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支持概念设计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复杂产品的概念设计往往需要多学科领域专家之间的协同。基于黑板模型 ,本文提出了一个分布式模块化协同设计框架结构。首先分别介绍了支持该框架结构的几个关键技术 ,即产品信息共享模型、设计问题的分布式构模方法以及基于约束的冲突检测方法。然后利用这些框架支持技术以及网络使能技术开发了一个分布式模块化协同设计环境 DCMDE,能有效地支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学科的设计人员进行机械产品的协同概念设计。一个齿轮箱协同方案设计实例显示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某地面固定式雷达天线阵面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该天线阵面从初期的任务输入到阵面功能模块划分再到单个子模块的整个设计过程,研制出了电性能和结构实用性均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的模块化子阵面,并成功实现了单个子模块的批量化生产,解决了大型雷达阵面研发周期长、装配复杂、运输困难等难题,有效降低了产品的复杂性和研发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研发效率,可为类似体制的雷达天线阵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产品系列化设计主要通过色彩、材质及造型等统一形成系列。产品模块化设计则是在系列化产品中加入通用模块组,通过不同组合形成更多产品。产品标准化设计有助于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以及提高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模块化快速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用联邦式协同多Agent对复杂产品进行快速设计。在全局Agent联邦协调下各Agent联邦协同设计,实现从“用户—功能—功能元—元模块—模块—产品”的映射,完成快速设计的全过程。阐述了主要Agent联邦的功能、协作、通信和工作机制,构建了基于联邦式协同多Agent和工作组的快速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5.
这里研究了基于虚拟企业进行机电产品协同开发的过程,开发了一个支持虚拟企业组建、运行与解体的异地并行设计与制造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基本框架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注塑机主体结构模块化设计及其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注塑机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注塑机结构模块化设计思路。并给出了注塑机结构模块化设计的实例。通过研究可见:注塑机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将有效地控制注塑机零部件品种,促进零部件在虚拟企业范围内的专业化生产,提高整机质量,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生产和维护成本,方便产品维修。  相似文献   

7.
面向绿色制造的产品模块化设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的涵义,分析了绿色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性及关联关系,对目前存在的绿色模块化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根据绿色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研究侧重点不同,将目前绿色制造模块化设计归纳为面向产品生命周期模块化设计、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环境意识模块化设计、再制造模块化设计、可拆卸模块化设计、维修模块化设计、回收模块化设计、重用模块化设计及其他模块化设计,并对其相应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复杂产品的异地协同设计及其柔性流程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知识获取为核心的寻求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异地协同设计形成了一种虚拟企业设计模式,文中分析了异地协同设计的开放式设计体系,并研究异地协同复杂产品设计的决策问题分析流程及其策略;针对网络式异地协同设计系统,以多自由度机械手系统的协同设计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复杂产品异地协同设计的过程管理、任务流程管理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向用户提供“物理产品和/或产品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是面向服务的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从面向服务的模块化设计的研究内容及现状分析出发,比较了传统物理产品与集成产品和服务提供(广义产品)的区别。系统归纳和提出了广义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讨论了面向服务的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可能研究方向,如个性化设计、生态化设计、智慧化设计等。  相似文献   

10.
虚拟企业环境下协同产品设计过程协调与监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虚拟企业环境下协同产品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针对目前虚拟企业环境下协同设计中处理突发事件和意外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进行设计过程实时监控和协调的问题,提出了整体规划与局部决策相结合的设计过程融合与控制机制,重点探讨了采用JSP/Servlet/XML技术实现工作流程变更通知、设计任务状态的监控与提醒,以及设计项目进度实时监控的方法与策略,为Internet环境下协同设计过程的动态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机械产品虚拟设计技术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虚拟设计中产品的建模技术和虚拟装配技术。构建了电动执行器零部件的三维模型;采用数据库技术和UG二次开发工具UG/OpenAPI建立常用的标准件库;实现了电动执行器三维虚拟设计、装配,并对装配模型作干涉检查。从而实现了电动执行器快速的虚拟设计。  相似文献   

12.
描述虚拟企业协作关系动态演变的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国内外关于虚拟企业整体协作的研究仍限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描述随市场需求动态演变的协作关系方法或模型。动态层次协作模型旨在定量描述虚拟企业协作关系的动态演变。该模型首先整体地静态描述虚拟企业的协作关系,然后分析如何利用有限马尔可夫链和贝叶斯法则动态描述虚拟企业的协作关系——包括协作关系建立和协作关系种类选择的演变过程,并讨论在新市场需求下企业将如何选择最优行动集。动态层次协作模型不仅能动态描述虚拟企业的协作关系,还能使管理人员依据这些描述,预测企业面临新市场需求时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三维模型虚拟设计是机械设计的必然趋势。阐述了三维设计软件 UG在生成汽车的各部件中的应用 ,实现了 UG环境下三维汽车模型虚拟装配过程。实践证明 ,采用 UG软件可以把机械设计从“二维平面”设计引入到“三维世界”。  相似文献   

14.
虚拟企业产品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在虚拟企业环境中已不能完全适用。在分析虚拟企业产品设计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T的虚拟企业产品设计系统体系结构,讨论了它的关键技术,包括面向合作企业设计-制造能力的产品设计方法、产品可制造装配性综合评价、企业信息模型、合作企业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协同虚拟装配规划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同虚拟装配是借助于网络对产品进行数字化预装配 ,它是敏捷化设计与制造的基础。本文探讨了虚拟装配的协同机制 ,分析了产品设计过程中相关成员的需求并给出了客户端配置 ,探讨了系统开发工具的特性 ,建立了应用 VRML格式作为数据载体、基于 Web的虚拟装配框架体系。虚拟装配设计模块包括装配路径规划和干涉检查 ,文中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算法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虚拟设计环境中多用户协同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虚拟设计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虚拟设计为多用户共同参与虚拟设计提供了条件。考虑到分布式虚拟设计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实时显示的要求及对网络带宽的要求 ,作者设计了分布式虚拟设计结构 ,该结构能为多用户共同参与设计提供虚拟设计环境。为了使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协同设计 ,作者应用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思想为多用户协同设计提供了多用户协同设计模型以及当发生冲突时的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有效管理虚拟设计中仿真优化决策的不确定性问题,能确保产品开发的成功几率。本文首先分析了虚拟设计中仿真模型不确定性的来源,研究总结了不确定性建模的基本方法;将虚拟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方式分为非合作决策、顺序决策和合作决策三种;引入稳健设计哲理和工程随机变量优化设计方法,分别提出了对应的不确定管理策略;最后,通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进行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18.
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虚拟设计系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解决现有个性化服务的不足,首先提出了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将地理分布的客户和企业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引入个性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提供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特别是其早期阶段的个性化服务。其次提出了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虚拟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并为关键的客户设计过程建立了模型。最后介绍了为实现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虚拟设计系统做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以提高并联机床设计效率和质量为目标,研究了并联机床虚拟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开发出基于ADAMS的并联机床虚拟概念设计平台,建立并联机构型谱库和功能模块组件库,并实现对型谱库和模块组件库的管理.开发并联机床虚拟装配人机交互界面,以帮助设计者完成并联机床的虚拟装配.利用ADAMS的动画技术和仿真分析功能,实现了对样机模型的运动学仿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虚拟样机和协同设计、并行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开发和实施虚拟样机协同设计平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内容。虚拟样机协同设计平台是根据现代设计和研发体系下的部门之间、设计工程师、分析工程师和试验人员之间相互协作的需要而开发的并行协同设计平台。它打破了以前各种分担不同职能的工程师之间的信息交换壁垒,使得设计、分析、试验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将以前由手工完成的不同文件格式转换任务变成了由计算机后台自动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了各工程师研发工作的效率和相互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