrogen source in the medium affected the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KU001, and caused a change in hydrogen yield.  相似文献   

19.
以红辣椒为主要原料,通过多菌种乳酸菌协同发酵,以总酸和模糊数学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食盐添加量、菌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红辣椒酸汤生产最优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显示红辣椒酸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食盐添加量0.5%,菌种添加量为5.7%,发酵时间为20 d,发酵温度为30℃。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红辣椒酸汤的总酸为32.45 g/kg,感官评价总分为8.67分,产品有机酸种类丰富,可为红辣椒酸汤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The microb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tempeh made of unacidified and acidified horsebean, pea, chickpea and soybean was studied. Increase in microbial count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various beans. Bacillus spp. and coryneform bacteria dominated the microflora of unacidified, and streptococci of acidified horsebean tempeh. In pea tempeh, lactobacilli dominated, in chickpea, micrococci, staphylococci and coryneform bacteria and in soybean tempeh, enterococci were the dominant genera. Inoculation of the cooked beans with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resulted in a lower pH and lower total counts in the various products. The use of Lb. plantarum in tempeh production may control the proliferation of undesirable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